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
袁安(?-92年),中原地区东汉辞赋家,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西南)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其祖父袁良。
袁安自幼承袭家学研习《孟氏易》,仕途从县功曹起步,被举荐孝廉后,历任阴平县长、任城区县令。永平十二年(70年),处理楚王刘英谋反案,任楚郡太守的袁安以宽大为怀,释放四百余家无辜牵连者,尽显仁政与公正。在河南郡任上,他政令严且不受贿赂干扰。建初八年(83年),升任太仆后又任司空、司徒,名重朝廷。元和二年(85年),主张将俘虏发还原北匈奴以安边境。章和二年(88年),章德窦皇后临朝,窦宪请击匈奴,袁安与同僚上书劝阻,不畏窦宪兄弟专横。永元四年(92年),袁安因病去世,朝廷痛惜。数月后太穆皇后垮台,和帝亲政,拜袁安之子袁赏为郎。袁安后代与弘农杨氏并为“四世三公”世家大族,其子孙袁绍、袁术在汉末三国时期成为著名军阀。
人物生平
受人畏爱
袁安的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在刘衎时以明经被举荐,后官至成武县令。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最初担任县里的功曹,有一次,袁安带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公,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您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您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便辞谢不肯接信,从事有些害怕,就没有拜托他。后来,袁安被举荐为孝廉,先后担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他所任职的地方,官吏百姓都既畏敬又爱戴他。
治理楚狱
永平十二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案交给楚郡核实。次年,三府(太尉、司空、司徒)推荐袁安办理此案,认为他能处理复杂的案件,明帝任命袁安为楚郡太守。当时受刘英供辞牵连被关押的有几千人,明帝大发脾气,而办案人急于定案,严刑威逼不少人招供,误判死罪的很多。袁安到郡里后,先不进衙门,而到监狱去,审理那些无没有明显证据的,逐一上报,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头力争,认为但凡是附和刘英的,按法律都与刘英同罪,袁安不同意。他说:“如果不合律例,我负全责,不连累你们。”于是分别一一上报。明帝感动之下觉悟,当即同意袁安的请求,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名重朝廷
永平十四年(72年),袁安被征召任河南尹。袁安任河南尹时,政令非常严明,但他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但凡做官的人,高一些就希望担任宰相,下低一些也希望能担任州牧知府,在圣明之世禁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师雒阳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
建初八年(83年),袁安升任太仆。
议论朝政
元和二年(85年),武威市知府孟云上书说:“北匈奴已与我们和亲,可是南匈奴又去抢劫他们,北单于说大汉欺骗他们,想进犯边疆。臣认为应该将俘虏发还北匈奴,借此来安慰他们。”章帝下诏召集百官到朝廷商议,公卿们都认为夷狄狡诈,贪心不足,得到俘虏以后,还会妄自夸大,不能开这个例。袁安却说:“北匈奴派使者进贡请求和亲,还把被掳去的人归还大汉,这说明他们害怕大汉声威,而不是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的身份守卫边疆,不应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表明中国对他们的宽大,而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宁,这真是太好了。”司徒桓虞也改变主意听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等人都恨袁安。郑弘还大声激怒桓虞说:“但凡是主张释放俘虏的,都是对皇帝不忠。”桓虞当场叱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颜色,司隶校尉把所有情况奏明章帝,袁安等都把印绶交给章帝请罪。章帝下诏道:“议政时间很长,说明各人看法不同。朝廷大事应该多听议论,计策靠大家商定。说话时态度中正和税,符合礼节,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声,绝对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何过错值得引咎自责的呢?还是把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后章帝还是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不畏权贵
