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羌族博物馆
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民族博物馆,坐落在茂县县城羌兴街南端,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0余平方米,于1988年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时正式开馆,是我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在强烈余震不断的情况下,3人一直坚守在博物馆狭小的院内,避免馆藏文物出现人为损坏并且轮流四处查看,度过了地震发生后的首个漫长之夜。
近期动态
5月12日强烈地震后,羌族博物馆展厅、库房、办公楼、围墙、宿舍均受到严重破坏,围墙垮塌,馆舍墙体开裂,玻璃爆碎,天花板、灯具坠落。馆长蔡清跑步到达了博物馆,随后副馆长刘永文到达馆内,同当班的保卫组长张黎勇一起快速查看了博物馆的外围情况,博物馆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应急小组,迅即关上了大门。
5月13日天一亮,3人立即对展厅、办公楼内部及库房、宿舍外墙进行了检查。9时左右,博物馆工作人员陆续来到馆内。为守护好文物,应急小组发动在馆的全体职工搜寻可以搭建防震避雨的材料,搭起了简易防震“棚”,作为值班和职工、家属避难的场所。应急小组和2名保管人员随后进入库房,由于余震依然强烈不断,进行了简单检查和拍照。是夜,下起大雨,为防止“龙洞沟”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对博物馆馆舍及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馆内男职工轮流对水位进行观察。14日,应急小组3人和2名保管人员对库房进行了检查,由于余震不断,位于3楼的封闭库房内一片黢黑,在微弱的手电光下,对上级别文物进行了简单清理。
5月16日,在博物馆外围安全技术防范失效的情况下,博物馆全体职工包括在馆的家属全数进入值班范围。
17日以后,地震文物收集人员不畏艰苦、走点串户,收集到很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珍贵地震文物;地面文物受损调查人员沿着随时塌的道路,穿过飞石路段,深入乡村各文物点查看具体受损情况。博物馆先后有4人次冒着危险深入到飞虹乡浅沟、浑沟、查而岩统计灾情,协助灾民自救。
不忘神圣职责,守护精神财富。茂县羌族博物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重建工程
茂县是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民族文化核心区,“5·12”大地震使茂县羌族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羌族博物馆成为当地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地政府邀请设计单位设计了10多个建设方案,最后敲定了一个最佳方案。按照规划设计,茂县在县城对面修建新羌城,博物馆则位于新羌城中的水溪村位置。规划投资达到7000多万,占地6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设计人员介绍,中国羌族博物馆将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特点,“蓝天雪域为景,楼青山为台”将成为博物馆未来风貌最好写照。
茂县在地震前就已成为川西北著名的旅游集散地。在重建中,茂县提出了重新恢复打造成为“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川西北旅游集散地”的计划。按照规划,从成都市方向来的游客进入新羌城时,第一眼就能看到茂县地标“中国羌族博物馆”。当地新规划的羊儿街将建成类似“丽江四方街、阳朔西街”等民族特色颇浓的旅游文化商业街道。
2009年3月30日,茂县当地政府宣布,将投资7000多万元,在汶川大地震周年日重建中国羌族博物馆。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茂县,隆重举行了纪念“5·12”抗震救灾一周年暨羌族博物馆重建奠基活动,近万名群众身着民族服饰或深色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2010年3月5日,新的羌族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新建的羌族博物馆背靠青山、面向岷江,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文物中心库房、文物展演厅、文物保护科研区等六大区域。总投资1.3亿元,其中由山西对口支援7586万元,重建的博物馆馆体建筑有3个区域,之间用连廊连接,地上最高建筑为4层,还有一个高达19米的独立塔,塔体设计为羌族特有的羌雕式样。新的羌族博物馆将提高抗震性能,地下特别设置了隔震层,结构上采用钢结构体系,抗震等级按8度设防。
馆藏介绍
1992年茂县牟托战国墓出土,四川省茂县羌族博物馆藏三件,出土时从小到大纵向排列于棺内前部右侧,以竹编索相连。其形制基本一致。龙纹钟为圭形组。一面阴刻圆涡纹、十字纹、四瓣花等,中有一微凸的椭圆饼状枚;另一面阴刻一翼龙,龙身背负一山。圆泡纹钟为桥形纽,外饰相背的长冠鸟。太阳纹钟为桥形纽,器身饰太阳纹、圆涡纹、纲状纹等。这组铜纽钟纹饰精美,为巴蜀文化及石棺葬文化的重要研究资料。
截至2019年,博物馆藏品数量10566件(套),珍贵文物313件(套)。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21日,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
参观指南
地址:茂县凤仪镇(茂县文化体育局羌族博物馆)邮编:623200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