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镇
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位于海盐中部,东、东南与武原镇相邻,南、西连接通元镇,西北与百步镇接壤,北接沈荡镇,东北仍与武原街道为邻。全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23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2.96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为25300人,而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22111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54元,比2011年增长11.3%。于城镇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1994年6月乡改镇时恢复古称“于城”。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属水云乡,后并入开济乡。
明初时期,属开济乡二都、三都水族自治县。
明万历九年(1581年),分属一都西区、七都区、九都区、十四都西北区。
清末时期,属城区和通元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立欤城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属沈欤区及滋通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改属城西、沈欤、滋通3个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撤区分属欤城镇及欤东、欤西、欤北、倪揍4个乡;10月,属欤城、廉义2个乡。1949年6月,属欤城区。1950年4月,属欤城、欤东、欤北、鸳鸯4个乡。
1956年3月,4个乡合并设欤城乡。
1958年10月,成立欤城公社。
1968年,欤城更名圩城。
1981年10月,复名。
1983年10月,公社改乡。
1994年6月,乡改镇,复古名为于城镇。于城镇因东周吴王为抵御越国在此筑城名于城得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于城镇地处海盐县中部,东、东南与武原镇相邻,南、西连接通元镇,西北与百步镇接壤,北接沈荡镇,东北仍与武原街道为邻,行政区域面积42.96平方公里。
于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北距上海100公里,南离杭州市80公里,东距宁波市100公里,西离苏州市110公里。
自然资源
2011年,于城镇有耕地面积3.17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于城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枫桥、鸳鸯、吕冢、庄家、何家、构滕、八字、江渭、三联,共9个群众自治组织;下设1个居民小组、23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于城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枫桥社区、鸳鸯村、吕冢村、庄家村、何家村、构村、八字村、江渭村、三联村,镇人民政府驻枫桥社区于城路64号。
人口
2011年末,于城镇总人口2250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92人,城镇化率2.2%。另有流动人口6552人。总人口中,男性11215人,占49.8%;女性11291人,占50.2%;14岁以下2431人,占10.8%;15—64岁17285人,占76.8%;65岁以上2790人,占12.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2482人,占99.9%;有哈尼族、彝、侗、苗、土家、藏、布依族、回、、满10个少数民族,共24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5.34‰,人口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长率-1.7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4人。
截至2019年末,于城镇户籍人口为2211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于城镇完成财政总收入7005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82万元,比上年增长9.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00万元,增值税1600万元,企业所得税1400万元,个人所得税1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0元。
2019年,于城镇有工业企业349个,其中规模以上5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5个。
农业
2011年,于城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0.1%。2011年,生产粮食20790吨,其中水稻13517吨,小麦4607吨;大豆种植面积3629亩,产量853吨;油菜种植面积3206亩,产量590吨;桑园面积5849亩,产茧388.1吨;葡萄种植面积3900亩,产量4000吨。
2011年,于城镇生猪饲养量17.15万头,羊饲养量3.1万只。2011年,水产养殖面积220公顷,其中甲鱼152公顷,产量1760吨;虾41公顷,产量185吨。
工业
2011年,于城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62.3%。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27%。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
商业外贸
2011年末,于城镇有商业网点977个。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7%。2011年,出口42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0%,主要产品有标准件、绢纺、服装等。
金融业
2011年,于城镇各类存款余额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亿元。
邮电业
2011年,于城镇邮政业务收入9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600万元。
文化
于城镇历史悠久,始建于东周吴越战争时,具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周边有被誉为“钱塘江第一阁”的千佛阁有;“新民小西湖”之称的南北湖;全国十大私家园之一的绮园。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彩。
交通
于城镇交通便利,杭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有互通出口:新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距于城仅15公里;紧靠沪杭甬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01省道擦境而过;离万吨级对外港口乍浦港18公里:距杭州市、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为80公里、100公里。水陆交通便捷,300吨级的内河航道六平申线和500吨级的嘉于线贯穿全境,广连江、浙、沪。镇境内有盐湖公路、盐嘉荡等交通要道。2011年,于城镇有宁波杭州湾新区环线(杭浦)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6.28千米,双向6车道,有南北湖1个出口,通往赵海宁、杭州市,平湖、上海市。县乡(镇)级公路6条,总长33.95千米。境内通航河道3条,总长15.3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于城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560人,专任教师29人;小学1所,在校生H63人,专任教师8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68人,专任教师6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801万元,比上年增长6%;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24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1%。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于城镇有文艺表演队7个,演职人员120人;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98平方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8个;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藏书1.4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于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病床25张,固定资产总值203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1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1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26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0850人,参合率99.7%。
社会保障
2011年,于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户,人数18人,支出5.05万元,比上年增长5.0%,月人均234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7户,人数337人,支出60.07万元,比上年增长7.0%,月人均148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0人,支出11.7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60人次,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5人次,共支出54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50人次,支出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8万元。社区服务设施1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4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2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10张。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5万元,捐赠物资折款10万元,接收捐款衣被300件,使8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2011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545人,参保率88.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于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7千米,乡村通邮率100PERCENT。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6100户,移动电话用户9800户,宽带接入用户30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于城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2千米,生产能力15000吨/日,年工业用水94.37万吨、生活用水70.21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8.8%;排水管道5.5千米。
2011年末,于城镇拥有110千伏变电站(所)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5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5千米,用电负荷1.79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16亿千瓦时。
2011年末,于城镇有公园1个,公园面积6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公顷,绿化覆盖率14.5%。
大事记
1987年,张李生夫妇尝试人工养殖甲鱼,勤劳致富,并带动周围农户养殖甲鱼。
1988年,集镇建成自来水站。
1991年,镇成教中心获国家教委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1993年5月,海盐绢纺实业有限公司投产,1994年第二、三期工程上马,1997年兼并官堂绢纺厂,1998年获部级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1994年8月,镇广播站投资40万元发展有线电视;构塍村办起特种水产养殖场,为县级“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基地。
1995年12月,投资100万元的幼教综合楼竣工,1996年3月开学上课。
1995年,镇农科站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晚稻丰收,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1998年7月,于城中学校室破土动工。
2010年,于城集镇扩建。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于城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1年12月,于城镇入选“浙江省文化强镇(街道)”。
参考资料
海盐县于城镇基本情况介绍.乡情网.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