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Dada),指在苏黎世纽约柏林、科伦、汉诺威巴黎等城市兴起的一种虚无主义艺术运动,始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达达主义的名称源于法语“达达”(dada),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达达主义采取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应排除思想的干扰,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属于一种在艺术与生活方面摧毁一切传统、现存价值观念的艺术活动,特点是消极的虚无主义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黑色幽默式的嘲讽和自嘲以及惊世骇俗的艺术表现方式。

简介

达达(Dada),1916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文学和视觉艺术运动。艺术史上称之为达达主义,或称达达派。

1916年3月,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瑞士苏黎世伏尔泰小酒馆成立了一个文艺小组,他们随便翻开一部字典,随意一指指中了一个词“Dada”。“达达”(dada)一词源于法语,是幼儿语言,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达达主义者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不管对其来源有多少种说法,达达这个名字,主要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

观点

达达主义者一致的态度是反战、反审美。他们一方面厌恶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恐怖与灾难,另一方面对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具有20世纪初艺术特征的试验性的艺术运动均给予扫荡。如果就此态度而言,苏黎世达达实际上并非是最早的。1912年,法国画家杜尚和毕卡比亚曾分别有过类似的行动。1915年前,美籍画家曼·瑞、香伯格和艾伦斯堡也有类似的言行。

评价

对于达达的评价,颇有争论,有人认为达达是虚无的破坏性的运动;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了解的是许多有天份的艺术家都倡导达达,其中有些还是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中的翘楚,不能以具体的成就或风格来评介达达,这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没有达达团体和其各成员的贡献,就不会有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

历史沿革

由来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特里斯唐·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 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斥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特里斯唐·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兴起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像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器官能感触到的印象。特里斯唐·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崩溃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成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能不能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流派宗旨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特里斯唐·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了米哈伊尔·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

代表人物

阿波利奈尔法国

汉斯·阿尔普–瑞士、法国、德国

雨果·巴尔–瑞士

约翰尼斯·巴德–德国

阿尔图尔·卡拉凡–法国

让·克罗蒂–法国

马塞尔·杜尚法国、美国

马克斯·恩斯特德国

罗尔·约翰·豪斯曼德国

艾米·翰宁斯–瑞士

理查德·胡森贝克瑞士、德国

马塞尔·詹可–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比利时

弗朗西·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法国、美国

曼·雷法国、美国

汉斯·李希特德国

库尔特·施威特斯德国

苏菲·托伯–瑞士

特利斯坦·特里斯唐·查拉瑞士

比阿特丽斯·伍德–法国、美国

流派活动

苏黎世

1916年,雨果·巴尔、艾米·翰宁斯、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理查德·胡森贝克和苏菲·托伯等流亡苏黎世的艺术家在当地的“伏尔泰酒店”成立了一个文艺活动社团,他们通过讨论艺术话题和演出等方式来表达对战争,以及催生战争的价值观的厌恶。同年10月6日,这个组织正式取名为“达达”。

1916年7月14日,在这个组织的第一次公开集会上,巴尔公开宣读了所谓的“达达主义宣言”。1918年,特里斯唐·查拉撰写了另外一份达达主义宣言,这份宣言被认为是达达主义最重要的宣言之一。在此之后,很多艺术家都发表过类似的宣言。一本名为《伏尔泰酒店》的期刊是这起运动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关张之后,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开始转移向一个新的画廊。不久,巴尔离开了欧洲,而查拉则开始大肆宣扬达达主义的观点。他给法国意大利的艺术家和作家们写信,激烈地抨击他们的作品。很快,查拉便成为达达主义的领袖以及名副其实的战略统帅。

以查拉为舵手的苏黎世达达主义者们出版了一本名为《达达》的期刊。这本期刊1917年7月创刊,在苏黎世出版了5期,并在巴黎出版了最后两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旅居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者们大多返回自己的国家,其中有一些人开始在他们的城市宣扬达达主义思想。

柏林

德国的达达主义运动并不如其他国家的达达主义运动那样“反艺术”,而是具有非常显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色彩。德国的达达主义者热衷于发表煽动性的宣言,动用宣传和讽刺的力量,发动大规模的公众示威和政治活动。

1918年2月,理查德·胡森贝克在柏林第一次发表关于达达主义的演讲,并在同年年底发表了一篇达达主义宣言。汉纳·胡赫和乔治·格罗茨用达达主义的观点来表达对战后共产主义的同情。格罗茨和约翰·哈特菲德在这一时期共同发明了“摄影蒙太奇”技术。艺术家们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并在1920年举办了一场达达主义的国际展览会。

