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孙林父

孙林父

孙林父是春秋时期卫国定公、卫献公、殇公时期的冢卿,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他是卫国上卿孙良夫的儿子,死后被追谥为“文”,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孙文子。

孙林父曾经率领军队攻打郑国,并与鲁国晋国宋国等诸侯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市北)会盟,建立友好关系。不久之后,他又受晋国的命令,与鲁国的孟献子在善道(今安徽盱眙县北)会见了吴王。在卫献公十一年(公元前566年),孙林父代表卫国去鲁国进行国事访问,他与鲁国国君并肩登阶,态度俨然像国君一样。对此,秦穆公评价说:“孙林父一定会灭亡。作为臣子却表现得像国君,有了过错还不悔改,这是灭亡的根源。”到了卫献公十五年,孙林父跟随诸侯的军队攻打郑国,侵占了郑国的北部边境。然而,卫献公性格暴躁,对孙林父和宁惠子非常不尊重。两人因此发怒,联手把献公赶出了卫国。献公逃到了齐国,于是他们立了卫殇公为殇公,并由孙林父执掌国政。在殇公十二年(公元前547年),孙林父与宁喜因为争宠而关系恶化。殇公便派宁喜去袭击孙林父。孙林父被迫逃到了晋国,并把他的封地戚地也并入了晋国的疆域。后来,晋侯送他回到了卫国,晋定公也恢复了他的职位。

正文

孙氏为卫武公之后,世代为卫国世卿,孙林父自代父为卿以来,为人专横且好逞强。公元前566年,卫献公派他出使鲁国聘问,并续其父所结之盟,而他却行为无理,与鲁襄公并行登殿,不讲礼节且行为傲慢,给人留下极为不好的影响。在处理与国君的矛盾方面,虽能利用晋国的关系来进行制约,后由于晋国解除了对戚邑的保护,而使孙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完全失败。但是在他主持戚邑期间,戚邑成为当时中原文化的热点城市,尽管戚邑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国大夫的家族封地,然而一些重大国际型的外交活动常常在此举行。公元前576年,晋厉公鲁成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及齐、宋诸国代表会盟于戚。同年十一月,孙林父还代表卫与晋、鲁、齐、宋、郑等国大夫会吴国代表于钟离,此事标志中原与吴国开始交往。公元前571年,晋、鲁、宋、卫、曹等国大夫会于戚,商讨迫郑服晋之办法,以使晋称霸。公元前568年,晋、鲁、卫、宋、陈、郑、曹、莒、、滕、薛等国诸侯及齐、吴等国代表会盟于戚,商议救陈抗楚之动议。公元前559年,孙林父与晋、鲁、宋、郑等国大夫又相会于戚,以商讨卫献公出奔和另立卫君之后如何安定卫国之事。孙林父是个杰出外交人才,却因为行为极不检点导致孙氏被逐出卫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