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简称“近代物理所”)是根据1956年周总理指示设立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 近代物理所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战略定位是建成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放射生物学、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技术相关材料科学、粒子加速器研究等。
近代物理所先后建成了1.5米回旋加速器(SFC,“一五”大科学工程)、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七五”大科学工程)、兰州市放射性束流线(RIBLL)、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九五”大科学工程)等大科学装置,在加速器研制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1991年8月,原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依托近代物理所管理。 还建有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甘肃省重离子束辐射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重离子创新中心、中科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精度核谱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拥有320kV高电荷态综合研究平台、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等重要科研设施及装置,在实验平台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近代物理所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各类科技项目约500项。截至2022年7月,近代物理所共有工作人员998人,离退休人员约527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岗位科技人员516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2人次,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07人次,甘肃省人才项目入选者39人次(领军人才31人,科技功臣1人,优秀专家2人,陇原青年英才5人)。近代物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核物理及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每年在学研究生约500人。
历史沿革
1956年,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7年春季,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先生带领从中国科学院原物理研究所选调的2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兰州市,与甘肃省委调配的党政干部一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重点,同时开展核技术应用研究,培养核科技人才和队伍。
1958年6月13日,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抽调了若干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兰州设立了“中国科学院613工程处”,负责1.5米回旋加速器的建造工程,代号为“613工程”。
196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决定将兰州物理室和613工程处合并,成立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隶属二机部。
1963年,研究所开始利用400keV高压倍加器开展快中子物理和轻核反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5年,研究所600keV高压倍加器建成投入使用。随后还设计建造了15~50keV和40~150keV高压倍加器。1965年底,二机部下达了“从核燃料废水中分离裂变ree的工艺流程研究”任务,即回收Pm等同位素的工艺流程。
1970年2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二机部下达的“回收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中的废磷酸二丁酯——煤油”的任务,放射化学研究人员采用急骤蒸馏法,并自行设计制造了精馏塔和膜式电预热器,经过反复试验,使回收率达90%~96%。
1973年3月,为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文件,近代物理研究所由二机部划归中国科学院,确定以低能重离子核物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积极开展重离子应用研究。
1981年,杨澄中申请了核物理和加速器专业的学位授予点。
1988年12月,由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设计建造的国家“七五”重大科学工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1988年底,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正式投入运行,使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核反应研究从低能区为主转入以中能区为主,开始了热核性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1990年10月,经中科院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筹备委员会”,在筹备期间先按照中科院开放实验室办法进行管理。
1991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
2001年,加入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序列。
2007年12月,国家“九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建成并投入运行,200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3月,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战略科技发展类)”。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9年底,近代物理所有在职职工约9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岗位科技人员469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2人次,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57人次,甘肃省人才项目入选者18人次(领军人才15人,科技功臣1人,优秀专家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詹文龙、张玉虎、王志光、赵红卫、夏佳文、徐瑚珊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9月,近代物理研究所建有1个国家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有甘肃省粒子束辐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精度核谱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重离子束辐射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
设施资源
截至2020年4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拥有320kV高电荷态综合研究平台、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等重要科研设施及装置。
据2020年7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近代物理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有仪器设备41台套,其中,10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台,100万以上仪器设备31台,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材料、核测量等领域的测量分析仪器。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20年7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近代物理所先后建成了1.5米回旋加速器(SFC,“一五”大科学工程)、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七五”大科学工程)、兰州市放射性束流线(RIBLL)、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九五”大科学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截至2020年4月,近代物理所年均总经费约10亿元,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各类科技项目约500项。
截至2019年底,近代物理研究所共有19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主要科研成果先后7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全国十大科技进展、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重(轻)离子合成新核素及衰变性质、核结构和生成机制研究”入选建国60周年“创新中国60项科技成就”;新核素合成、冷却储存环(CSR)工程、加速器驱动系统(ADS)关键核心技术等成果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成果。
学术期刊
《原子核物理评论》(Nucl.Phys.Rev.)创刊于1984年,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物理学和原子能科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核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报道原子核物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与此有关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刊登反映本学科及相关各交叉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评述性文章,同时及时发表最新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栏目有核物理、核技术、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核能与核数据及不定期快报等。
2009年1月该刊获甘肃省优秀期刊奖称号;2016年、2019年两次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论文奖;2019年1月获改革开放40年我最喜爱的甘版优秀期刊奖;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被《核心期刊目录》编委会确定为物理类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一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已被中国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如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JICST),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核信息系统(INIS)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Physics Abstract Database),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等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9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生物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生物物理学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9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有在学研究生416人,留学生4人。研究所累计已招收研究生2105人,毕业研究生1167人。
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实行“两段式”培养,第一学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课程学习,自第二学年起在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
文化传统
标识
所徽由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和近代物理所英文缩写IMP(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组成。
标志主体示意了重离子的结构,代表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对象。标志中心是蓝色“IMP”字符,示意近代物理研究所在着力打造高效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国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重离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红色小球代表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三个交叉的椭圆形表示其运动的轨道,体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使命:面向重离子科学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国家产业升级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
文化活动
根据2016年7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组织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书画影作品展、青年书社读书交流活动、中秋节茶话晚会、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组织员工参加了兰州市“永安杯”黄河之声中老年歌唱大赛、国际会议代表足球赛等竞赛。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获得荣誉
2021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政办公室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6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公司联合党支部被授予“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24-10-10
历史沿革.www.imp.cas.cn.2019-12-28
科学研究.www.imp.cas.cn.2019-12-28
教育教学.www.impcasedu.com.2019-12-28
学校文化.www.imp.cas.cn.2019-12-28
学校领导.www.imp.cas.cn.2019-12-28
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名单-甘肃-每日甘肃网.每日甘肃网.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