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3空空导弹
R-73空空导弹(北约代号:AA-11,绰号:“Archer”,译文:“弓箭手”),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态瞄准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空对空导弹。
1973年,苏联国防部为了取代早期在苏联战机上所使用的短程R-60导弹,开始由锦旗和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研制R-73空空导弹。1982年,R-73空空导弹投入生产,并于1985年定型服役。
R-73空空导弹采用舵面位于弹翼前的“鸭”式气动布局,全向红外制导,通过空气动力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实现高运动性。其离轴发射能力,在使用头戴式可视设备时,可达到以机头为中心±75度。
R-73空空导弹主要搭载于米格-29战斗机、苏-27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和苏-35战斗机等战斗机。截止2003年,R-73 导弹已出口到东欧各国、古巴、印度、两伊、朝鲜和叙利亚等国。2024年5月,乌克兰在无人艇和防空导弹发射车上加装了R-73空空导弹以应对俄罗斯的巡逻机和电磁环境复杂的前线。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1973年,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外,对新型近程空空导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导弹(射程小于10公里)的需求也越发明显。苏联国防部为了取代早期在苏联战机上所使用的短程R-60导弹,开始由锦旗和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研制新型短程导弹。
研发历程
1973年,苏联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锦旗设计局提出的K-14是在已装备苏联空军的R-13与R-13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动力控制及彩虹(Raduga)全向红外制导头并增强抗过载能力以提高机动性。K-14与R-13、R-13M1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因此可轻易换装于米格-21、米格-23、米格-27、雅克28P、苏 -22 等战机上。闪电设计局提出的K-73最初计划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及非全向红外制导头,但苏联根据对未来近程空战环境及美国近程格斗导弹的技术分析,认为新型短程导弹必须装备全向红外制导头,因此K-73装上了灯塔(Mayak)全向红外制导头,K-73的尺寸与重量都因而增加。
1976年,闪电设计局发现,仅靠推力矢量控制的导弹,当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耗尽后,推力矢量控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无法有效控制导弹。而K-73设计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有相当一段距离是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依靠惯性飞行完成的。这对K-73来说是个很大的缺陷,因此闪电设计局最后改用推力矢量控制、气动控制面两种控制方式。至此K-73重量达105公斤,成为现役 R-73 导弹的雏型。同年K-14与K-73基本完成概念设计,其中K-73的外形结构与技术上比K-14更为先进。但由于K-14与当时正在服役中的R-13有高度通用性,这使得苏联空军可以用较少的经费完成采购和换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较短,致使苏联军方难以抉择。在苏联空军考虑期间,K-14得以与K-73同步发展多年。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军方考虑到K-14已无法适应未来空战需要,且锦旗设计局此时正忙于K-24、K-27、K-33等计划而无暇为K-14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因此闪电设计局的K-73成为苏联唯一一种第4代近程格斗导弹。尽管K-73是闪电设计局的研制成果,但在定型生产阶段,却归属到锦旗设计局旗下。因为,苏联政府于1976年将闪电设计局改组成闪电科学与生产联合体(N P OMolniya),并逐步过渡到以空间科技研究为主攻方向。因此到1982年,闪电设计局内负责K-73的人员全部转归锦旗设计局,这使得锦旗设计局成为苏联最大的空对空导弹研制单位。经过近10年的研制,该导弹第一次实现了离轴发射,也可以搭配头盔瞄准器使用,实现可视即发射的功能。1985年,R-73空空导弹定型服役。
