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樾
张献忠部将兵临江浦县城下,维率众抗敌,迫其退兵,保护江浦安宁。 ”闻朝延调史可法进京,维樾急秦《淮扶万难更动疏》:“可法时时措饷备兵,安民防贼,以保此重地。清顺治三年(1646),维樾归里,安顿家室,至澄头置薄田,告诫儿孙务农事桑,绝仕途不作清吏。
正文
李维樾
李维樾(?—1654)号荫昌,晚年民素园老人。祖籍从福建省迁入瑞安市。弱冠时,与同里镇王昌同至仙岩虎溪书院习读学《周易风水》。万历三十八年与林增志同学,对乡邑前贤极为尊崇,曾作《汉安乡候墓文》吊祭蔡敬则,此文被列为每岁朔月望日乡绅奉祀致祭之祭文。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与林增志同《忠贞录》,清乾隆被编入《四库全书》,总纂官纪写有《忠贞录提要》一文为开篇:“臣等谨案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增志同编,维樾字荫昌,增志字可任,俱温州瑞安人。是编为其同里卓敬而作……”
崇祯七年(1634年)授江浦令,维樾劝富户输粮赈荒,德政在民。九年(1636)张献忠大军破凤阳县,焚明皇陵,转战江北各地。维樾事先固筑城垣,修浚壕沟,训练兵勇,加强防御。张献忠部将兵临江浦县城下,维樾率众抗敌,迫其退兵,保护江浦安宁。次年张献忠兵又至,占领六合、望江等地,但到江浦却绕城而过。维樾在江浦任上八年多,敬重乡贤,激励后学,亲临授课,撰《格言纂要》、《瑞凤堂讲录》等,并纂修《江浦县志》12卷,一时文风蔚起。十四年,升户部给事中,督漕江北。因安徽连年兵荒,加上水旱并灾,瘟疫迭发,府县官员或称病,逃亡,或被掳,自杀,衙署册藉被毁。维樾上疏请求减免天柱山、太和县、宿州市、望江县、桐城市、杯宁等漕粮赋税。有“第接有司申文,泪尽肠摧,不忍再读,督漕向谁督漕,改折向谁改折也”等语,文词恳切。一载之间,秦议凡数十上,“言虏寇,言兵赋,言纠举,皆言人所不敢言者。”闻朝延调史可法进京,维樾急秦《淮扶万难更动疏》:
“可法时时措饷备兵,安民防贼,以保此重地。且土贼、海贼四境皆是,可法左卫陵京,右卫常镇,通天下之咽喉,运天下之粮饷,握天下之安危。是朝尤袤重用可法,非专为漕粮,实为天下也;朝延之重视淮杨,非专为江北,实为天下也。设使更置不得其人,而上不熟习,下不信服,民失所赖,贼乘其虚,恐可法未登司马之堂,而淮扬先已岌岌矣!”此疏分析当时形势和时局,江淮地理要冲与朝延的安危之关系,述及史可法拥兵江淮,不宜更动的原因。
崇祯十五年李维樾又上《时事孔亟空言无补疏》,指出当时地方上报朝延的守、战、饷、捷报等虚假。崇祯十七年持节赴卫辉府册封朱翊镠常。中途闻北京城破,崇祯自缢身亡,维樾含悲洒泪遂回故里。归家月余,在沉痛彷徨中为“江夏郡瑞安白岩黄氏宗谱”作序。
这年五月弘光帝宏光帝在南京市继位,维樾变卖田产倾资募兵勤王。在朝月《东南民力维艰疏》:“……只缘迩年,羽檄纷驰,无点金之术,民间箕斗悲泣鲜炊石之方,兼之作染鼎染颐,石壕呼夜,官日削则民日穷,民日穷则困日积,反裘自负危苕莫支,一旦兽号鸟惊,遂至不可收拾。”
不久,南京失守,唐王聿键在丁魁楚、瞿式耜、王化澄、李维樾等旧部拥戴下,于福州即帝位,维樾被授予大仆少卿。清顺治三年(1646),维樾归里,安顿家室,至澄头置薄田,告诫儿孙务农事桑,绝仕途不作清吏。他借飞云江浊浪与桐溪清流于澄头汇合时,显现的江水一边清一边浊的自然景象,作《观潮示训》:“潮消云散仗周天,明月清风适自然。浊浪澄波同一水,课孙教子事桑田。”将杨衙里居处取名素园,自谓“素园老人”。从此修身长斋,与好友林增志皈依佛法。维樾卒后已是家徒四壁,林增志慷慨捐赠桐溪山的林家产业用作维樾墓地,为之营建墓陵,还将其父初惺之墓也迁至桐溪安葬。维樾墓地今尚在,面对今日桐溪水库大坝。维樾的墓碑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文革时失踪。铭文上方中有“明”字,竖排中间刻有“维樾李公号荫昌字拙馀之墓”,右两行小字:“都察院巡按,右部御史”,左下方仅写“法幢谨书”。据后裔二世孙李生前回忆,李维樾墓曾在军阀混战至抗日战争期间,三次被盗。其故居已列为文保单位,位于今公园路,亦成“心兰宛”一景观。
李维樾著作有《记录存》、《谏垣秦议(林增志曾为之作序)》、《掖垣封事》、《折冲纪述》、《督漕行草》、《独峰唱和》等,大都遗失,惟《谏坦秦议》有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