Wr

Wr所属现代词,指的是沃尔夫。拉叶型恒星的代号,在所有的沃尔夫·拉叶星的编号前都有WR这两个字母(是“沃尔夫Georges”和“拉叶Rayet”的首字母缩写)。

基本简介

WR是沃尔夫·拉叶型恒星的代号,在所有的沃尔夫·拉叶星的编号前都有WR这两个字母(是“沃尔夫Georges”和“拉叶Rayet”的首字母缩写)。

沃尔夫·拉叶星是一种巨大的恒星,质量很大(太阳的10倍以上),核聚变很剧烈,寿命极短(少于一千万年)。其内部巨大的能量使其很快结束了主星序,然后主星序中产生的氦元素被巨大的压力点燃,由此反复,形成氢、氦、碳、氧、硅、铁的多层核聚变层。但是,由于其内部的能量实在太大,恒星内部的热膨胀力(辐射压)超过了空气分子间的万有引力,使之无法形成稳定的红超巨星,其巨大的质量不得不以极其巨大的星风(是一种比太阳风更强大的恒星喷射物——直接将恒星本身的物质喷出)来折损恒星过大的质量以尽量保持恒星的核聚变稳定。但是,由于恒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与氢、氦相比密度与质量大的元素),星风会失控般的急剧发展,以至于甚至外部的氢层被星风完全吹离了恒星本身,于是氦聚变层被完全暴露在星球表面(有时候整个氦层也会被吹掉,暴露出碳层)。(如果这颗大质量恒星附近正好有有一颗密近双星围绕其旋转,那么来自那颗伴星的潮汐力会促进和加速这个过程的进行)被吹出的物质便包裹在这颗恒星核的周围,形成一圈雾状的旋转着的行星星云,恒星就在内部(中心)。此过程之后,恒星已经损失了近一半的质量,不再是红超巨星了,而是一颗蓝紫色的星球。

运行方式

沃尔夫·拉叶星是一种极端的恒星现象,发现的此类恒星还是很少的。但是,此类恒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其死亡方式。

小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会以超新星IB(缺失氢吸收线)或超新星IC(缺失氢氦吸收线)的方式结束生命,爆发原因是恒星最终燃尽塌缩时残余的氧和碳被融合而重新点燃,这和小质量超新星或新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残余质量仍然超过太阳的近25倍)会以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极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的形式终结。

当大质量沃尔夫·拉叶星最终超过钱德拉赛卡极限的时候,它将会变成一颗“塌缩星”——由于没有了氢与氦的残余,加上其内部有极其多的重金属(比如铁),在塌缩过程中残余的氧和碳还没有来得及融合点燃(如果外面还有氢或氦的空气层的话,来自氢和氦的外部压力就会把他们压燃),密度极高的铁质中心就已经形成了黑洞。黑洞产生之前的最后一刻,由恒星中心的中子(由铁变成)发出的中微子爆发式地冲出恒星。然后,那个位于恒星里面的黑洞开始迅速在其赤道上吞噬恒星,形成吸积盘,吞噬产生的巨大能量以极短的波长从黑洞的两个磁极以光速射出,那是两束超级伽马射线流,它立刻就冲散了外层的恒星,冲向宇宙空间。在这个最后的瞬间,其放出的能量比这颗恒星终生放出的能量还要大。这两束光柱冲向深空的时候,那颗孕育了这种超能量的恒星却在不断被能量柱破坏,被黑洞吞噬,最后不见了。

这就是宇宙中最亮的发光现象——伽马射线暴,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大质量的富金属星上,而这正是沃尔夫·拉叶星的特征。在宇宙初期的第三星族星统治时期,宇宙中缺乏重元素。所以,即使最近的伽马射线暴也发生在宇宙诞生后5亿年之后,宇宙初期的伽马射线暴的数量还不到总量的1%。那时候是没有沃尔夫拉叶星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