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三
于子三(1924—1947) 男,汉族,原名于泽西。山东牟平区初家镇(今属烟台市莱山区)前七村人。爱国主义青年,出身于书香门第。1938年,考入烟台私立志孚中学。1941年夏于烟台志孚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北平汇文中学高中部。1944年夏高中毕业。1947年9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该社浙江大学农学院分社负责人。1947年10月26日,在杭州大同旅馆被中国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1947年10月2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23岁。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立“于子三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改名为“于子三广场”。
人物简介
于子三(1924—1947) 男,汉族,原名于泽西。山东牟平县初家镇(今属烟台市莱山区)前七夼村人。爱国主义青年,出身于书香门第。1947年10月2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23岁。
1947年国民党将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迫害致死的事件。
人物生平
1938年,考入烟台私立志孚中学。
1941年夏于烟台志孚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北平汇文中学高中部,因不堪日本人对同学的严密控制,同年底离校回家。
1942年辗转到安徽阜阳,考入国立二十二中高中部。在校期间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
1944年夏,高中毕业后,离开安徽去重庆市。
1944年10月去贵州省,考入流亡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新生部在贵州永兴),受浙大“求是”学风熏陶和革命思想启迪,毅然投身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4年冬,脱离“三青团”,参加“浙江大学前线服务团”,到战地服务。
1946年秋,加入浙江大学秘密进步团体“新潮社”,后担任该社浙大农学院分社社长。
1946年9月,随浙大迁回杭州市,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代表,领导过全校学生抗议美国军队侮辱北大女生的抗暴斗争。
1947年春,积极参加和领导“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在斗争中,于子三于1947年5月被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带领1000多名学生去车站欢送赴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 “五二〇惨案”发生后,他立即带领“浙江大学”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并发表了《为南京“五·二〇”血案敬告社会人士书》。
1947年5月24日,在中共浙大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组织杭州大学、中学学生3000余人游行示威,并一直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1947年9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该社浙大农学院分社负责人。在中共杭州市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他带领浙大和杭州其他大专院校同学与国民党政府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成为一名坚强的学运领袖。因此,被中国国民党政府监视和追捕。
1947年10月26日,在杭州大同旅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敌人用尽酷刑,要他供认是共产党员和党的秘密组织,特别是要他供出恢复工作不久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情况,他宁死不从。10月29日,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中,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上仓桥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监狱,时年23岁。时称“于子三事件”。
1948年3月14日葬于此。
相关事件
他被秘密杀害的消息传出后,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15万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罢课示威,抗议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斗争持续两个半月之久,形成全国规模的“于子三运动”。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曾写道:“浙江大学被特务杀害了于子三,那是世上的人都知道。”为了纪念于子三,浙江大学把图书馆改名为“子三图书馆”,在校园内建立了于子三衣冠冢。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立“于子三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改名为“于子三广场”。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反攻,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军事败局、稳固后方,在其统治区内进一步推行高压政策,更加疯狂地破坏和镇压爱国民主运动,尤其是越来越高涨的学生运动。10月29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于子三惨案,引发了爆发于杭州市、影响波及20多个大中城市、有15万学生参加的反迫害斗争,史称于子三运动。于子三运动是新中国诞生之前最后一次全国规模的学生运动。
惨案经过
于子三,1925年出生在山东牟平(今烟台市)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44年秋,抱着“农业救国”的理想考上迁到贵州省的浙江大学农艺系。于子三读书刻苦,成绩优良,热心公众事务。1947年5月,当选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五·二0惨案”发生后,集中在南京的京沪苏杭的学生代表,组成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子三是倡议者之一,也是浙大与全国学联的联系人。在中共杭州地下组织领导下,于子三带领浙大同学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学生运动领袖。因此,引起了敌特的注意和憎恨,列入了黑名单而被监视。
1947年10月20日左右,于子三接到一封校友来信,说要来杭参加“新潮社”社友的婚礼,并要于子三到车站迎接。然而,由于信件此前已被特务偷看,一张精心布置的网正在拉开。25日晚,于子三如约接到了校友,由于时间已晚,就一起投宿在延龄路(今延安路)大同旅社52号房间。一路跟踪的特务住进隔壁房间进行监视,26日凌晨2时许,以查夜为名,秘密逮捕了4人。中国国民党当局对于子三软硬兼施,刑讯逼供,但于子三宁死不屈,至死没有吐露半点秘密。10月29日下午6时,于子三在狱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他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党的机密,保卫了进步组织和战友,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10月3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一种不同于往日的钟声回荡在浙江大学上空。钟声以缓慢的节奏,如泣如诉,把同学们从睡梦中惊醒。“于子三惨死狱中”的《号外》和“血,血,踏着烈士的血上去”的标语,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下午3时许,浙大1200多学生,胸佩白纸素条,三人一排手挽手,冲出了浙大校门。游行队伍以“于子三精神不死”的巨幅遗像和“冤沉何处”的白布黑字大横幅为前导,沿着庆春街首先来到小车桥监狱,探望被囚三同学。然后沿着延龄路等闹市区道路,赶到上仓桥省保安司令部,瞻仰于子三遗容。
面对如同决堤洪水的学生运动,浙江省国民党当局采取堵截、封锁手段,以防影响扩大。31日一大早,杭州市全市张贴着省保安司令部宣布戒严的布告。同时,宣布对邮电进行检查。实行新闻封锁,防止把惨案真相和浙江大学反迫害斗争的消息传播出去。尤其卑鄙的是,还利用掌握的舆论工具,制造于子三“畏罪自杀”的谎言。
为了打破当局的新闻封锁,浙大学生发表了告同胞书,陈述了于子三等人被捕、被害经过,批驳了“畏罪用玻璃片自杀”的谎言,提出立即无条件释放被捕同学等要求,并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发出控诉。此外,浙大学生还努力争取教授、讲师和其他人士的理解、同情和支持。31日,浙大70多位教授集会,抗议当局暴行,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并决定罢教1天。接着,浙江大学讲师助教会、浙大研究生联谊会、浙大劳工福利会等纷纷表示支持学生的斗争。3日,浙大师生员工举行罢教、罢课、罢研、罢工。4日,浙大校长竺可桢赴南京,为争取释放被捕学生,为于案昭雪而奔走呼号,并于5日向《申报》、《大公报》记者发表谈话,说明于子三惨案的真相,戳破了中国国民党宣传机关精心炮制的“自杀”谎言。
于子三被捕、惨死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全国一些大中学校,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推动下,在整个国统区掀起了反迫害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学生运动新高潮。11月4日起,北平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学生先后罢课。6日,北平大中学校举行总罢课,5000余名各校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于子三烈士追悼大会。同日,天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宣布罢课3天,并联合举行追悼于子三大会。随后,上海市、南京、武汉等各地大中学校,也举行各种形式的罢课、声援活动。
到1947年底,反迫害斗争取得了基本胜利,做好于子三的出殡工作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当局接受了竺可桢校长所提的出殡方案。翌年3月14日,浙江大学各院系学生代表300余人组成出殡车队,在“学生魂”的巨幅挽幛和“于子三烈士千古”花圈的前引下,将于子三灵柩安葬在凤凰山北麓的万松岭南坡。为于子三出殡,标志着大规模学生反迫害斗争的暂告结束。于子三运动是党领导下反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的重要一环,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人物墓地
于子三墓,位于上城区万松岭路凤凰山北麓。墓为混凝土结构,呈半圆形,高1.8米,直径2.8米。占地440平方米。在墓碑和围墙上分别刻有乔石和吴学谦的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墓曾多次修。1996年又重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