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山镇

龙山镇

龙山镇,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县,位于安龙县北面,距县城约39公里,地处安龙、兴仁市贞丰县三县结合部。全镇辖13行政村,148个村民组,总面积125.8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988人(截至2019年末)。龙山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6%,以布依族苗族为主。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历史沿革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设花障甲,镇境属之,隶广西泗城州。

清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隶南笼府。

清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府改名兴义府,镇境分属北乡永化里,东乡怀德里。

民国二年(1913年),隶南笼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笼县改名安龙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八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北乡联保,隶六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龙山乡。

1950年8月,建龙山乡,隶龙山区。

1951年10月,隶第四区。

1953年4月,设北乡乡。

1955年7月,四区改名龙山区,北乡隶之。

1958年12月,设北乡公社,隶龙山区。

1959年1月,设北乡管理区,隶龙山公社。

1961年10月,复设北乡公社,隶龙山区。

1984年7月,设北乡乡,隶龙山区。

1992年,设龙山镇,隶安龙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辖12保、39甲。

1953年4月,辖一至三村。

1961年10月,辖新场坝、顶坪、巧洞、立度、纳坡、新寨、坡基、利娥、拉包、竹林10大队。

1984年7月,下辖的10大队改为10村。

1992年,辖场坝、顶坪、立度纳坡、拉色、竹林、坡基、利娥、新寨、坡江、纳院、坡利、岩脚、扯拢、半坡、平寨、巧岭、纳林、云上、丫酶、科然、长田、也秧、大山、宜拉、纳黑、河坝、四门洞、柿花坪、石灰窑30个村。

2011年末,辖老场坝、新场坝2个居民委员会,下坛、竹林、肖家桥、北乡、宜拉、纳黑、纳赖、柿花坪、坡利、半坡、巧岭、云上、丫科13个行政村;下设162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龙山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场坝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山镇地处安龙县县东北面,安龙、贞丰县兴仁市3县结合部,东与笃山镇为邻,南与普坪镇接壤,西与戈塘镇、兴仁县屯脚镇毗连,北与贞丰县挽澜乡、龙场镇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政府42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1.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总面积125.8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层出露为三叠系中一薄层状砂岩粉砂岩,属中低山地形,风化溶蚀地貌。境内最高峰位于公龙山,海拔1996.4米;最低点位于纳黑村河坝,海拔736米,相对高差1260.4米。

气候

龙山镇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无霜期29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16℃,1月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8.9℃。7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4℃。最低月均气温4℃,最高月均气温30℃左右。平均气温年较差25℃,最大日较差22℃。生长期年平均160天,无霜期年平均290天,最长达315天,最短为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280毫米,年平均阴雨日数为171天,阴雨日数3天。极端年最大雨量3050毫米(198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950毫米(2010年)。

水文

主要河流有北乡河,由兴仁市屯脚镇马路河村入境,呈南北走向,河长22千米,流域面积113平方千米,流经境内半坡、坡利、柿花坪、新场坝、纳赖、老场坝、北乡、竹林、下坛村暗河,汇入北盘江

自然灾害

龙山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连绵阴雨、冰雹等。旱灾平均10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10年,持续时间长达280天,属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暴雨为3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暴雨出现在2008年,日降水量超过160毫米。冰雹年平均1次,最多1994年发生3次,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9月上旬,最严重的一次冰雹灾害发生在1994年9月6日,辖区9个村遭冰雹袭击,0.8万亩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受损。

自然资源

龙山镇境内已探明矿藏有煤炭、铁、锰、硅石、石英石等。其中金属矿藏有锰、铁;非金属矿有煤炭、硅石、石英石等。煤炭储量达5.9亿吨;锰矿石储量832.3万吨。其他自然资源有林地7.5万亩,牧草地3.2万亩。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穿山甲等野生动物。

2011年,龙山镇有耕地面积28725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7.5万亩。

人口民族

根据安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山镇常住人口为16049人。2011年末,龙山镇辖区总人口3100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45人,城镇化率25.6%。另有流动人口4378人。总人口中,男性16207人,占52.27%;女性14800人,占47.73%;14岁以下14406人,占46.46%;15~64岁10311人,占33.25%;65岁以上6290人,占20.29%。总人口中,以布依族为主,达21278人,占68.62%;有汉、苗、回、彝、土家等民族,共9729人,占31.38%。2011年,龙山镇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6人。

经济

综述

龙山镇经济以农业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财政总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41%。其中国税收入1.25亿元,地税收入2197.6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741元。截至2019年末,龙山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第一产业

龙山镇农业总产值80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7%,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4.3%。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120吨,其中水稻3128吨,玉米1208吨,小麦128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早熟蔬菜、茶叶、油菜等。蔬菜种植面积0.7万亩,产量0.7万吨,产值168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180吨,产值720万元;油菜籽产量25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生猪年末存栏15132头,出栏15340头;牛年末存栏5862头;羊年末存栏1020只。生产肉类1661吨;禽蛋302吨;畜牧业总产值3416.3万元。累计造林5.63万亩,其中经济林1.2万亩,林木覆盖率38.9%。

第二产业

工业总产值达到15.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职工52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3%。销售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龙山镇有商业网点54个,职工176人。

2011年末,龙山镇有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86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52%;各项贷款余额3558万元,比上年增长24.19%。

2011年,龙山镇邮政业务收入120.75万元

交通

龙山镇主要交通总长147公里,其中北马公路10.5公里,通至兴仁县城38公里,四煤公路通往安龙县县城长约39公里,龙王公路12公里,北贞公路20公里,通往贞丰县城约36公里。2011年末,已形成公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16县道为主要运输专线。有通村公路15条,总长187千米,通车率100%。年客运量13.68万人次,货运总量47万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龙山镇有小学8所,在校生2775人专任教师1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95人,专任教师5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75.3%,小升初升学率99.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文化事业

龙山镇有“村村通”广播电视2488座,已开通农村紧急调频广播,安装调频广播175对,音柱46对。有线电视用户189户,广播电视用户5714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72%。农家书屋15个,建筑面积305平方米,藏书2.7万册。

医疗卫生

龙山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13个;病床10张。专业卫生人员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385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龙山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户,人数42人,支出1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250元,比上年增长1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2人次,支出0.4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64户,人数5511人,支出425.36万元,月人均64.3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1人,支出1.3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86人,支出7.74万元;农村医疗教助90人次,支出26.5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511人次,支出27.55万元,比上年增长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69.19%。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龙山镇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931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3680笔,征订报纸385份、期刊98册。

能源

龙山镇有煤炭企业5家,2011年产煤179.5万吨。

给排水

龙山镇有人饮工程2座,生产能力210吨/日。城镇居民及农村群众供水点170个,铺设干线水管350千米,生活日用水181.21吨,镇、村群众自来水工程普及率60%。有工业用水点6个,年工业用水80万吨。排水管道20千米,污水治理工程5项,日污水处理能力180吨,工业废水处理率95%。

供电

龙山镇镇区有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98台,总容量25340千伏安。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16.91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龙山镇因境内地处龙头大山之山麓,遂名“龙山”。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