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
柴窑,创建于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是柴荣的御窑,从北宋年间开始称为柴窑。柴窑是中原地区古代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瓷器。
柴窑的瓷器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五代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其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
不过,“柴窑”及其窑址等学术问题虽受到各方关注,但尚无法确定柴窑窑址和相关实物。关于柴窑窑址的争议有郑州说、耀州说、越窑说和湖田说等多种说法,不过由于依据不充分,均未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
名称由来
柴荣年轻时是大瓷商,以经营瓷器茶叶为生,柴家的财势甚至能追溯到唐初。后来,柴荣认郭威郭威为义父,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称帝,史称“周世宗”。他继位后南征北战,败谯蜀、征南唐、伐辽朝,使得后周有了一统天下之势,被誉为“五代十国第一名君”。而柴窑正是显德初年也即954年所烧。周世宗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所以,柴窑便以周世宗柴荣之姓而得名。
追溯探源
柴窑由于既无传世实物,也没有发现具体的窑址,关于器物特征以及定名、属性一直是考古界难以探索的问题。“柴窑”及其窑址等学术问题,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受到关注,部分机构与民间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但仍无法确定其准确窑址和相关实物,出现的一些观点由于依据不充分,未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
郑州说
这是诸多说法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明代万历年间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把曹昭原来的“柴窑出北地”一句变为“柴窑出北地郑州市”,郑州正是处在后周都城附近。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文章中的“北地”与郑州的关系不大,《史记》中有记载,“北地”是郡名,而不是指方位。再者,郑州在历史上无“北地”一说,也不在“北地”历史名词范围内。此外,郑州附近并不具备烧造成熟高质量陶窑的条件,没有发现窑址及标本,也没有出土相关的陶瓷类型。
耀州窑
这种说法认为,耀州在历史上属北地郡,《耀州志》与很多碑刻及史书中都称耀州地区为“北地”。后周时期,耀州窑正处于鼎盛,无论是胎的质量还是釉色质量都是历史之冠。学者李彦君认为,耀州区官用瓷利用时间较长,从唐末至金朝一直在烧制。柴荣柴荣皇帝对官用瓷要求在灰绿、蓝绿的暗色调基础上,提高到淡青色或天青色。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不一定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所以才有《七颂堂识小录》所记:“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再者,五代耀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瓷器品种与“黄土足”现象完全符合,这个品种以碗为多见,颜色多呈淡青或接近天青,釉色较纯净,釉面多为开片,纹片细碎并均匀,玻璃质感强,光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曾表示,耀州窑很可能就是柴窑。
越窑说
有江南等地的研究者认为,越窑的精品秘色瓷,釉色上很接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中的描述。但学者李彦君认为,越窑窑址离后周边界太远,地理上说不通。再有,后周已有耀州瓷,其釉色更胜一筹,舍近求远,不合常理。
景德镇说
当代许多专家坚持“景德镇窑”就是柴窑的论点,论据有以下亮点:第一,古代文献对柴窑外观的描述,文震亨的《长物志》记载:“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认为比较符合景德镇影青瓷的主要特征。第二,以清代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图说》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不过,在《格古要论》中,有明确的古饶器条目解释,记载当时景德镇所生产的青白瓷器,区别于柴窑条目,两者并无关系。此外,景德镇窑址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及柴窑的历史传说相差甚远,不能完全服人,瓷界和社会也未能接受。
湖田说
这也是按照柴窑瓷器的特点得来的假说,宋代的湖田窑器壁较薄,打击声音较好,又带有淡蓝、淡绿颜色,接近古人描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是这种观点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地理上都十分牵强,湖田窑远在后周千里之外的南唐之境,且五代十国时期的湖田瓷器尚在成长阶段,胎色、釉色都不十分好,北宋晚期才出现鼎盛。
其他学说
还有河南禹州磨街古窑址、底部刻款为篆字“柴荣”二字的各种瓷器、张公巷窑等十多种假说。
瓷器特点
柴窑烧制的瓷器,古人集中地概括为一句话,共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是对其近乎完美的形容。用现代话语描述,柴窑瓷器具有器型精巧、釉色天青、胎体薄巧而坚韧、敲击有金石声等特点。
青如天
青如天,是说柴窑瓷器的颜色,是朗朗天空中的带有蓝色和如玉的白色,它既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而是绿中带蓝泛白的晴晴朗朗、妩媚动人的颜色,与传统青瓷的艾青色、淡青色以及橄榄绿都是有明显区别的。
