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银川盆地

银川盆地

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市,北至石嘴山市,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m,东西宽42—60km,总面积7790平方千米,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

概况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SE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

富硒矿产

富土壤资源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银川市黄河以西大片地区,青铜峡市吴忠市至沙坡头黄河两岸地区,总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富硒土层较厚,还具有硒含量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反映出本区土壤当前主要呈“原生态”的自然状态,加上“塞上江南”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富硒区受到外界人为污染少,属于纯净绿色土地。

沉积特征

银川盆地及其周边出露地层自老而新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纪、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银川盆地基底地层由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组成,在永宁一带可能还有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分布;盆地基底呈南北高、中部低的船形,被银川市断裂和芦花台断裂分割,形成“二坡夹一凹”的构造格局。盆地中心位于平罗县贺兰县、银川、永宁一带,最深部位大体位于平罗 — 姚伏 — 银川一线以西及永宁、灵武市之间的断陷处,在纵剖面上由平罗往北和由永宁向南又呈断阶状抬升。整个盆地为一东缓西陡的“向斜盆地”。

基底起伏决定了第四系的沉积轮廓,在平罗 — 姚伏、银川地区、永宁县吴忠市中间第四系厚度超过1600m,向平原边缘沉积厚度迅速减薄。中部凹陷区是盆地内基底沉降最深、最快、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区域,且具有众多次级凸起与凹陷构造。

银川盆地地表第四系分布广泛。据钻孔资料银川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约7000余米,沉降速度为0.1—0.17毫米/年,其中第四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600m以上,沉积物以冲积、冲湖积、洪积为主,另外还有冲洪积物、风积物、湖沼沉积物。洪积物在贺兰山东麓最发育,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粘性土细粒带。冲积物、冲湖积物在青铜峡市峡口为卵砾石相,向下游渐渐过渡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夹粘性土,越往下游粘性土层数增多,厚度增加。

构造特征

银川断陷盆地东面以黄河断裂与鄂尔多斯市地块相接;西边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与山体过渡相连;南界断裂北西走向,位于牛首山东北麓;北缘被石嘴山市南一组隐伏断裂所控制。盆地中断裂发育,基底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厚度大,整体构造概貌为中部断落较深,向两侧以断阶状或斜坡状抬升,呈西陡东缓的巨大的宽缓向斜形态。

银川盆地总体呈北北东向走向,但在甘沟至横城一线以南转为北北西走向,因而盆地略显向西凸出的弧形,大致以该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银北凹陷”,南部称“灵武市凹陷”。

“银北凹陷”划分为三个亚一级的构造单元。

凹陷区

地处芦花台断层银川市断层之间的广大地区,长90km,宽5-20km,近北东走向。该区具有凹陷深、沉积厚、局部构造发育的特征,并且形成隆凹相间的三凹两隆构造。自北向南依次为平罗北、常信和银川北三个次级凹陷,其间是两个隆起。基岩埋深由南向北有依次加深的趋势,平罗县北9000m以上,常信8500m,银川北6700m。

断阶斜坡区

位于中部凹陷区以东,走向与区域走向一致,宽15-25km,被北东向断层切割,自东向西依次错落,形成西倾断阶斜坡。基岩埋深1000-6000m。区内断层较发育。

斜坡区

位于中部凹陷区以西,为一近北西走向狭窄的北东倾斜坡,宽5-11km。构造梯度自南向北变小,由250m/km至110m/km。基岩埋深300-4700m。目前尚未发现局部构造显示,仅在南部和北部发育了少量断层。

“银北凹陷”基底岩性在平罗县以南推断为下古生界及前古生界;平罗以北除有下古生界外,东部和北端可能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灵武市凹陷”划分为三个亚一级构造单元:永宁隆起带、灵武浅陷带和南翼斜坡带。

“灵武凹陷”与“银北凹陷”对比有两个明显的变化或特点,一是区域构造方向变为北西走向,自北而南分为永宁隆起带、灵武浅陷带和南翼斜坡带;二是沉降幅度小,第四系厚度144.15m,第三系厚1838.5m,基底为奥陶系。

银川盆地内新生界厚度变化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最大厚度可达7000m。基底凹陷中心与沉降中心相吻合,新生代有灵武、银川北、平罗县三个较深的沉降中心,银川北沉降中心是古近—新近纪沉降最深部位,总体上盆地内古近—新近纪沉降中心靠盆地西侧,且北部厚于南部。第四系厚度达2000m,盆地内沉降中心从古近—新近纪到第四纪,由南向北迁移。新生界在盆地南北两端较薄,南端吴忠南第四系厚147m,北端的石嘴山市石炭系和二叠系甚至出露地表。

银川盆地内一系列倾向相同的北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向盆地中心陡倾,致使盆地呈“阶梯”状断陷,使地层逐级由两侧向中心错落,形成阶梯状地层结构。

