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断背

断背

断背(Brokeback),2007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的171新词之一,出自李安的同性爱题材电影《断背山》。电影《断背山》讲的是两个小伙子之间一段长达20年的感情纠葛。断背隐喻同性恋,现在网上很流行用“断背”来代替“同志”。中国古代把男人和男人相爱称为“断袖”“龙阳”“分桃”,所以“断背”也就用来暗指两个男人之间的同性之爱。

来源

断背,现在网上很流行有"断背"来代替"同志"。这是根据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发展而来的,意思当然是指同性之间的恋爱!李安说:“人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断背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真正的达到了“直抵人类情感最敏感最隐晦”的一面,将现实中不被认同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李安不赞成人们将《断背山》归类为狭隘的同性恋电影,而认为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有关全人类情感的影片。

断背是一种性取向。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爱慕,称为断背者。断背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有人认为,断背是一种现代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断背"的,例如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断背"可能有区别。

美国心理协会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员总数超过15万人,其中包括研究人员、教育学家、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学顾问和学生等。早在1973年,他们就已经不再认为断背是一种精神疾病,将它从精神病手册中取消了。

分类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断背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断背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断背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

现代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断背者(正式场合下,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另外"断背"也有"同性爱"等近义词。此外,粤语吸收了英文单词gay后,用"基"指断背。但是此词通常具贬义。带有贬义的单词还有"玻璃","牛郎"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断背者称做"飘飘"。

女断背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来自英文的Tomboy)。但"Tomboy"的本义并没有断背的意思;"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断背(又称为P)。"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断背用来对长辈的尊称。在中文里则称"哥",例如"张哥"、"金哥"。至于"拉子"、"女同性恋"或"蕾丝边"指女断背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1990年代,见于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断背小说《鳄鱼手记》里,开始流行于台湾。

男同性恋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性恋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系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Macho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T"与"P",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哥"(普通亦可称'葛格')、"弟"(亦可称'底迪')两种角色。两者主要差别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其他尚有"男风"、"走旱路"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

相关内容

1·Gay:男同性恋者,此外,这个字也被用来形容所有的同性恋团体,例如:Gaypeople,就是指“同性恋社群”。

2·哥哥(葛格):男同志族群中,具有男子阳刚气概者。

3·弟弟(底迪):男同志族群中,气质,心理,行为,装扮都认同男性,却兼具阴柔特质者。

4·1/0或者I/O和A/O:都是指同志关系中两种角色——主动方和被动方,数字1常用来代指“哥哥”或“丈夫”,数字0常用来代指“弟弟”或“妻子”;但事实上也有很多的男同志没有1,0的角色之分。

5·BL”(boy’slove),字面意指两个男人之间的爱。如今日本的漫画界有专门的BL漫画派。其主角一般是美形的男性,内容主要是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

6·同志:1991年香港人林奕华首先使用,成为同性恋者的代称。

彩虹旗:同志平权运动常使用的象征标志。上头有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分别代表“生命”、“复原”、“太阳”、“自然与宁静”、“和谐”、“灵魂”,象征着同性恋社群的多彩多姿。

8·Lesbian(蕾丝边):女同性恋者。

玻璃:同性恋者的代称。

10·Homosexual(同性恋):早期性医学为同性恋所下的“病理性定义”,但1975年4月9日,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将“同性恋”自“精神疾病”项目中删除。

11·Straight(直人):指异性恋或非同性恋者。在英国常用bent(弯曲的)作为同志的代称,straight便相对用来指异性恋。

12·直同志:就是“Straight”(直)与“同志”的组合,是指认同同志、对同志友善、颠覆性别霸权位置的异性恋者。

13·Queer(酷儿):本指变态、怪物、怪胎。以往也是异性恋者用来贬损同性恋者的字眼。但自90年代起,这个词成为一批对抗主流的学者所挪用的意象,他们故意以这个词自称,以颠覆主流价值观对这个词的负面解释。

14·IntheCloset(在衣柜里):这是一个比喻,指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向家人、朋友、认识的人以及社会隐藏其性倾向。相对的,当同志向他人表明其同志身份时,称为“走出衣柜”(Comeoutofthecloset),简称“出柜”。如大导演关锦鹏拍《蓝宇》后,我们就看到了关于他“出柜”的新闻。

15·现身(ComeOut):由“出柜”一词延伸而来,指对周遭人与社会表明自己的同志身份。

16·一夜情,比较通俗的说法是419,取自英文口语“foronenight”的谐音,比较正规的说法是"onenightstand"。

17·公司:同性恋者聚集的公园,例如台北市二二八纪念公园(228纪念公园)。

18·拉子:女同性恋的代称,由Lez(Lesbian的简写)音译而来。最早出现在《鳄鱼手记》(邱妙津著,联经出版社)一书中,相关说法还有“拉拉”一词。

19·T(Butch):是英文Tomboy的简称,指装扮、行为、气质男性化,在女同志中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同志;台湾女同志文化中“汤包”一词,就是对女同志的俗称。

20·婆(Femme):装扮、行为、气质比较阴柔,心理上认同女性,在女同志中扮演“妻子”角色的女同志(又指P)。台湾女同性恋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所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

21·不分: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不被分类”或“难以被分类”,这是近年来在女同志文化中出现的新名词,指装扮、为、气质较难以被界定,呈现跨性别暧昧状况的女同志。

22·Uncle:年长的T。这个词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尊称长辈的称谓。

23·欧蕾(O-Le):是老蕾丝边(OldLesbian)的简称,泛指年过30岁的女同志。至于为什么会译成“欧蕾”呢?有女同志戏称:因为过了这个年纪,就该用欧蕾保养了。

24·T吧:女同志酒吧

25·Bisexual(双性恋):爱恋与欲望的对象,有可能是同性,也有可能是异性

26·CC:又称为“妹子”,指气质,行为,装扮女性化的同志。“CC”衍生自英文的Sissy一词,从早期好莱坞的影片中,就可听到这种描述方式。有时用c来代称。

27·Couple:同志伴侣。

28·B.F.(BoyFriend):男同志称自己的情人为B.F.。

29·Motss(MembersoftheSameSex):BBS上最早开始的男同志讨论区。

参考资料

天天新报:关云长与曹操何来“断背”一说.新浪娱乐.2024-07-12

曹操和关羽“断背”?真能忽悠.中国台湾网.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