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姚檀栋

姚檀栋

姚檀栋,1954年7月出生于通渭县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原地区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1978年姚檀栋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本科毕业;1982年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博士学位。1987年开始先后进入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1995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获得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担任第三极环境计划联合主席;2012年被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2017年获得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颁发的维加奖,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和亚洲科学家,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21年1月,姚檀栋当选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姚檀栋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变化领域研究。

人物经历

1954年7月,姚檀栋出生于通渭县第三铺乡尚家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1978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

1982年1月,从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

1983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雅风院士。

1984年7月,赴美国参加俄亥俄州立大学主办的"极地与高山冰川学夏季研究"培训班。

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进入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一球物理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

1988年6月,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学习与工作(-1989年1月)。

1990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所工作(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92年,姚檀栋带领研究团队在“第三极”钻取了超过300米的透底冰芯,创造了南北极之外最深的冰芯世界纪录。

199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1994年)。

1995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6月)。同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学(-1997年)。

1997年,姚檀栋带领研究团队在海拔7000多米处钻取了透底冰芯,创造了海拔最高的冰芯世界纪录。

1999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担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2003年6月)。

2002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基金”资助。

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立,姚檀栋担任中心主任。

2017年10月10日,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2021年1月22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姚檀栋为副会长。

2022年5月4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珠峰8830米处架设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9月1日,参加的2022年《开学第一课》播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6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87年初赴法国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后又赴美国继续学习,1989年回国。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4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以来,曾先后8次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尔、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1991年,获国务院学委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至1995年,曾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1995年获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还获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1998年获’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奖’。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和’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冰芯研究

姚檀栋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和科学理论上都有新的建树和创新。通过对整个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以及藏北高原普若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尔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从达索普冰芯研究开始,标志中国冰芯研究的新阶段,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研究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学新闻之一。在冰芯研究中他通过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亚洲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定量模型。

姚檀栋通过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根据冰芯记录将全新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了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3次明显变冷和3次明显变暖气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中纬度地区甲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气甲浓度变化幅度比极地地区更大,而季风强弱变化会对甲烷浓度变化起重要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7200米处的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将印度东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长到过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变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微生物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姚檀栋和合作者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获得了青藏高原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同两极地区一样,经历了5次大的气候波动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大规模野外实地考察、连续定点观测和对航片、遥感冰川编目等资料的室内分析,发现在现代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发生全面和加速退缩。

科学考察

长期以来,姚檀栋带队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先后成功地进行了祁连山敦德、达索普、古里雅、普若岗日冰川、慕士塔格等世界高海拔冰芯的钻取和研究。达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姚檀栋带领的团队关于该冰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截至2014年,姚檀栋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

项目承担

成果奖励

学术交流

1993年以来,姚檀栋先后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尔、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2009年,姚檀栋主导发起了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计划,这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发起的一个重要国际计划。2011年,TPE计划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UNESCO-UNEP-SCOPE)共同支持的旗舰项目。2015年,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在此基础上先后建成了TPE美国中心、瑞典中心和德国中心等海外中心。

人才培养

在姚檀栋带领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建起一支“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优秀人才队伍,推动了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

姚檀栋在多年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0多名;博士生50多名。2004年指导博士生王宁练的学位论文《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太阳活动记录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200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个人作品

论文著作

截至2017年,姚檀栋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PNAS在内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他的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率排名第一。2012年《Nature-Climate Change》以LETTERS文章形式刊发了姚檀栋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他通过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揭示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的三种模态的论文是2013年第4期Review of Geophysics的封面文章。关于冰芯环境记录的论文被Nature期刊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他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关于冰川变化的研究被Nature期刊专题报道。姚檀栋领导的区域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关系研究成果入选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选出的2015、2016年地球科学十大科学前沿中“冰川变化与气候及其水资源的关系”领域的第一方阵。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Yao,T.,MassonDelmotte,V.,Gao,J.,Yu,W.,Yang,X.,Risi,C.,Sturm,C.,Werner,M.,Zhao,H.,He,Y.,Ren,W.,Tian,L.,Shi,C.,\u0026 Hou,S. A review of climatic controls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高原: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Reviews of Geophysics,2013,51: 525-548

Yao,T.,Thompson,L.,Yang,W.,Yu,W.,Gao,Y.,Guo,X.,Yang,X.,Duan,K.,Zhao,H.,Xu,B.,Pu,J.,Lu,A.,Xiang,Y.,Kattel,D.B.,and Joswiak,D.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高原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2,2: 663-667.

Yao,Tandong.,Thompson,L.,Mosbrugger,V.,Zhang,F.,Ma,Y.,Luo,T.,Xu,B.,Yang,X.,Joswiak,D.,Wang,W.,Joswiak,M.,Devkota,L.,Tayal,S.,Jilani,R.,and Fayziev,R.,2012. 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3:52-64.