构造演化历史

银川盆地是在贺兰县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贺兰构造带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的构造演化,使其经历了上升或下陷过程。由于均衡调整,地堑发育地区地壳厚度减薄与张裂,地幔上拱,形成地幔隆起带。为了更好地认识银川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状况和发展趋势,现将其演化历史分为如下4个阶段。

中元古代—发育阶段

这时的应力场为近EW向,沿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张性断裂,由于地幔上拱,沿着断裂常有基性岩浆热活动,所形成的盆地内充填了滨海碎屑岩碳酸盐岩,局部见到基性火山岩。晚期加里东运动使贺兰拗拉槽应力场变为EW向挤压(图2-B),中奥陶世该地区上升与鄂尔多斯市地块一起遭受剥蚀,拗拉槽内仅发现小型的岩株和岩脉。

晚古生代—复活阶段

受秦、祁海槽向东北方向碰撞,沿早期贺兰拗位槽的古老断裂再次拉开形成碰撞裂谷带,晚古生代的沉陷深度已大不如前,盆地内充填了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和陆相碎屑岩建造,这时上地幔的埋藏深度要比两侧被动大陆要浅,因海西运动在本区较弱,岩浆活动微弱,只在贺兰山桌子山等地有一些小型基性岩脉侵入。

中生代—拗陷盆地阶段

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盟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如鄂尔多斯市及西缘盆地和贺兰拗拉槽内的山间盆地,充填了巨厚湖泊、湖泊三角洲、河流及冲积扇沉积,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银川地堑抬升最高并向贺兰山逆冲,导致局部地区地层发生倒转,构造形变证明本区中生代处在NW—SE方向挤压应力场,在三叠纪末,伴随着印支运动的发生,在贺兰山北段阿拉善左旗古拉本大岭子一带分布喷发基性玄武岩

新生代—裂陷阶段

渐新世开始,中生代末挤压形成的“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从隆起的轴部沿袭挤压断裂带张裂下陷造成幅度甚大的差异升降,并随时间发展沉降逐渐向西部扩展。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西侧盆地边界已基本扩展到贺兰山东麓。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综述

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县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盆地基底地层由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组成,盆地内新生界沉积厚度巨大,可分为北北东向的“银北凹陷”和北北西向的“灵武凹陷”,略显向西凸出的弧形,横剖面上表现为中部断落较深,向两侧以断阶状或斜坡状抬升,呈西陡东缓的向斜构造形态。

银川盆地的演化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拗拉槽发育阶段

2、晚古生代复活阶段

3、中生代山前拗陷和内陆拗陷盆地阶段

4、新生代裂陷阶段。

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发生北西—南东向的裂张,边界断裂与盆内纵向断裂持续断陷,形成了现今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银川盆地

立项背景

银川盆地处我国东、西部两大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衔接和过渡带,属我国南北地震带和地热 带北段,是鄂尔多斯市周缘活动断裂系的一部分。银川盆地向南与青藏地块东北缘宁南弧形构造带近直角相交,向北呈楔形夹于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盟地块之间,是断块之间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大陆裂谷带”。中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分异,是银川盆地新生代以来地质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对盆地地热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强盛的深部水热活动,造就了银川盆地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使之成为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远景区。

按照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国土资源大调查会商纪要》精神,国土资源部将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1999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中地调发[1999]28号”文件《关于下达1999年度国家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的通知》下达《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时间为1999年10月—2000年8月。旨在开展银川盆地1∶200000地热资源调查,查明地热资源分布和地热资源量,完成重点区银川市1∶50000地热地质调查300km,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依据。

取得的主要成果

报告综合研究了大量前人以往石油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采用遥感调查、地温调查、大地电场岩性测深、超长电磁波地下遥感探测、二维地震、地热钻控及3S技术,取得丰富的地热地质资料,为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奠定了资料基础。

报告采用综合方法圈定出银川盆地热储面积2514.86km,建立了四条热储模型剖面,按地层将盆地3000m深度内划分为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中新统(N1)、下第三系渐新统(E3)和奥陶系中统(O2)四个热储层。从地温场特征、浅层电性地热显示、遥感地热显示三方面论述了银川盆地地热地球物理学特征,通过地热水化学成分、同位素测试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地热水化学特征,对地热水进行了化学温标计算和水质评价。报告采用体积法、静储法对银川市盆地及银川市地热田3000m深度内大于40℃热储层进行了地热资源计算,采用最大降深法对银川市区地热田3000m深度内热储层进行了可采资源量计算。报告从区域地热地质、地热田范围、热储层特征、地热水质评价、储量计算等方面,对银川市区地热田进行重点论述,从地热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浅层地热地球化学显示、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及勘探方向等方面,对吴忠市沙湖地区进行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和论证。从地热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环境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堆银川市市区地热田开发与管理进行论述。

科技意义

该项目的完成,填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没有地热的空白,并在银川市区施工了Y1、Y2两眼地热井。目前地热水已被用于保健洗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