章和二年(88年)二月,刘肇刘肇即位,因和帝年幼,便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的兄长车骑将军窦宪上疏请求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以及九卿一起到朝廷上书劝阻,认为匈奴没有进犯边塞,无故出兵远征,耗费国家钱财,邀功于万里之外,这不是应有的国策。众人连上几封书都被扣住没有上报。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联连名上书了,而那些卿相也渐渐不吱声了。只有袁安与任隗仍坚持正道,毫不退让,甚至摘掉帽子到朝廷力争十次以上。窦太后还是不听,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但袁安还是镇定自如。
窦宪已经出兵,他的弟弟卫尉窦笃、执金吾窦景各仗自己的权势,公然在京师放纵其爪牙拦路抢劫财物。窦景又擅自派人乘驿马散发檄文到边境各郡,调集骑兵突击队和射手有本领的,命令渔阳、雁门、上谷郡三郡各派官吏将他们送到窦景住地。有关官员害怕,没敢说半个不字。袁安就弹劾窦景擅自调集边防军,惊扰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听从窦景安排,应该杀头示众。又上奏弹劾司隶校尉郑据、河南尹蔡嵩讨好依附贵戚,没有坚持正义,请求将他们罢免,并依法治罪。这些奏折都被扣住没有上报。而窦宪、窦景更加专横,在各名都大邑布置他们的亲信,都向官吏百姓征收赋税,收取贿赂,其余州郡也都望风仿效。袁安与任隗一道检举那些二千石府尹,以及与之牵连降级罢官的有四十多人,窦氏党羽怀恨在心。但袁安、任隗一向品行高尚,窦氏也没有办法加害他们。
当时窦宪又出兵驻武威市。永元元年(89年),北单于被耿夔所攻破远逃,塞北一时间无人管辖,匈奴余部不知归谁统领。窦宪每天夸耀自己的功绩,想用恩惠与北匈奴余部搞好关系,于是上书请求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设中郎将领护,像过去立南单于那样。刘肇将此事交给公卿讨论,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同意。袁安与任隗上奏认为“刘秀招守南匈奴,并不是让他永远安居内地,而是一个权宜之计,是出于想让他们去抵抗北匈奴的缘故。如今北方已经安定,应该让南单于回到北边去,一起领导投降的群众,不必再立阿佟来增加国家的负担。”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赞同袁安的意见。事情上奏,没有及时决定。袁安害怕窦宪一意孤行,于是单独上密封奏章认为立阿佟失信于南单于,会进而失信于其他的外族。而且会使乌桓、鲜卑怀恨在心。而如果再立阿佟的话,那支出的费用必须加倍,就会让国库空虚,而不是处理国家大计的好办法。”和帝下诏让群臣讨论。袁安又与窦宪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窦宪仗恃自己的权势,言词骄傲,揭人之短,甚至恶言骂袁安,提出刘秀诛杀大司徒韩歆、戴涉的例子来威逼袁安,袁安始终寸步不让。最后窦宪还是立了匈奴降将右鹿蠡王於除健做了单于,他不久就反叛了,正像袁安预计的那样。
病逝败前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和帝加元服,窦皇后命袁安为宾,赐他束帛、乘马。
袁安认为天子幼弱,外戚当权,每次上朝,和公卿谈到国家大事,没有不痛哭流涕的。从天子到大臣都依仗他。永元四年(92年)三月十四日(4月19日),袁安去世,群臣都感到非常痛惜。数月后,窦氏垮台,和帝开始亲政,回想以前议论国事的正反两派的情况,于是拜袁安的儿子袁赏为郎。
个人作品
(袁安作品来源)
家族成员
祖父
袁良学习《孟氏易》,刘衎时任太子舍人,东汉初年官至城武县令。
父亲
后代
• 儿子
袁京,袁安次子,字仲誉,官至蜀郡太守。
袁敞,袁安三子,字叔平,官至司空。
• 孙子
袁著,袁裳之子,曾为郎中。
袁彭,袁京长子,字伯楚,少传父业,官至光禄勋、议郎。
袁汤,袁京次子,安仲河,官至司徒、太尉,封安国亭侯,卒谥号康。
• 曾孙
袁盱,袁彭之子,官至光禄勋。
袁贺,袁彭之子,官至彭城国相。
袁成,袁汤长子,字文开,官至左中郎将,早卒。
袁逢,袁汤次子,字周阳,世袭袁汤爵位,官至司空、执金吾,卒赠车骑将军、特进,谥号宣文。
袁隗,袁汤三子,字次阳,官至太傅。
• 玄孙
袁闳,袁贺长子,字夏甫,隐居不仕。
袁忠,袁贺次子,字正甫,曾任沛国相,东汉末年避乱交州,后被征为卫尉,为还未到任即去世。
袁弘,袁贺三子,字邵甫,不应征辟。
袁术,袁逢嫡长子,字公路,汉末群雄之一,后称帝,建号仲氏。
袁绍,袁逢庶出子,过继于袁成,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冀州牧,封邺侯。
轶事典故
袁安困雪
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市,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
“袁安困雪”后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
葬地兴族
袁安父亲去世时,他的母亲让袁安去访求葬地,在路上碰见三个书生,问他去哪里,袁安把事情告诉他们,书生于是指一处地方,说:“把你父亲葬在此地,你的家族会世代任上公”。一会三人就不见了,袁安感到很奇异。就把父亲葬在那个地方,其家族也从此兴盛。
不徙坟垄
