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康熙朝地球仪

康熙朝地球仪

康熙朝地球仪是由清朝康熙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一件仪器,通高135厘米,球径70厘米。该地球仪曾为清宫所收藏。

形态特征

康熙朝地球仪的球体中腰处设有铜制地平圈,上面刻有四个象限。与地平圈相交的另一个铜圈为子午圈,刻有360°。球北极处附加时盘,标记有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时段。球面上描绘有黄道、赤道以及经纬度,其中赤道使用红色表示,黄道则使用黄色。经纬线每间隔10°绘制一条。黄道上标注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以及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的位置。球面上还绘制了各个国家的行政区域,标注了一些重要城市的名字,如中国的“北京”“太原”“宁夏”“兰州”“南昌”“苏州”“厦门”“武昌”“汉口”等。此外,还有河流、湖泊、岛屿等地貌特征,如南美洲南部的“火地岛”、北部的“亚马逊河”,以及西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菲律宾”“爪哇”“马来半岛”“新几内亚”等。特别地标记了中国的“长城”。地球仪底部的部分展现了广阔的海洋景象,其中包括奇特形状的水生动物、各种船只以及航海线路。地球仪放置在一个精心雕刻的紫檀木三弯腿支架上。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地球仪的制作起源于元代,由来自西域的天文学家扎马鲁丁负责监督制造。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古希腊的地圆学说,他亲自制作了地球仪,并撰写了《坤舆万国全图》一书。受到他的影响,明朝学者李之藻也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制作了一架地球仪。大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明朝政府也制作了一架地球仪。这些地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格,扩展了之前仅有27个观测点的纬度范围,涵盖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全球纬度,并填补了中国在此之前不知道经度的空白。它们还标注了五洲的说法,使得当时的中国人能够了解到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清代初期,康熙皇帝下令在朝的传教士与朝廷官员合作制作了这架地球仪。它的球面图像、刻度以及相关文字描述大致遵循了利玛窦的方法。这一制作过程表明了“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于世界地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存储情况

现存的明清时期的地球仪共有三件,其中两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参考资料

【原】【清宫旧藏稀罕物】故宫没展出过的那些清朝旧藏精密仪器 .个人图书馆.2024-10-31

【康熙朝地球仪】.故宫博物院.2024-10-31

康熙朝地球仪.中国知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