Yao Tandong,Li Zhiguo,Yang Wei et al.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质量 balanc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lak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 2072-2078.

Yao Tandong. Glacial fluctuations and its impacts on lake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高原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 2071.

Yao,T.D.,Zhou,H.,and Yang,X.X.,2009. Indian monsoon influences altitude effect of d18O in precipitation/river H₂O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4: 2724-2731.

Yao Tandong,Liu,Y.,Kang,S.,Jiao,N.,Zeng,Y.,Liu,X.,and Zhang,Y. Bacteria variability in a Tibet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8,22,GB4017,doi: 10.1029/2007GB003140.

Yao,Tandong.,K.Duan,B.Xu,N.Wang,X.Guo,X. Yang. Precipitation record since AD 1600 from ice cores on the central Tibetan 高原,Climate of the Past,2008,4:175-180.

Yao Tandong,Duan Keqin,Thompson L.G.,Wang Ninglian,Tian Lide,Xu Baiqing,Wang Youqing,and Yu Wusheng. 温度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on the Tibetan 高原 revealed by four ice cores. Annals of 冰川学,2007,46: 362-365.

Yao Tandong,Pu Jianchen,Lu Anxin,Wang Youqing,and Yu Wusheng. Recent glacial retreat and its impa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Tibetan 高原,China,and surrounding regions. Arctic,Antarctic,and Alpine Research,2007,39(4): 642–650.

Yao Tandong,Shurong Xiang,Xiaojun Zhang,Ninglian Wang,and Youqing 汪姓 Microorganisms in the Mal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6,20,GB1004,doi: 10.1029/2004GB002424.

Yao Tandong,Guo Xuejun,L.G. Thompson,Duan Keqin,Wang Ninglian,Pu Jianchen,Xu Baiqing,Yang Xiaoxin,and Sun Weizhen. δ18O record and 温度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ice cores on the Tibetan 高原 Science in China (Ser. D),2006,49(1):1-9.

Yao Tandong,Li Zexia,L.G. Thompson,E. Mosley-Thompson,Wang Youqing,Tian Lide,Wang Ninglian,and Duan Keqin. δ18O records form Tibetan ice core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climatic changes. Annals of 冰川学,2006,43: 1-7.

Yao Tandong and Yang Meixue. ENSO events recorded in Tibetan ice cores. Developments in Paleo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4,9: 163-180.

Yao Tandong,Liu Shiyin and Pu Jianchen. Chang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In: Glaciers and 地球’s Changing Environment,2004,黑色Well Publisher,65-78.

Yao Tandong,Wang Youqing,Liu Shiying,Pu Jianchen,Shen Yongping,and Lu Anxin. Glacial retreat in High Asia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 in Northwest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2004,47(12): 1065-1075.

Yao Tandong,Wu Guangjian,Pu Jianche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atmospheric dust recorded in Guliya ice c矿石.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7): 706-710.

Yao Tandong,Duan Keqin,Xu Bauqing,Wang Ninglian,Pu Jianchen,Kang Shichang,Qin Xiang,and L.G. Thompson. 温度 and 甲烷 change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recorded in Dasuopu glacier (central 喜马拉雅山脉) ice core. Annals of 冰川学,2002,35: 379-383.

Yao Tandong,Duan Keqin,Xu Baiqin,et al.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records over last 2ka in Dasuopu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2002,45(12): 1068-1074.

Yao Tandong,Liu Xiaodong,Wang Ninglian,Shi Yafeng,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高原.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3): 1236-1243.

Yao Tandong,Valerie Masson,Jean Jouzel,Michel Stievenard,Sun Weizhen,and Jiao Keq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east Tianshan Mountains,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9,26(23): 3,473-3,476.

Yao Tandong. High-resolution climatic record from Tibetan ice cor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yosphere,climate and greenhouse gases. IAHS Publ.,1999,256: 227-234.

Yao Tandong,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uliya ice core with the Greenland GRIP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9,42(4): 358-368.

Yao Tandong,Pu Jianchen,Wang Ninlian,and Tian Lide. A new type of ice formation zone found in the Himalay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44(5): 469-473.

Yao Tandong,Thompson LG,New achievements in 冰川学 in Tibet,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43(14):1231-1232.

Yao Tandong,Shi Yafeng,and L.G. Thompson.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paleoclimat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from the Tibetan ice cor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997,37: 19-2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Qin Dahe et al. Variations in 温度 and pre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高原--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1997,39(4): 425-43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Shi Yafeng et al.,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40(6): 662-668.

Yao Tandong,Wang Ninglian. Ice core study--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7,42(13): 1057-1065.

Yao Tandong,L.G.Thompson,Qin Dahe,Tian Lide,Jiao Keqin,Yang Zhihong,and Xie Chao. Variations in 温度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 —Guliya ice core record,Sciences in China (Ser. D),1996,39(4): 425-433.

