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昶

李昶

李昶(1203—1289),字士都,东平须城人。他的父亲李世弼曾跟随外家学习孙复的《春秋》,并掌握了其中的主旨。李昶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很少外出,因此邻居们对他并不熟悉。他在科场上表现出色,曾在兴定二年的廷试中获得第二甲第二人的成绩。李昶曾任多个职务,包括孟州温县丞、郑州河阴簿等。晚年,他因父母年迈请求辞职,专注于教育工作,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李昶出生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李世弼是一位学者。李昶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他对书籍有着深厚的兴趣,几乎从未离开过家门。由于他的才华出众,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尽管年龄较小,却已经能够撰写成熟的试卷。他曾梦见自己在李彦榜下及第,后来更改了自己的名字为彦。在兴定二年的一次廷试中,他果然获得了第二甲第二人的佳绩,而他的父亲则位列第三甲第三人。这次考试的结果使得他们父子两人的名声大噪,被人们拿来与向、歆相比。此后,李世弼不再担任公职,而是成为了一名教师直至去世。

官宦生涯

李昶的职业生涯始于孟州温县丞,随后他又被提升为郑州河阴簿。在国家军队攻占河南省期间,他带着家人返回家乡。在那里,他被任命为行台严实的都事,后来又成为了行军万户府的知事。当严实的儿子严忠济继任时,李昶被提拔为经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严忠济开始懈怠政务,李昶对此提出了警告,建议他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危机。尽管如此,严忠济仍然继续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李昶因为担心家庭的安全而请求辞职,但没有得到批准。不久之后,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此后闭门教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生。

后期活动

在己未年间,世祖攻打南宋的过程中,听闻李昶的大名,亲自召见他,并询问治理国家和军事策略的问题。李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选拔人才、制定法律、奖惩分明、加强君主统治、注重根本、净化源头等方面。对于战争,他认为应该惩罚罪犯、拯救人民、避免滥杀无辜。这些意见得到了世祖的认可。第二年,李瑈登基,再次召见李昶,听取了他的见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政府征收的税费繁重,李昶为此向当时的宰相发出了呼吁,希望减轻民众的负担。他的努力最终导致了减免政策的实施。在中统二年春天,李昶上表祝贺国内局势稳定,并提醒皇帝保持警惕,不断改进政治。他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世祖的好感。有一次,世祖在闲暇时看到李昶,立刻严肃起来,表示尊重。随着严忠济被免职,他的弟弟严忠范接替了他的位置,并邀请李昶作为老师。李昶提出了十二条改革建议,旨在消除积弊。到了至元元年,政府实行了新的行政制度,减少了各级官员的数量,李昶也因此退休。五年后,他被重新启用为吏礼部尚书,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选举礼仪。在他的领导下,许多重要的决策得以确定。六年后,他因反对阿合马的提议而再次请求退休。七年后,他被授予多伦路总管兼府尹的职位,但他并未就任。八年后,他被任命为山东省东西道提刑按察使,但在不久后便退休了。在他八十三岁时,朝廷再次派遣使者征召他,但他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了。临终前,他还收到了一千亩的土地作为奖励。李昶享年八十七岁。

主要作品

李昶在其一生中创作了不少著作。他曾经收集了《春秋》各家的观点,并加以综合整理,形成了《春秋左氏遗意》这部二十卷的作品。此外,他还对《语》和《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先哲们的错误之处,并将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当他发现朱熹张栻的解释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决定不再出版这本书。不过,他还是选取了《孟子》中一些说法相互矛盾的部分,经过比较分析,得出统一的看法,并加入了个人见解,完成了《孟子权衡遗说》这部五卷的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