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鲱
大西洋(Clupea harengus)是一种在大西洋东西岸广泛分布的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在转换浮游生物的产物上起着关键作用,而且也是更高营养级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大西洋鲱体型脆弱,具有特别大且敏感的鳃表面,容易因接触异物而失去鳞片。
形态特征
大西洋鲱体延长,侧扁,可长至45厘米(18英寸)长,重达1.1千克(2.4磅)。眼具脂眼睑,口小而斜,前上位。上颌及腭骨无牙,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体被圆鳞,易脱落。无侧线。尾鳍深叉形。椎骨一般为55-57个。嘴里有鳃耙,可以过滤进水,捕捉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分布范围
大西洋鲱的分布区域相当广泛,从北大西洋水域如缅因湾,圣劳伦斯湾,芬迪湾,拉布拉多海,戴维斯海峡,波弗特海,丹麦海峡,挪威海,北海,斯卡格拉克海峡,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比斯开湾,赫布里底海,到北极周围的水域。
生长环境
大西洋鲱栖息于表层至水深200米处,有时进入内湾咸淡水域或咸水湖泊。
生长习性
大西洋鲱是集群性鱼类,聚集成由千百万个体形成的鱼群,横渡大洋。鱼群有精确的安排,以维持稳定的巡游速度。鱼群循一个三角形路线在它们的产卵地(比如挪威南部海域),索饵场(如冰岛)和育苗场(如挪威北部海域)进行迁徙。为经过迁徙,鲱鱼让自己的后代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所以这样的三角形之旅是很重要的。一个鲱鱼群能做出很快的反应以规避捕食者;它们有很敏锐的听觉。在潜水员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周围,鱼群能形成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个体在内的空间,类似一个液泡(喷泉效应)。
繁殖
大西洋鲱可能在同一种群内有不同的产卵成分,它们在不同的季节产卵。它们在河口、沿海水域或近海的海底产卵。受精是外部的,雌鱼释放20,000到40,000颗卵,雄鱼同时释放大量精子,它们在海中自由混合。一旦受精,卵会沉到海底,粘附在砾石或水草上。孵化后的幼鱼长约3到4毫米,除了眼睛有一些色素外,其他部分都是透明的。大西洋鲱在一些被清洁过的河口可以观察到回流,幼鱼的出现被作为水质洁净度和含氧量的生物指标。然而,由于水中的高度污染,它们从世界各地的河口撤离。
物种保护
大西洋鲱的捕捞由多个组织共同管理,他们一起制定了适用于鲱鱼的规则和法规。截至2010年,该物种并未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
用途
大西洋鲱主供鲜售、冷冻、盐干及盐渍。可加工成罐制品,干制品,鱼饵,鱼粉,鱼油等。可提制鱼精蛋白、脱氧核糖核苷酸、精氨酸等药物。大西洋鲱渔业对新英格兰和加拿大大西洋省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也是娱乐钓鱼者的重要诱饵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