袁安的妻子早逝,葬于家乡。袁安临终时,遗令说:“我充任宰相,应当配葬山陵,不能归葬家乡的坟墓。你们的母亲已先葬于祖辈的坟墓中,如果鬼神有知,应该留下她奉养先人。如果鬼神无知,那就不用麻烦地迁徙她的坟墓。”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敢违背。
四世三公
袁安在汉章帝刘时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与“弘农杨氏”齐名。《三国志·袁绍传》称“(袁绍)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后汉书·杨彪传》亦称:“自震(杨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四世三公”后指世代官居高位。
史书记载
《东观汉记·卷十六·传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
人物评价
袁安是个生活清贫但有操守的人。
《东观汉记》:①袁安为尹十余年,政令公平,未尝以赃罪鞠人。②袁安为司徒,每朝会,忧念王室,未尝不流涕也。
范晔:①袁公太穆皇后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②袁公持重,诚单所奉。惟德不忘,延世承宠。
司马光: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肴,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
周必大:按安理楚狱之连系,还匈奴之生口,临事如此,平时用心仁恕可知矣。神物兆祥使之昌炽,此岂人力所能至哉?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南单于降汉,光武置之西河塞内,刘肇之世,窦宪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亡,其余种于除健请立,袁安、任隗欲乘朔漠之定,令南单于反北庭,驱逐於除鞬单于,而安其故庐,此万世之长策也。于除鞬不得立,而汉亡一敌。送南匈奴反北庭,统一匈奴,而南单于抑且以为恩。乃若阳以施大德于南虏,而阴以除中原地区腹心之,戎心不启,戎气不骄,袁风不淫于诸夏,判然内外之防,无改于头曼以前之旧,刘渊、石勒之祸,恶从而起哉……于是而知袁安、任隗之识远矣。②孝和之世,袁安、任隗、丁鸿为三公,何敞、韩稜为尚书,皆智勇深沈,可与安国家者也……当其始也,大臣与宦寺犹相与为二也,朝纲立而士节未堕,则习尚犹端,而邪正不相为借。若袁安、任隗、丁鸿者,虽忧时莫能自效,而必不攀郑众以有为。
蔡东藩《后汉演义》:徒知扫虏已非谋,况复兴戎更启忧;尽有危言终不用,老臣遗恨几时休?
后世纪念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为篆书极品,原石地点不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移置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辛村东牛王庙中作案,因碑文向下,无人知其为碑刻;1930年始被发现,方为人知。1938年以后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并由河南博物院收藏。该碑为东汉永元(90-105年)以后刻立,具体年月无考。碑身上下两端皆稍残,现高139厘米,宽37厘米,厚21厘米。中间有穿。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小篆,10行,除第8、10行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均缺1字。碑文所记事迹与传记基本相同,但有个别文字可补传记之缺。该碑刻文字刻工精良,字体结构宽博,线条柔中寓刚,如同手书一般,为汉代碑刻珍品之一。与1923年洛阳市出土的《袁敞(袁安第三子)碑》如出一人之手。
参考资料
袁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9
袁安 国学网.国学网.2020-11-03
后汉书《卷七十五·列传第三十五》.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2024-11-06
守正不移的袁安.www.hnsjct.gov.cn.2020-01-14
《全后汉文·卷三十》.汉典古籍.2014-10-25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国学网.2014-05-25
《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国学网.2016-05-08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国学网.2016-05-08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国学导航.2017-01-16
袁安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05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国学网.2015-02-24
《归潜志》.是何年.2014-10-24
《读通鉴论·卷七·和帝》.国学导航.2014-10-25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国学导航.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