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官碑
校官碑全称为“汉阳长潘乾校官碑”,也是南京和江苏省地区发现的最早碑刻,江苏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出土于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畔,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令喻仲远在固城湖边发现了这通古碑。校官碑发现地当时属于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但如今则在高淳区境内。高淳是明朝从溧水析出建县的,因此通常都说“校官之碑”发现于溧水。
碑额题为《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
历史沿革
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今南京市高淳区境内)获得江南地区唯一的汉代石刻《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此碑刻于刘宏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灵帝光和中为溧阳市长(故城在今江苏省溧阳市西北四十五里)。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此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文字多漫难以读识,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文学单禧刻有《释文碑》。
名称由来
在南京地区出土的碑,之所以全名中有“溧阳”二字,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固城湖畔固城是溧阳县县治。当时溧阳县为南京下辖的县之一。“校官之碑”的内容主要是歌颂溧阳长(当时溧阳市的地方长官)潘乾为地方办学的功绩。
潘乾尤其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宣扬教化。潘乾去世后,他的下属赵勋、汲董、程阳为颂扬其德政,立“校官之碑”于溧阳县学,以表达对潘乾的纪念和感恩。
“校官”是汉代学舍的名字,将歌颂潘乾功绩的碑命名为“校官之碑”,就是为了突出他在兴办教育方面的功绩。后来,“校官之碑”在固城湖畔被南宋的喻仲远所发现,也能为确认东汉溧阳县治所在地提供依据。
文字内容
《校官碑》碑文内容是记述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潘乾,字元卓,在溧阳市县长的任期内,“政绩卓著,泽被乡里,”特别指出的是他“构修学宫,宗懿招德”(引《江苏金石志》)他兴办学校,宣扬教化,当地百姓刻石以纪念。根据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考:“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东汉时不闻特设学校之官。永平幸南阳郡,所谓校官弟子者,学校之弟子耳。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舍。”翁方纲提出的校官即学舍的说法为人们接受,认为可信。从碑文看,我国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地方县级行政单位,多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啊!
书法价值
《校官碑》的书法艺术也有独到之处。碑文为隶书,无书写者的题名。历代书法家在评论《校官碑》的艺术风格时,称其“厚重古朴,方正雄”。近代学者康有为在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中,以“丰茂”二字概括。《校官碑》实在是汉隶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以后,《校官碑》镶嵌在溧水县中学大门内东墙上。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级文物。次年运往苏州市江苏省博物馆保存。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可见《校官碑》的艺术价值了。溧水县博物馆现存的仅是复制品.
《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一为吴《天发神谶》、一为吴《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见《广艺舟双·本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