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岩樟

岩樟

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 H. W. Li),樟科樟属的一种植物,别名米槁、米瓜、沟厚、蚬、栲涩(广西壮语)。产于云南省东南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于石灰岩山上的灌丛中、林下或水边,海拔600-1500米。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5米。枝条圆柱形,略具棱角,具纵向细条纹,干时黑褐色,有少数淡褐色圆形至长圆形皮孔,无毛,幼枝明显压扁,具棱角,被淡褐色微柔毛。顶芽卵珠形至长卵圆形,长2—5毫米,芽鳞极密被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或有时在枝条上部者近对生,长圆形或有时卵圆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尖头钝,有时急尖或不规则撕裂状,基部楔形至近圆形,两侧常不对称,近革质,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淡绿色,晦暗,初时疏被微柔毛,老时极无毛,羽状脉,中脉直贯叶端,上面稍凸起下面十分凸起,侧脉每边5—7条,弧曲状,在叶缘之内网结,无明显的侧脉脉腋腺窝,两面多少明显,细脉网结状,两面呈蜂状小窝穴;叶柄长0.5—1.5厘米,腹面具槽,幼时被黄褐色柔毛,老时变无毛。

圆锥花序近顶生,长3—6厘米,6—15花,具分枝,分枝长约1.5厘米,末端通常为3花的聚伞花序;总梗长1—3厘米,与各级序轴被淡褐色微柔毛。花绿色,长达5毫米,花梗长3—5毫米,密被淡褐色微柔毛;花被外面略被内面极密被淡褐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2毫米,花被片6,近等大,卵圆形,长约3毫米,先端锐尖;能育雄蕊9,花丝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约4毫米,花药卵圆状长圆形,与花丝近等长,第三轮雄蕊长约4.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6毫米,花丝在中部有一对无柄的肾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2毫米,卵圆状箭头形,具短柄,柄被柔毛;子房卵球形,长1.5毫米,花柱长3.5毫米,柱头盘状。果卵球形,长1.5厘米,直径9毫米;果托浅杯状,长5毫米,顶端宽6.5毫米,全缘。花期4—5月,果期10月。

栽培技术

岩樟一般采用种子繁殖或无性繁殖。

种子繁殖

如果用种子繁殖,采种时选用健壮母株采种。“白露”前后采种,即当成熟种皮果由青色变紫色转至黑色,且柔软多汁时采收,或收集落地种子。鉴于岩樟种子发芽率只有30%左右,故采用“两段”育苗,可提高出苗率,并培育壮苗。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方法很多,可用埋根、压条、嫩枝插育苗等,其中嫩枝扦插的方法如下:

1、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半阴半阳的酸性或微酸性沙土或沙壤土做插圃,最好是粉碎过筛的石沙,铺设20-25厘米厚的沙床。砂质土壤需用3%的硫酸亚铁每100平方米37.5千克溶液喷洒于土表进行杀毒,不再翻耕,7天后床面铺沙10厘米以上备插。

2、扦插季节。春、夏、秋均可,但以立夏小满时节为宜。

3、选用10年生以下岩樟的侧枝或10年生以上母株2米以下枝条和萌芽条侧枝。顶芽饱满,枝条木质化或半木质化,长20厘米、直径0.3厘米,注意保险,插条长12-18厘米,枝梢顶留2-3片半叶,用利刀削成平底,并在离底部2厘米处横刻3-4刀,深达木质部,50枝整结捆,竖置于5厘米深的清水盆中,待药物处理。

4、药物处理。用ABT1号生根粉处理,首先配制2‰的硫酸亚铁溶液125千克,然后将1克ABT1号生根粉溶于100-200克乙醇中,兑水10千克,最后把1万株插条分批依次浸泡插条底部4厘米高处1-2小时,插入沙床4-5厘米深。

5、保持沙床湿润,不能过湿,浇水时忌用井水;插床地温不超过35℃,高温时可揭膜散热;插条走根发叶后,揭开覆盖,再行水肥管理。

抚育管理

幼林阶段主要是中耕除草,常以窝扶、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管理要点,年扶1-2次,同时防止人畜践踏,3年即可郁蔽成林,开始采收果实。

主要价值

经济

岩樟种仁含油量为54.8%(广西凌云),脂肪酸主要组成包括癸酸18.4%、月桂酸73.7%、软脂酸1.4%、油酸2.4%,可供工业用油。木材可用于造船、橱箱和建筑等用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