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通桥

大通桥

在北京的东便门外曾有一座明代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

正文

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这就是通惠河上的闸,此闸名"大通闸",俗称"头闸"。

读史方舆纪要》载:"大通河,在( 顺天) 府城东南。《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言水利,欲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引一亩泉、玉泉诸水,经八泊,至西水门入都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共一百六十四里有奇。每十里置一闸,以时蓄。从之。二十九年,开大通河。明年成,亦曰通惠河。自是都民免陆之劳,公私称便。'欧阳玄曰:'通惠河首导昌平区、白浮之水,次循太行西山之麓,会诸山之流,为昆明湖。东流入都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傍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东折而南,出都城南水门。经大通桥,东流至通州城西北永通桥,又东会入白河。是也。'"

漕运繁盛时期,大通桥畔驳船穿梭,甚是繁荣。后因明朱棣选定昌平为陵寝地等原因,明初白浮瓮山河完全湮废,坝河及通惠河只剩下玉泉山为水源。又由于明宣德七年(1432)改建北京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至今崇文门、正阳门一线,并把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通航,漕船不能驶入城内,遂改大通桥(东便门外)为起点,通惠河改称大通河。大通桥以上河段尽废,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七年(1528)改建五闸和通州石坝后,通惠河完全改成剥运制。漕粮一部分由石坝起岸转至通惠河,另一部分由土坝起岸,车运至京通各漕仓,保持着"水路并运"的局面。万历后期,朝政日益腐败,通惠河修治不及时,运道艰阻,部分漕粮改折征银,故抵北京的漕粮日益减少。唯有桥边的古城墙,依稀见证着这段昔日辉煌的历史。现今,大通桥虽已不存,明代的城墙却依旧残存矗立,已被僻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在东南角楼边上还有侯仁之先生的题记以记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