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塔
在钟祥市县城东1公里龙山上。现存古塔系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形制略具元代风格。砖砌、圆形实心,由塔座、覆钵、相比、宝盖和刹顶五个部分组成。
塔身从下而上逐级递缩呈21重圆环形,每重檐下都有类似斗拱的艺术装饰,宝盖系铜制,为三层车轮式的圆盘,顶刹亦铜制,上面嵌有三个“元”字。(此塔所谓“邑中人文风之盛,盖由于此”。)通高26米,形若锥体,矫健矗立,风姿挺秀,直冲霄汉,蔚为奇观。
榆社县
山西省榆社县城东南1公里的山之上,有一座创建于清代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的文峰塔。此塔乃是根据“塔在巽(东南方向)峰则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榆社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其后年湮代远讹名“文峰塔”。
文峰塔从康熙末开始建,历时三年,至雍正帝三年(1725)告成。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文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砖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级而上;三层以上有用木板、铁钉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体的外面,每层都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十分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榆社文峰塔不仅构思奇特、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而且选址巧妙,寓意深远,令人叹为观止。塔所坐之巽山,东倚崇峦,西俯榆川,南对笔架山,北临仪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笔峰直插云霄,指星画斗;东方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如虹饮池;从北向南望观,文峰塔尖正对准笔架山的3个山峰,其景颇族似笔管搁在笔架之上。纵览文峰塔周围景观,上有层峦叠嶂,绵延千里;下有银丝玉带,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参天,足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蒲江县
文风塔,在蒲江县西来古镇上。由清一代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再行维修。文风塔是西来历史遗迹的代表之一,是现今国内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古塔。文风塔塔高13米,由下到上分为三层,均为砖石结构的建筑。塔的四周是一些戏剧人物的雕塑,栩栩如生,诗文楹联分列两边。最令人称奇的是联上的字体,均用九曲回文篆刻而成。塔四边飞翘的檐角上,还各挂有一小巧的风铃,格外耀眼。塔身之下有个大的炉灶,是旧时长子或善男信女烧字祈福的场所。
南陵县
文风塔在南陵县城关市桥河西岸籍山中心小学东面,南陵一中西南角校墙外。此塔始建于宋朝赵煦元祐年间,距今约八百九十余年。
今籍山中心小学校址,是过去孔孔子庙所在地址。再往上溯,孔夫子庙尚在市桥河东市桥巷(今南陵师范学校内)。今之五小校址之孔夫子庙址,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前乃是一个佛教寺庙。这座寺庙创建于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年)一位名仲奭和尚之手,原名圣寿寺,一名籍山寺,别号湛然庵。这一带地区就是籍山所在。赵光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该寺改名崇教禅寺。传至赵煦元佑年(1086~1093年),该寺会崇和尚行愿募化,建七级浮屠于寺东内。此塔,乃佛门之塔也。
佛门之塔何也?《释氏要览注》有云:“释迦既卒,弟子阿难陀(同nuó)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当时南陵圣庙在市桥河东,邑人以“圣庙在水之背而不融,无怪我县文运之衰涩。”一致以崇教寺所在,林木郁,山水萦回,此处宜乎孔子庙之建。因此在嘉靖嘉靖四十年起即开始有崇教禅寺与孔子圣庙对换迁建之议,开始对换迁建。然而寺内东隅之塔,却无法迁移,又俗以只能造塔不能拆塔,寺庙对迁以后,一座佛门砖塔留在圣庙之侧,极不相称,亦非所宜。嗣鉴于此塔建于宋,至当时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坏斑剥之处不少,众议不如乘此加以修,立名改称,把佛门之塔一变而为儒门文风之塔。于是在修葺以后之塔上,加立三块大横石碑于塔之第二层:正北面为“文峰璧立”、西面为“雁塔区题名”、南面为“金石榜”。字大约二市尺对方,笔力挺劲,雕工老到,每碑都刻有“大明嘉靖四十四年孟秋、中秋节之吉立”,以及“赐进士第壬戌榜知南陵事长垣市仰郜永春书”等上下款书,籍此以壮形势,以镇学风云尔。又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修葺一次;并加嵌立“风节擎空”与前碑同等大小之横石碑于塔之第二层东面,为当时知县沈尧中书,至拆塔时都仍然字清迹显。
南陵民间向有此塔是三里店河西王某家或说是一寡妇独建之传说,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传说耳。据考证三里河西王姓宗谱中记载:“王氏明代祖王孟,字希圣,别号前溪。生于明正德十年,卒于万历二十年,是宦富之后,至孟以成破落。但孟公克勤克俭,铢集寸累,以致家道重振,资甲乡闾。孟性好急公乐善,修桥修路,修筑城墙及迁建孔子庙等,无不出资以助,并独资修‘文风塔’,以壮形势,而镇文风。”此皆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四年左右,王孟家道正隆之时。由此可证独资修塔则有之,然非独资建塔,盖朝代相异,时距有四百七十多年。传流之讹,于此可见。
文风塔为七级六角形砖塔。塔脚径约七米,逐极缩小至塔顶径约三至四米,塔身高三十三米。自塔脚至第四层,每层都是双假檐拱。第五层以上,每层则为单假檐拱。塔脚至第五层,每层的六面,各间隔一面有园头门,即每层只有三面有园头门,其余三面无门,而且是层层相间而开。门的两侧有坐佛与假窗浮雕,都是砖雕。第六、七两层则无门,亦无浮雕。塔的第一层,即塔脚的一层中空,有墙阶可登,可逐层绕登至第三层一园头门出,从此只能外绕假檐拱顶上(原有铁栏杆扶手)行至另一园头门而入,同样拾级上登至第五层为止。第五层以上则为实心,不可攀登。塔顶覆有合金铸成的铁釜,已向南倾斜欲坠。铁釜西北面有碗口粗朴树,萦回滋生,细叶丛茸,衬托得饶有诗意;但在拆塔的前五十余年,乃是一株古柏,大可合围,主干圆直。凡百年来这座古塔,一直是薄太后陵的象征,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陵县人民离县十里看不见宝塔就想家”,足见南陵人民对这座宝塔的眷恋之情。
自明万历十一年后失修,文风塔的第一层东北一角有崩塌之处,第五层有一角圮三分之一,塔身望之则向东北倾斜,有倒塌之虑,朝夕莫测。因为塔紧耸立在南陵中学西南方院墙外,向校院内倾斜,为安全起见,各界纷纷要求人民政府修理或拆除。经县人代会议与县人民政府再三研究,并报请上级派员数度勘察,虽经南京博物院来员二人察看后说:“再过九百年亦不得倒,”但后经报省批准,终于1956年4月拆除了。
整个塔从上往下拆除,塔顶拆得铁釜一口和腐蚀残缺的经书一部,铁釜在“文革”时被击碎熔殒;经书现存在省博物馆。第六、七层,得一六角形木质塔心,木长约七米,粗径约50米厘米。第四层得琉璃银质圆罐,上刻“银一两”,启盖视之,乃是“舍利子”,现存在省博物馆。
参考资料
钟祥文风塔.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