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非攻

非攻

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非攻》创作于1934年8月,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1936年1月该作被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此前未另行发表过。小说主要取材于《墨子·公输》,并结合《墨子·耕柱》《墨子·贵义》和《墨子·鲁问》等文章,歌颂了这位为民请命的古代知识分子。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还包含着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批评。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言行,描绘形象、刻画性格、揭示心理是《非攻》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非攻》的语言,体现了鲁迅文体的基本特征:凝炼、结实、精深。

内容简介

墨子在得知鲁班造出云梯并怂楚国攻打宋国后动身阻止。他先到了宋国,学生曹公子在鼓吹“民气”,墨子并不去招呼他,而是匆匆地出了南关。之后他到了楚国的郢城遗址,问明公输般的地址后便动身前往,公输般听说墨子到访吃了一惊,两人相见后也展开了辩论。此后,墨子去见楚王,以典故、实例最终说服楚王不去攻打宋国。墨子回程在宋国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而且被募去了破包袱,避雨又被巡兵赶开了,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创作背景

1934年,鲁迅在一篇杂感里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答国际文学社问》里曾经说过:“在创作上,则因为我不在革命的漩涡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所以我大约仍然只能暴露旧社会的坏处。”但他并不自于这一点,于是另辟蹊径,新编故事,借历史人物,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表者的赞美和歌颂,所以写成《非攻》。

角色介绍

墨子

墨子是实干家的典型,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用自己的才智、自己的行动为“兼爱、非攻”的社会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对形势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并率众弟子身体力行,勇敢顽强、反对攻伐的精神可见一斑。最后墨子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木板和皮带游戏说服了楚王,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墨子是寄托鲁迅理想的化身,他的实干,为民请命的精神都与鲁迅相通。

鲁班

公输般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墨子与公输般讨论舟战的钩拒与义的钩拒谁好谁坏这一情节,让公输般说了一句:“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足见,公输般造设各种工具实则一心考虑自己的饭碗,为了在楚王面前获得重用,不惜背信弃义,支持并协助楚王攻打弱小的宋国

曹公子

曹公子是“油滑”式的人物,是一个空谈家,虚伪、变化多端。其刻画给小说涂上了喜剧的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力度。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鲁迅创作《非攻》一则寄予自身理想,二则肯定与赞扬墨子的精神,三则是希冀通过墨子及其他形象讽刺鞭挞一群与自己精神信念相悖的人和事。 [2-3]他借墨子这个历史人物来颂扬那些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英雄。墨子贯穿小说的始终,是“中国脊梁”式人物的象征,也是鲁迅所要发扬的“民魂”。

反观墨子的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形象与文章中宋国所谓的募捐者与巡兵不仅无感激之情反而变本加厉地欺辱墨子的行为相对比,足见讽刺意味。墨子与文章中宋国的募捐者和巡兵实际上也是鲁迅国民政府的投影,一心为民为国却被自私自利的国民政府倒打一耙,作为“中国脊梁”式的先锋,只有秉承自己的信念,孤独地在这条艰辛的路上坚守。《非攻》结尾的书写也是鲁迅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还反咬一口的国民政府的犀利讽刺。此外,《非攻》还借曹公子的形象讽刺当时中国国民党所鼓吹的“民气论”。

《非攻》的开篇就虚拟了子夏的徒弟公孙高这个人物,他多次拜访墨子,两人就“战与非战”“斗与不斗”展开了话语交锋。作为先秦显学的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较大分歧。有观点认为,结合鲁迅对儒墨两家的态度,作品反映了鲁迅对儒家思想持批判态度,相比而言更认同墨家思想,借墨子与公孙高的对话,实际上是有意借公孙高这个形象讽刺儒者。

作品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非攻》是《故事新编》中写得最为质实稳重、写实气息甚浓的一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绍兴市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较为重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