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英图书馆
鸿英图书馆位于淮海中路1413号,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建于1933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兴建。该图书馆曾拥有藏书约15万册,由黄炎培等人创立。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知名人士联合倡议建立上海图书馆。1933年4月3日,叶鸿英捐赠100万元设立鸿英教育基金会,聘请蔡元培担任主席,穆湘玥等人为副主席,黄炎培、钱新之等人为常务理事。同年6月,人文图书馆更名为鸿英图书馆,并暂时租赁霞飞路1413号开展业务。其收藏重点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历史资料。
抗战期间
1942年10月,鸿英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然而,在此期间,日军宪兵曾三次以搜查抗日书籍为由侵扰图书馆,导致部分藏书损失。
解放前夕
1946年12月8日,因图书馆主任离职,黄炎培自愿担任临时负责人,并参与馆内的管理工作。
新中国初期
1947年,贾植芳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利用了鸿英图书馆提供的丰富史料。1950年,黄炎培与范文澜就鸿英图书馆藏书移交问题进行协商。同年2月,图书馆由市教育局管理,1952年转交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1953年,鸿英图书馆转型为期刊专业图书馆,专注于期刊资料的收集和推广。1955年1月,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成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8年10月,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合并,鸿英图书馆的藏书随之转移。
文物保护及改建
2005年,鸿英图书馆旧址被列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修复。修复后的建筑保持原有外观,现用作徐汇艺术馆,面向公众开放。
馆舍改建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改造,鸿英图书馆建筑受到较大损坏,使用功能也与原设计格格不入。修缮改造前该建筑内是一家川菜馆在经营。今年1月,经过专家组考察论证,淮海中路1413号被正式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在今年6月底由徐汇区文化局接管。
“这幢文保建筑本来就坐落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考虑到恢复它原有的使用功能,因此区政府投资对房屋进行了修缮,并准备进行一系列保护性开发。”徐汇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要求以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徐汇区在2005年初为淮海中路1413号拟定了改造方案,工程于今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
按专家设计,淮海中路1413号将恢复清水红砖的外观和建筑特色,同时建筑不再用于商业用途,而作为徐汇区的公益文化设施。经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目前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原址将被命名为“徐汇区艺术馆”,计划于12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建成后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前后花园面积400平方米,内设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艺术沙龙等配套设施。今后,艺术馆采取常规展和不定期专题展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展示具有鲜明海派风格的艺术作品,目前布展策划工作正在准备中。
另据了解,徐汇区还将在田林东路8号新建土山湾艺术博物馆,以恢复诞生了中国首个印刷馆、首批西画人才的上海土山湾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呈三层椭圆形钢结构建筑,其中展厅近1500平方米,将作为陈列、展示海内外艺术精品,发掘艺术新人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参考资料
海中路1413号鸿英图书馆旧址.个人图书馆.2024-11-18
【汇读书】封面故事 | 淮海中路1413号.搜狐网.2024-11-18
淮海中路1413号 徐汇艺术馆原鸿英图书馆.喜马拉雅.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