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
福建冶城是古闽越的首都,城址一般认为位于中国福州的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无诸时期始建。
历史沿革
闽越立国之后,无诸建造了福州市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的面积不大,城内的居民主要是王族、官吏和守城士兵。历史上,冶城地望问题长期存有争议。但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和揭示,冶城建于无诸时期。
福建冶城
福州城内一说已基本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现今的华林寺和钱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
冶城(闽东语:Iā-siàng)是前202年至前110年间闽越的首都,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冶城即东冶,其城址一般认为位于今天中国福州的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但也有许多关于城址所在的不同看法。冶城建于闽越王无诸统治时期,废于刘彻灭亡闽越国的战争,作为闽越国国都共92年时间。
明朝人王恭作《冶城怀古》诗云:
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
史料记载
史载:“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设险守国,自汉始也”。福州市建城,始自无诸。汉高祖刘邦以无诸助刘灭项有功,于公元前202年封其为闽越王,建都于冶城。“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城为全闽第一城,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
冶城初建,规模不大。“无诸都冶,依山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当时的冶城,以冶山(又叫将军山、泉山)为中心,北至华林寺,南到湖东路,东抵商业厅,西接钱塘巷。这样的范围自然是小的。由于无诸的不肖子孙们据险叛汉,闽越至公元前110年就灭亡了。刘彻采取“虚地移民”政策,冶城被废弃了很长时间。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置晋安郡。首任郡守严高嫌冶城太隘,进行迁城,并筑曾国藩,将城池向东南方向拓展。汉以前,冶城的东南与南面是一片水乡泽国,因此东越王余善在南平市抗汉失败后,从武夷山区后撤500里,“居大泽中”,在福州市沿海一带设防。随着泥沙淤积和东海水位的下降,福州海湾出露为平陆县,冶城也在不断向东、向南方向扩充。唐“修拓其东南隅”,南至虎节门。王审知创筑罗城,环子城外;以后又筑南北夹城。宋初和元初,福州城曾两度被毁,后重建。明朝初年,大修城池,北跨越王山(今屏山县),南则“绕乌石、九仙二山而围之,广袤方十里”。后代虽对垣墙、门楼屡有重修,大体仍按旧制。尤其到清代,随着人口增加,商贸发展,城市不断南展,以至与台江县、仓山区连成一片。
旧传冶城以春秋时代有人在冶山麓设灶冶铸而得名,即先有冶山后有冶城,足见其历史之悠久。06年,考古工作者在冶山东南方向灵山东麓,距七星井50米处,发现有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3米,出土大量陶器碎片,还有被金属斧砍削过的残木头;在冶山西北麓、钱塘巷东,则发现有大量西汉前期的大型建筑物(砖、瓦、瓦当)碎片和宫殿基址。这些足以证明,在无诸之前,冶山周围已是闽人聚居地,无诸在此建城,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的。同时也证明,汉初的冶山,确有大型宫殿或祠庙建筑。闽越都冶城,就建在福州冶山。
考古发掘
经过3次考古发掘,初步查明古城遗址分内外城,占地约32万平方米,现尚存1627米城墙及部分护城河。专家考证,古城内文化堆积丰富,有战国墓葬、汉代建筑遗存及汉以前的大量陶器及秦砖汉瓦等文物。史籍载,战国晚期至汉初,福建省出现闽越国,首都为“冶城”。考古发掘出古城城墙,为福州市建城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古城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建省财政厅大院的欧冶池,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铸剑专家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毗邻欧冶池的冶山,相传无诸墓即在此一带,但尚未发现。近几年来,文物部门先后在冶山、屏山县一带发掘出汉代“未央宫皇帝”瓦当等珍贵文物和大型汉代建筑遗址等,为“冶”在福州提供了论据。
冶山上有观海亭等胜景,民国时刻有一至九曲,留有摩崖题刻50余段,包括黎元洪、林森等人手迹。冶山东坡“仁寿堂”为萨镇冰晚年居所。欧冶池宋朝时即为游览胜地,“游人仕女不绝”,民国时期又一度成为胜景。园林和文物部门均希望,修浚欧冶池并保护财政厅汉代建筑遗址,兴建一座汉代建筑沙盘和出土文物的陈列馆,把冶山、欧冶池、汉代建筑遗址联成一片,组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冶山公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