Yao Tandong,L.G. Thmpson,E. Mosley-Thompson,and Yang Zhihong. 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δ18O in north Tibetan ice co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6,101(D23): 29,531-29,537.

Yao Tandong,Jiao Keqin,Tian Lide et al. Climatic variations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1996,39(6): 588-596.

Yao Tandong,Jiao Keqin,Tian Lide,et 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cords in Guliya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1995,38(2): 228-237.

Yao Tandong,Qin Da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Antarctic surface sno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41(11): 921-925.

Yao Tandong,Thompson L G,Jiao Keqin,et al. Recent warming as record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cryosphere. Annals of 冰川学,1995,21: 196-200.

Yao Tandong,“Asian dust 搬运作用 and global coupling system revealed from ice core records”,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Austral-Asian Transect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Proceedings of the 1995 Nagoya IGBP-PAGES/PEP-2,Symposium,Nagoya University,1995,76-8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5000 years redorded by the Dunde ice core. Annals of 冰川学,1992,16: 21-24.

Yao Tandong,Xie Zichu,Yang Qingzhao,and L.G. Thonpson. 温度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since 1600 A.D. provided by the Dunde Ice Cap,China. IAHS Publ.,1991,208: 61-70.

Yao Tandong,Xie Zichu,Wu Xiaoling,Thompson LG.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Dunde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1991,34(6): 760-767.

Yao Tandong,Shi Yafeng. Fluc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 of climate,glaciers and discharge of Urumqi River in Xingjia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0,33(4): 504-512.

Yao Tandong. The glacial and hydrological regime under climatic influence in the Urumqi River,northwest China. IAHS Publ. 1987,168: 367-377.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在姚檀栋的办公室,两排书架、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两把椅子,看起来异常简陋。“这样挺好。要那么多东西干啥,多余的只会让人分心。”姚檀栋爽朗一笑。但通常到了晚上11点,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办公室的灯通常还亮着,有时甚至灯火通明。和多数学理工科的科学家一样,说“客套话”不是姚檀栋擅长的。“和姚老师聊天,要挑重点说,直奔主题,否则他嫌浪费时间,会打断你。”姚檀栋的学生提醒记者。

“看了姚院士的行程表,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是62岁的老人。”2009年开始师从姚檀栋的戴玉凤记得,有一次姚檀栋去国外开会,从机场回来就直奔办公室,“他精力太充沛了,好像不需要休息”。

过去30多年间,到过多少次青藏高原,姚檀栋已经数不清了。在登山界,普遍认为6000米海拔,已是常人登高的极限。但姚檀栋和他的同事们工作的许多地点,却是从海拔6000米开始的。他们在7000米高原上钻取的达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

钻取冰芯的过程异常艰险。跟随姚檀栋的学生曾这样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会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风雪呼号中,谁也不知道脚下有没有夺命的裂缝。

有一次,他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的冰面上行走,头昏沉沉的。他突然感觉到前面的雪有些松软,一脚踩下去,踩到了一个冰裂缝,一只脚陷了进去,他赶紧用冰镐抓住冰面,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慢慢爬了出来。有一次,他还遇到雪崩,眼看着远处的雪山崩塌,所幸雪崩在快要到他跟前时停了下来。

3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60个月。前些年去美国看望好友时,姚檀栋被好友的女儿叫“冰人叔叔”。在姚檀栋的办公室,始终放着一个登山包和冰镐,因为他随时可能出发,登上冰山之巅。

人物评价

姚檀栋是中国冰芯研究的开拓者,治学严谨,是个很严肃的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段克勤评)

姚檀栋在兰大地质地理系学习期间就立志从事中国冰川事业,师从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教授。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岗日冰川和青藏高原西部的慕土塔格所进行的冰芯研究,开辟了季风区气候与西风带气候相互关系研究的新方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乃昂教授评)

姚檀栋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这跟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他还是我的学生时,我就发现这个人很有才华,工作踏实认真,而且不哗众取宠,多年来一贯这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评)

姚檀栋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2017年维加奖评)

参考资料

欧美同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 丁仲礼当选欧美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www.wrsa.net/.2024-10-06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2021-12-21

丁仲礼当选欧美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_人事风向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1-23

海拔7028米!这名山东教师成功将气象站架设在珠穆朗玛峰.今日头条.2022-05-07

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单发布.今日头条-央视新闻.2022-09-01

姚檀栋 院士-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官网.2022-01-07

中科院院长奖、优秀导师奖、优博论文等揭晓.科学网.2021-12-21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先进事迹.中国科学院.2021-12-21

地理快讯 | 2022“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地理学者榜单.今日头条-测绘学报.2022-11-25

中科院院士姚檀栋:7000米冰川上守护青藏高原.新华网.2021-12-21

姚檀栋院士获2017年维加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