明如镜
这是讲柴窑瓷器的釉面质感,有如水滋润一样的质感,釉水滋润细净,光可鉴人,是玻璃质感较强的透明釉,因此古人才有明如镜的比喻。
薄如纸
是指杯、盏、碟、盂之类的小型器物器壁厚度大多在1毫米左右,有的薄至0.5毫米,可透光。
声如磬
是说烧制窑温在1280摄氏度到1330摄氏度之间,特指盏类的薄壁广口器,釉面明亮不开片,其声音才能够敲击如“磬”乐一般,清亮悦耳悠长。
文献记载
五代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其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因此,古代的说陶者对柴窑很重视,古文献中对柴窑的记叙也较多。
北宋
欧阳修的《归田集》是记载柴窑最早的:“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从此书中可知柴窑有“色如天”、“声如罄”、“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几个特点。
明朝
《格古要论》中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荣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该书是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这本书中记载增加了关于柴窑窑址和器物具有“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的特征。
黄一正的《事物绀珠》关于柴窑的记载有“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这个描述,指出五代十国时,柴窑“为诸窑之冠”、“始进御”。张应文的《清秘藏》中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相比前者,这个记载增加了:“明如镜,薄如纸”的特征,但也谈及所见真器“差厚耳”。
谢肇制的《五杂俎》一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荣时烧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个记载只是比《归田集》完善了一些。
清朝
《南窑笔记》中记载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如明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该文讲了柴窑釉药的成分,似与汝瓷有相似之处。
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记有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青’。”这是指出柴窑还有“黝然深沉”的“绛青”色。
其他文献
其它的辗转传抄之作,有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清代刘廷玑的《在园杂志》、陆延灿的《南村随笔》、朱琰的《陶说》、唐衡的《文房肆考》、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等。此外,还有爱新觉罗·弘历的几首诗。上述古文献中的这些记述,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柴窑器的特征,提供了真实、可靠和具体的历史文献之资料依据。
消失之谜
柴窑仅烧了不到六年,五代十国后周被北宋取代后,便随着当时国家的统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直接因素
柴窑消失应该与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有直接关系。赵匡胤出身名门,后家境败落,21岁离家流浪,投奔郭威郭威后受到重用。郭威去世柴荣即位,其又被柴荣重用,调到中央禁军中任职。后来,赵匡被任命为忠威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显德六年,柴荣去世,7岁儿子柴宗训即位,仅两个月后,赵匡胤便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史称“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良心上愧对有知遇之恩的柴荣,不愿目睹恩人用过的东西、器物,以免刺激神经,同时也不愿让每位大臣用着柴姓的东西,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可能下令销毁柴瓷。
间接因素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后,销毁前朝一切历史痕迹,是历代统治者的一贯作法。所以,赵匡胤极有可能把与柴姓有关的东西,包括柴窑、柴瓷一同彻底销毁,不得使用,并不得记录。这一推论与历史文献程村居士《柴窑考证》中记载的“考柴窑及后周显德初年所烧窑,在河南郑州,以世家姓柴故命然,只称御窑,至宋始以柴窑别之”完全相符吻合。
美学价值
柴窑美学研究要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瓷器技艺,陶瓷技术是审美理念的表现。五代时期北方瓷窑系统是以白瓷为代表。但在唐中期之后,多推崇青瓷之美。陆羽《茶经》记载:“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表明唐中期之后瓷器的主流审美理念推崇青瓷器皿。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 :“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荣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证明柴窑为五代十国后期北方青瓷窑口,在釉色装饰上追求天青色调。明代谢肇制的《五杂俎》,是古代文人笔记小说中第一部记载“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献。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可见柴窑的美学设计是柴荣的审美需求体现,在釉色、器型方面与北方传统青瓷美学形成对比。相对五代十国北方青瓷,柴窑更注重釉色装饰,而刻花、印花等繁纹饰手段较少,追求釉色的装饰美。在美学表现上既继承北方青瓷的基础,也有柴窑装饰个性的特征。
