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尼迦
KM 潘尼迦(Kavalam Madhava Panikkar),(1895.6.3-1963.12.10)出生于英属印度西南部,印度学者、记者、历史学家、官员和外交官。曾任印度驻中华民国大使、印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使,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生平
KM潘尼迦,出生于英属印度西南部 Travancore土邦的Puthillathu Parameswaran Namboodiri 和Chalayil Kunjikutti Kunjamma。
早年在牛津市接受教育,潘尼迦在伦敦的中殿律师学院攻读律师资格。之后返回印度。
回印度后,他先后在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和加尔各答大学(University of Calcutta)任教。1925年,他重新回到新闻业,在《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任编辑。
他的政治家生涯缘起于为印度王子做私人秘书。1944年至1947年期间,他先后做了伯蒂亚拉(Patiala)和比卡尔内(Bikaner)的外交事务大臣。
在印度获得独立以后,他被寄予众望,于1948至1952年任驻中国大使,1952至1953年任驻埃及大使,1956年至1959年任驻法国大使。他曾为印度州重组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关于印度州的重组,潘尼迦说:“这种新式的组成单位(指印度由土邦转化为各个州),实际上,有他自己的联合方式,但是他们愿意平等的作为印度的一部分。”在他之后的生涯里,他回归学术道路,成为了迈索尔大学(University of Mysore)的副校长,一直到逝世。
相关信息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潘尼迦是印度驻中华民国的大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蒋介石逃往广州市前通知各国使节撤往广州时,印度大使潘尼迦拒绝撤走。这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尼赫鲁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随后,在中印两国正式建交后,潘尼迦便顺理成章地担任了印度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任期从1950年至1952年。虽然是短短的两年,但这是中印建交的最初阶段,对中印关系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亲密助手,对共产党有着友好倾向的潘尼迦为中印友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尼赫鲁承认中国对西藏自治区主权的政策为例,潘尼迦曾对尼赫鲁说,在西藏没有中国军队驻扎的证据,还说如果抗议的话那么就无法在联合国代表中国讲话了。这就意味着无法保证印度对外政策的一贯性,不可能在西藏问题上反对中国的同时在联合国支持中国。再考虑到当时印度在朝鲜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和同情,就更不可能在西藏问题上反对中国了。为此,时任印度国会领袖的帕特尔(Sardar Patel)曾说潘尼迦是在“想尽办法来为中国的政策和行动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在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一直是尼赫鲁政府坚定该信念的推动者,也是这项政策的积极支持者。即使在他离任回国后,也在中印关系中发着挥作用,一直对中国持友好态度。比如在1955年的新德里台湾问题讨论会上,他认为英国方面“两个中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潘尼迦于1952年奉调回国时,中印友好协会在北京举行酒会欢送他,当时出席的有郭沫若、黄炎培、沈钧儒、蔡廷等著名人士,对于潘尼迦在过去两年来为中印友好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作为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从两国的共同利益进行考虑的,对尼赫鲁政府提出了许多有益于维护中印友谊的政策建议,实事求是地观察中国发生的变化和发展,客观地向尼赫鲁政府反映中国的现实,务实地为两国政府沟通搭建桥梁,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