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君陵
檀君陵(朝鲜语:단군릉),坐落在朝鲜平壤市江东郡西北大朴山东省南侧山麓的一个斜坡上,是传说中朝鲜半岛第一个朝代檀君朝鲜奠基人檀君的陵墓。
1993年10月,檀君陵被全面重修。重修后,占地1.8平方千米,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组成。陵墓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宽50米。墓顶为四方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安放着檀君王俭和王后的遗骨。陵台四角还有韩国虎的石雕和象征檀君古朝鲜琵琶形短剑的剑塔。
历史沿革
发掘
檀君陵在日治时代曾被日本考古学家发掘过。1921年,因檀君陵破败,朝鲜士绅屡次进行协商,于1932年成立“檀君陵修筑期成会”,对其进行修复,并于1936年完工。
199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考古学家再次对檀君陵进行发掘。官方的发掘报告称,檀君陵内的文物曾遭到日本考古学家的大肆盗掘和掠夺,壁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次发掘出土了两副人骨(称男性遗骸身长超过170厘米)、金铜王冠正面装饰竖板、环带碎片各一片、金铜链式腰带一片、若干铁制棺钉碎片以及许多灰色陶器片。同年,朝鲜学者声称“经过使用电子常磁性共鸣年代测定法后,认定这两具人骨从1993年算起,是5011年以前(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并表示确认他们是檀君夫妇的遗骨”。该陵墓的构造与高句丽时期的坟墓构造相似,朝鲜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高句丽时代进行修复的结果。朝鲜学者表示,檀君的遗骨之所以没有被腐蚀而保存至今,是因为它埋在了石灰岩地带。
迁址
1994年10月,按金日成生前的指示下,檀君陵被迁址,并依照高句丽墓葬样式新建一个檀君陵。重修后的檀君陵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宽50米。墓顶为四方形,入口在陵墓后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这里有安放着檀君王俭和王后之遗骨的两个棺材。陵台四角有韩国虎石雕和象征檀君朝鲜时期琵琶形短剑的剑塔。
相关影响
抨击日本
1993年8月31日,朝鲜官方机关报《民主朝鲜》发文《日帝的檀君抹杀策动》:“根据日本荒唐无稽的建国神话,他们的国家起源年代不能再超过公元前660年,但根据我们的檀君神话和记录,朝鲜的建国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因此,日本历史比朝鲜短了1600年以上,文化也自然而然落后。”
民族历史
《东亚日报》称,朝鲜在发掘檀君陵之后,开始强调朝鲜民族始于檀君的单一民族观念。檀君在1997年第一次被列入韩国教科书。
相关争议
真实性争议
由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禁止外界对檀君陵进行考古研究,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论。首尔大学教授李鲜馥(이선복)指出檀君陵的挖掘存在以下问题与疑点:日本学者对檀君陵的真实性普遍持怀疑态度。日本历史学家冈田英弘表示,是主体思想让朝鲜当局试图将民族历史与中国文明撇清关系而制造出的檀君墓。
地址争议
檀君陵在古代已见诸史册。1530年编纂完成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中,便指出江东县西3里处有一处大坟墓,被民间传闻是檀君陵。根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朝鲜王朝曾于1697年7月14日下令修复檀君陵和东明王陵。1739年5月23日和1763年4月22日,又两度降旨维修。1786年8月9日,李祘命令平壤监使从附近百姓中选出数名作为守墓人,并命令江东县令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拜谒。不过该陵墓是否为檀君的墓一直未能得到证明。
墓主简介
檀君是朝鲜民族的民间传说中的始祖与山神。据史料《三国遗事》所云名王俭,是檀君朝鲜的开国国君。据《三国遗事·纪异》之记载,王俭乃帝释桓因之庶子桓雄与熊女栖梧结合而生。
据20世纪小说《桓檀古记》,檀君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建立檀君朝鲜,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俭城的别称。高丽僧人一然(1206~1289)在《三国遗事》自注中明确指出:“太白,今妙香山。”《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指出:“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伯山(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定位为“白头山”或“长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东史纲目·太伯山考》中根据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太伯山)即“白头山”,亦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的东北地区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
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根据小说《桓檀古记》番韩世家上中记载,曾经派遣太子扶娄协助大禹治水。
参考资料
韩国历史上下4000年,竟也是“文明古国”?.澎湃新闻.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