现状遗留
相关文物
2009年12月,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在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它被怀疑很可能是中国已经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
2013年7月28日,一件“官”字款天青色花柴瓷亮相上海华瓷文化发展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大会,现场行家们认为,此举纠正了“柴瓷唯一整器在日本”的说法。
2015年3月6日,成都市收藏家于先生向华西都市报记者爆料,称自己手中有20余件失传已久的柴窑瓷器,他说:“柴窑只是民间称谓,它最科学的名称应该叫‘秘色瓷’。”于先生表示,如果这批瓷器被国家权威机构鉴定为秘色瓷,他愿意将其捐赠给四川博物院。
博物馆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经文物部门批准的柴窑主题专业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介绍,作为中国第一座以柴窑为主题的博物馆,截至2019年12月,该馆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共收集来自陕西、河南、内蒙等馆藏文物320余件,柴窑孤品约占全国50%,其中“中华天青第一壶—双龙双凤壶”“三朵牡丹纹剔刻花双流壶”“金柳条钵”“中华天青第一杯”等为镇馆之宝。
2022年9月,2021年西安市优秀文创产品名单公布,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报送的“中华天青第一壶·高浮雕龙凤壶”获评金奖。
保护进展
2017年11月25日,“秘色瓷与柴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慈溪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博物馆等学者,包括民营的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等在内的省内外的众多秘色瓷与柴窑文化的爱好者、探索者。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参与了会议的报导。与会学者在浙江中立秘色瓷研究所参加了越窑秘色瓷祭窑神活动后,又参观上林湖后司发掘现场,并观摩了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秘色瓷标本。
202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一品华夏”栏目播出了系列文化微纪录片《发现柴窑》。
2021年3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探讨千年之谜——我国五代十国后周柴瓷柴窑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召开。研讨会旨在进一步研究柴瓷,保护柴窑遗址,揭示柴瓷柴窑密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陶瓷文化。
参考资料
隆尧:传说中的柴窑.今日头条.2023-10-05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中国新闻网.2023-10-05
揭开柴窑“神秘面纱” 细说耀瓷“前世今生”.陕西党建网.2023-10-06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017号(文化宣传类071号)提案答复的函.国家文物局.2023-10-05
国家文物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3578号(文化宣传类298号)提案答复的函.国家文物局.2023-10-05
欲解千年柴窑谜(图).中国新闻网.2023-10-05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他是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引路人.今日头条.2023-10-05
古技艺开枝散叶 “辽青瓷”横空出世.中国新闻网.2023-10-05
考古发现黑胎青瓷标本 哥窑之谜离破解又近一步.中国新闻网.2023-10-05
国家文物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227号建议的答复.国家文物局.2023-10-05
马未都:瓷器的“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中国新闻网.2023-10-05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成“国潮服饰打卡地”.陕西省文物局.2023-10-06
夫妻携手破解柴窑千年之谜.网易.2023-10-05
中国“千年至宝”疑现日本 被疑为失传“柴窑”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05
珍稀天青色花觚柴瓷亮相上海.中国新闻网.2023-10-05
绝迹千年柴窑瓷器成都现真身? 专家不看好(图).中国新闻网.2023-10-05
“柴窑出北地” 揭开耀州窑“千古之谜”.中国网.2023-10-06
这项失传千年的技艺有望“复活”.今日头条.2023-10-06
雨过云破天青来——记秘色瓷与柴窑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古网.2023-10-05
央视发现之旅频道播出纪录片《发现柴窑》.慈溪新闻网.2023-10-06
五代后周柴瓷柴窑研讨会在洛阳召开.国家文物局.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