装备服役
R-73导弹是米格-29和苏-27战机的制式武器,也可以装备老式战机的改进型,如米格-21-93、米格-23MLD和苏-24M战机。此外,卡-50和M-28 攻击直升机也已经试验了该导弹。1998至2000年间,非洲之角战争双方(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都利用R-73导弹获得战绩。截止2003年,R-73 导弹已出口到东欧各国、古巴、印度、两伊、朝鲜和叙利亚等国。
2007年10月25日,印度海军在果阿海岸附近使用轻型战斗机“TEJAS”试射了R-73导弹。2016年,俄罗斯使用苏-34喷气式战斗机搭载R-73导弹参与叙利亚内战。2019年2月27日,印巴冲突摩擦中,印度空军追击越线袭击的巴基斯坦空军F-16战斗机时,一架米格-21飞越控制线被巴方击落。在被击落之前,这架米格-21发射了一枚R-73近程空空导弹击落了一架巴基斯坦空军的F-16战斗机,而这架战斗机被击中后落入了巴基斯坦一侧。印度在印巴实际控制线印度一侧发现了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AIM-120C5的导弹残骸。证明了巴基斯坦方面出动了F-16参与了此次行动。
2024年5月,防务日志网站发布的视频截图报道,乌克兰在无人艇上加装了R-73空空导弹以应对俄罗斯用于搜索水面无人艇的巡逻机。并在9K33“黄蜂”防空导弹发射车上加装了R-73导弹,用于电磁环境复杂的前线。
基本设计
布局与结构
R-73空空导弹采用了舵面位于弹翼前的“鸭”式气动布局,共拥有3组弹翼,第二组鸭翼用于主要转向和俯仰。尾翼上有辅助舵面用于大角度机动,尾喷口周围有用于矢量控制的可动挡焰板。该导弹的各翼配置取消了陀螺舵,变成滚动控制翼方式。 在弹体前端的固定“鸭式”翼前方, 增设了测定迎角用的气动翼片。
制导系统
R-73空空导弹安装MK-80全向红外制导头,探测距离10-15公里,发射前视野±45度,发射后±60度,从制导头锁定目标到发射只需1秒。因战斗机的全向视界探测和锁定能力,且该导弹拥有“越肩(向后)发射”能力,与新型侧卫战机搭配后,不论其探测角多少,都能做到全向防护。
控制系统
R-73空空导弹通过空气动力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实现高运动性。其离轴发射能力,在使用头戴式可视设备时,达到以机头为中心±75度。所谓“离轴发射”,就是载机能以偏离机身纵轴线很大的角度发射导弹,使得载机无需将机头对准敌机就能发射,这极大的颠覆了从空中格斗出现沿用的“机头对准目标”的法则。与头盔瞄准具(HMS)搭配,飞行员只要在瞄准具许可角度内看到目标(苏-27S的可看±60度),该导弹就能加以锁定并攻击之。
性能参数
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R-73K
最初的R-73K导弹,其后缀被认为与其主动式雷达导引头有关。俄罗斯向国外出口的R-73K导弹代号为R-73E。R-73K是全系列最早的苏联空军自用量产型,采用无线电引信,在安装有激光引信的R-73L问世后就被取代而停产。
R-73L
R-73L导弹采用扬塔尔激光引信,其向国外出口的代号为R-73LE。秘鲁是唯一已知的使用R-73LE导弹的国家。1998年,该导弹与米格-29战机一起被秘鲁接收。
R-73E
R-73E导弹是苏联1983年在R-73导弹基础上改型而来的导弹,其在R-73导弹的基础上简化了部分抗干扰电路。
R-73-I
R-73-I导弹是俄罗斯空空导弹制造商“三角旗”(Vympel)设计局同俄罗斯的雷达导引头制造商“玛瑙”(AGAT)设计局联合发展的R-73 (AA-11)“射手”(Archer) 雷达型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该导弹是在红外基本型基础上改进的,采用基本型弹体,去掉红外头罩后面的攻角指示器,装上由9B-1103M雷达导引头系列中的最新型号9B-1103M -150改进的厘米波导引头或毫米波雷达导引头,重量8千克,对5㎡反射面积目标的截获距离为8千米。
R-73M1(R-73RDM1)
R-73M1导弹其尺寸、射程、制导头视野与R-73导弹相同,只是技术比较先进。
R-73M2(R-73RDM2)
