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车文博

车文博

车文博(1931年2月~2023年1月4日),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教授、《心理学报》编委。祖籍山西省,1931年出生于美丽富饶的松花江畔吉林省扶余市,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车文博先生是继潘菽、高觉敷先生之后的杰出的心理学家、心理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对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吉林省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在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果。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心理学研究,他的科研成果颇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2023年1月4日,车文博教授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车文博在中学是学师范的,但那时并没有更多的认识,只是感到教师有知识,受人尊敬。大学时学教育出于生活所迫,至于研究生时学教育则是组织上的安排。但终于在研习的过程中对人民教师职业的高尚与伟大有了理性认识,坚定了从事教育科学教学与研究的志向。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后,车文博曾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前身)讲授教育学,以后四十多年,则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为什么在车文博人生中出现这一变化呢,一是车文博觉得在“左”的思想路线下,教育学很难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常常被“长官意志”或“一时政策”所代替;二是车文博深深觉得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主要科学基础之一。十九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约翰·夸美纽斯(J.A.Comenius)说得好:“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的最复杂、最神秘的。”(《大教学论》)而在有关人的科学中,心理学又是一门研究人的高级活动的主要科学。作为一个辛勤的园丁的“教育机智”,“只不过是心理学机智的特殊应用”,“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应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为此,车文博除了到医大专门进修了一年多生理解剖学外,还受教于著名心理学家杨清教授,研读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研究》课程,进一步拓展了心理学的专业基础。再加上车文博过去学过哲学,也教过一点西方哲学史,根据这些,便确定了主攻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专业方向。正值此时,国内掀起“评冯”热潮,车文博向全国第三届小理学学术会议提交了两篇论文:《论冯特在心理学史上的主要贡献》《评冯柠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谬蒙中国两位著名心理学老专家潘菽、高觉敷教授的推荐,先后被选为全国心理学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教育部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副主编。

社会活动

车文博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四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鞍山市心理测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文献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代心理学普及丛书》编委,《外国心理学》编委,《心理学探新》副主编,教育部哲学专业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等职。车教授系中国共产党党员。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特聘一级教授。曾先后任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等10余所院校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所顾问、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第六届副理事长,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顾问,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杂志顾问编辑,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吉林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等校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心理学)委员。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兼职教授、专家组组长,《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名誉主编,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美国心理学会国外会员。

荣誉奖项

1. 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两项

2. 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两项

3.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

4. 获吉林省江苏省辽宁省省级奖十余项

5. 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具有突出贡献专家

6. 1990年获吉林省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7. 1992年起享受国家政府津贴

8. 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

9. 2003年荣获中国心理学会特别贡献奖

10. 2004年荣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士

11. 2004年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40周年学术成就奖

12. 曾先后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或地区多次参加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演讲。

13. 被载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词典》第24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