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一种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探究偏误的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进而深入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起源与发展
偏误分析起源于语言学理论中的中介语假说,并在中国由鲁健骥引入(80年代初)。这一理论认为,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可避免地对目的语的偏离,这些偏离是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学习状态。
基本特点
理论基础与作用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而语言学基础则来源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偏误的分析来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偏误分类
偏误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个类别:
前系统偏误:发生在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学习者在此阶段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因此容易出现较多的偏误。
系统偏误:随着学习者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仍未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则,由此产生的规律性偏误。
后系统偏误:在目的语系统已经形成之后,尽管学习者已基本掌握相关语言规则,但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能出现错误,导致偏误的发生。
偏误来源
偏误的来源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常见的有:
语内/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倾向于依赖母语知识,这可能导致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出现相似类型的偏误。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可能会将学到的有限且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应用于新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规则泛化或过度泛化。
文化负迁移:某些偏误不仅涉及语言本身,也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形式或使用上的偏差。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在面对学习挑战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如迁徙、过度泛化和简化,以及回避和语言转换等交际策略,都可能影响偏误的产生。
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材的质量,都可能对偏误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语言训练的转移:某些“中介语”成分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训练方式和教学中机械训练的结果。
对待偏误的态度
对于偏误,应持有以下态度:
全面认识偏误的本质,认识到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正常的、持续存在的现象,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来逐步掌握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提前预知学习者可能面临的偏误及其来源,在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最好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并改正错误。
参考资料
偏误分析.百度文库.2024-11-20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百度文库.2024-11-20
偏误分析.美篇.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