R-73M2导弹又称为R-73M,其弹长在R-73的基础上增加到3.2米,冀展缩至0.404米,发射重增至115公斤,采用初期惯性导航,无线电中途修正加末端红外制导,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超视距攻击的中程导弹。其前向动力射程30公里,保证杀伤射程13公里。制导头发射前视野±60度,发射后±80度。R-73M2导弹能够有效对付50-13000米高空上1000米到10-12公里之内的目标。1989年,该导弹从苏-27UB战机上分别以亚音速和超音速进行了首次向后发射试验。
R-73M2导弹采用MK-80M红外制导头,用灵敏度更高的中长波探测元件。配备可程式化新型电脑,抗干扰能力更强,对战机的探测距离约15-20公里。MK-80M制导头解析度高,可辨识目标热辐射分布,能在命中前约1毫秒计算出目标的中间部位为命中点,增加杀伤率。
R-73M2可掉转180度攻击后方目标。使用时,载机先通过资料链引导导弹转向,待完成敌我识别,确认不会误击友机后再启动制导头,这种发射方式已在苏-35上试验成功。与战机上的雷达告警器配合使用,可拦截来袭导弹。其在向后射击最大射程8-12公里,最短射程1公里。
R-74
又称RVV-MD,是一种抗强干扰短程空对空导弹,设计用于在近距离混战场景中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交战。该导弹用于战斗机和攻击直升机。RVV-MD配有双色无源红外导引头,推力矢量控制,固定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采用雷达近炸和棒式8公斤弹头。
R-74M
R-74M导弹射击试验在1994年初就已经启动。该导弹外形类似于R-73导弹,但结合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新型多段导引头。其中,新型导引头与先前使用的相比更敏感,在离轴角达60时也能锁定目标。R-74M导弹的最远射程为40千米。
R-74M1
R-74M1是基于R-73导弹的后续发展,供应给PAK FA隐形战斗机等最新一代的俄罗斯战斗机。
R-74ME
R-74ME导弹是以R-73为基础发展的新一代空空导弹,弹上的制导、动力系统均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射程增加到40公里,制导头视野可达±80~90度。
武器评价
R-73空空导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四代近程格斗导弹发展的领航员,其基本性能远远超出当时所有的近程格斗导弹。北约国家曾在两德统一后利用德国接收东德的米格-29与F-16进行了空中格斗模拟,更加确信了R-73导弹超群的性能。一般估计当时的R-73比AIM-9领先20年左右。因此西方国家急起直追,在20世纪最后十年间发展出多种性能顶尖的格斗导弹,包括美国的AIM-9X、英国的ASRAAM、德国的IRIS-T,以色列的怪蛇-IV等,R-73也持续推出改型。虽然前述西方导弹局部性能可能比R-73改进型更好(特别是制导头与电子技术),但整体性能却未必比得上R-73,特别是与载机搭配后,R-73的缺点就不再是缺点。而且由于R-73改型大都比其同级西方对手早5~10年服役,因此说“R-73领先世界10年左右”并不过份。(《国际展望》杂志评)
参考资料
R73.deagel.2024-07-26
俄空空导弹家族:曾领先世界十年的R-73.新浪网.2024-07-23
俄乌冲突的自制防空武器一瞥.今日头条.2024-07-23
收获胜利的果实: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的初步成果.sputnikglobe.2024-07-26
R-73 guided short-range missile | Missilery.info.missilery.2024-07-26
俄罗斯AA-11(R-73)空空导弹.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2024-07-23
日刊:中国空空导弹落后日本 进口五千枚俄导弹.人民网.2024-07-30
1996年2月24日古巴米格29击落美国民用飞机.古巴的MIG-29.2024-07-30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签署历史性和平协议 非洲之角吹来“希望之风”.UnitedNations.2024-07-26
Tejas轻型战斗机发射第一枚空对空导弹.deagel.2024-07-26
印版详细空战经过:8对24 印米格21"击落"巴方F16.人民政协网.2024-07-30
R-73近程空对空导弹.科普中国.2024-07-23
俄罗斯发展R-73雷达型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新浪网.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