柏林的达达主义运动内部矛盾重重。库尔特·施威特斯纠集一些其他艺术家脱离了柏林的达达主义组织。施威特斯迁至汉诺威,并在那里发展了更具个人风格的达达主义。

科隆

1920年,马克思·恩斯特、约翰奈斯·西奥多·巴尔杰德和阿尔普在德国科隆举办了一场广受争议的达达主义展览。这场展览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的虚无性和反中产阶级价值观。

纽约

在一战期间,美国纽约也和苏黎世一样成为大批流亡艺术家和作家栖身的场所。从法国流亡美国的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和弗朗西·毕卡比亚结识了美国艺术家曼·雷。1916年,这三人成为美国“反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曾经留学法国的美国艺术家比阿特丽斯·伍德后来也加入了这一团体。

纽约的艺术家们并没有以“达达主义者”自居,他们也从未发表过任何宣言或组织过任何政治活动。然而他们却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对旧的艺术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肆的炮轰,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纽约达达》等。在这些刊物中,他们将旧的艺术讥称为“博物馆艺术”。

在这段时期内,杜尚开始以现成品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参加了“独立艺术家社会”组织。1917年,他发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个写有“R. Mutt”字样的小便池。然而这幅作品却被“独立艺术家社会”组织拒绝。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欧洲的出访加强了纽约苏黎世巴黎的达达主义组织之间的联系。他曾连续七年坚持出版达达主义期刊《391》。这本期刊从1917年至1924年在纽约、苏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艺术家迁至巴黎。在那里,达达主义迎来了最后一个高峰并走向终结。

巴黎

法国的先锋派艺术家一直和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里斯唐·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尔安德烈·布勒东在内的法国作家、评论家和艺术家长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达达主义运动高峰出现在1920年。这一年,达达主义运动的很多元老来到巴黎。受查拉的影响,巴黎的达达主义者们也发表宣言,组织大规模示威运动,进行舞台表演并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达达主义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巴黎公众的视野内是在1921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上。让·克罗蒂和其他达达主义者们展览了自己的作品。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出现在瑞士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群交战国的青年因躲避战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其中有德国的雨果·巴尔(1886-1927年)、汉斯·里赫特尔(1888-1976年)和理查德·胡森贝克(1890-1963年);有法国人汉斯·阿尔浦(1887-1966年);还有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坦·扎拉和马塞尔·扬科以及一些其他国籍的艺术家。

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于1916年2月举行成立大会时,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没有什么意义,人们认为这个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大意是:

“达达--意思就是无所谓,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罪恶的,我们所视为神圣的,是非人的动作的觉醒......”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的反感,

消灭记忆:达达

消灭考古:达达

消灭未来:达达

绝对的,无可争辩的一切,

上帝,立刻的,自然性的产品。”

达达主义信奉的是流行的米哈伊尔·巴枯宁哲学,打倒一切,排斥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艺术思想的狂热和对传统的决裂。在当时达达主义影响很大,扩及到德国、西班牙法国、甚至远到美国,似乎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达达之所以造成如此强烈反响,其原因如里德所说:“达达主义开始时,实际上的意思是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说的重荷,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艺术的,而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运动的背景,是普遍的社会的不安,战争狂热和战争本身,以及俄国革命,达达主义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米哈伊尔·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他们全力摇撼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应负战争责任),而且他们准备在恐怖的想象范围内运用任何手段——用垃圾制造绘画(拼贴画),或者把酒瓶架或小便盆之类的东西抬到艺术的高贵地位。”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和马克斯·恩斯特。

历史影响

尽管达达主义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它终究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文艺思潮。到1924年,达达主义基本被新生的超现实主义所吞并,达达主义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会现实主义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欧洲的许多达达主义者再度流亡美国,有一些则死于阿道夫·希特勒的集中营之中,原因是希特勒不喜欢有颓废色彩的艺术。二战之后,许多新的文学和艺术流派纷纷诞生,达达主义的影响更加微弱。

1967年,在巴黎曾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达达主义的追忆活动。

苏黎世的伏尔泰酒店在达达主义运动殒灭后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一群自称“新达达主义者”的艺术家们重新在此开始他们的活动。然而两个月后,这群人也逐渐消失。而伏尔泰酒店也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馆,以纪念达达主义运动的历史。

总体上讲,达达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文艺流派,而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其艺术理念不具任何建设性,而是建立在对旧秩序的毁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势必无法长久。但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观,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没有达达主义者的努力,这些是很难实现的。

参考资料

Dada.Britannica.2024-01-16

艺术风尚||你可能不知道的画派:达达主义.平院艺术设计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6

..2024-01-16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