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
冰山(Iceberg)是大陆冰盖边缘或峡湾冰川末端崩解入海的巨大漂浮冰体。在南、北两极,雪线接近或位于海平面,很多陆地被冰雪覆盖,形成冰盖。在自身重力等作用下,冰盖从陆地伸入海洋,形成漂浮在海上的冰架,由于风暴、潮汐等因素,一些冰架发生断裂、脱落,进入海洋,形成冰山。一座巨型冰山从冰架上断裂一般需要经过10至30年的漫长过程,最终会在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海域逐渐消融。
冰山诞生于地球的南北极海域。在南极冰盖外围,主要分布有罗斯冰架、龙尼-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这些冰架是冰山的主要来源。北极冰山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新地岛、斯瓦尔巴群岛等沿岸地区的海域,每年约有16000座冰山从冰盖上脱落进入北冰洋,其中90%的冰山来自格陵兰冰盖。
冰山的密度为900千克/立方米,与海水非常接近,冰山有8/9的体积浸没在海平面下,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1/9。其长、宽、高小到几十米,大到几千米不等,质量差别高达8个量级,从质量约1000吨的小冰山到质量超过1010吨的巨大冰山。冰山大部分是呈现白色和蓝色的,此外,还有绿色、灰色、彩色和黑色冰山等。冰山按形状主要分为板状冰山和非板状冰山两大类,板状冰山包括块状和桌状冰山,非板状冰山包括楔形、尖顶形、船坞形、穹顶形冰山。冰山运动的主要动力是洋流和风,海底地形、海冰和科里奥利力也会对其运动轨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冰山使岛上企鹅、海豹的觅食路径受到影响,威胁着船舶和人们的安全,在漂移过程中可能会撞上钻井平台导致平台受损,冰山搁浅限制了海洋表层水循环、降低了附近冰架底部消融量并且阻碍了区域海冰扩散。但是,冰山也是一种淡水资源,在漂浮过程中不断融化,内部的矿物质不断释放进入海洋,可为磷虾等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形成
冰山诞生于地球的南北极海域。南极大陆和北极格陵兰岛终年白雪皑皑,在寒冷的天气下很少融化,因此年复一年降落的雪不断堆积起来,厚度可达数千米,雪线接近或位于海平面。雪花在其自身压力下渐渐变成密实的冰体,最终连成广袤的冰川或冰盖。在重力作用下,冰川缓慢地向大陆边缘“流动”,伸入四周的大海。冰川伸向海面的部分被称为冰架,由于风暴、潮汐等因素,发生上下运动,一些冰架发生断裂,崩解产生小至几平方千米大至几千平方千米、厚度为数百米的冰山,脱落后进入海洋,形成了冰山。
从历史记录看,一座巨型冰山从冰架上断裂一般需要经过10至30年的漫长过程,并且是从冰架上出现冰裂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规模的冰山从融化的大型冰山中分离,导致航道内小型冰山出现的概率增加。
消融
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和南极大陆海岸环流产生的西向推力共同作用,使得大部分冰山向西沿着南极大陆边缘漂移,围绕南极大陆转动数年,最终会在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海域逐渐消融。然而冰山的一生长短不一,短的一两年就全部消融,“长寿”的冰山有可能会漂流十几年,从南极随着洋流最远能漂到南纬40°的洋面上。
分布
南极
南极海域是世界上冰山分布最多的区域,约有22万座冰山。在南极冰盖外围,主要分布有罗斯冰架、龙尼-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这些冰架是冰山的主要来源。另外,整个南极大陆被一块有500多万年历史的巨大冰盖覆盖着,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这块冰盖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
北极
北极冰山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新地岛、斯瓦尔巴群岛、弗朗茨约瑟夫地、西维拉地岛、乌沙科夫岛等沿岸地区的海域,每年约有16000座冰山从冰盖上脱落进入北冰洋,其中90%的冰山来自格陵兰冰盖。北极冰山纬度最高的来源是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群岛和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岛屿,从这些来源产生的冰山并不大,大约每年6.28立方千米。其中,大概26%来自斯瓦尔巴群岛,36%来自弗朗茨约瑟夫地,32%来自新地岛,约6%来自西维拉地岛,0.3%来自乌沙科夫岛,这些冰山许多直接进入浅海巴伦支海或喀拉海,在那里搁浅。
性质
密度与质量
冰山的密度为900千克/立方米,与海水非常接近,冰山有8/9的体积浸没在海平面下,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1/9,隐蔽性很高,即便是借助船用雷达,也很难及时观测到这些海面上尺度较小的冰山。其长、宽、高小到几十米,大到几千米不等,质量差别高达8个量级,从质量约1000吨的小冰山到质量超过1010吨的巨大南极板状冰山。
大小
北极的冰山通常比南极洲的冰山要小,1882年,在北极巴芬岛附近观测到的一座冰山长13千米,宽6公里,冰山高出水线的高度为20米。1927年,捕鲸者Odd I在南极洲克拉伦斯岛观测到的冰山长180千米,冰山高出水线的高度为30至40米。1956年,美国冰川号在斯科特岛附近发现了一座冰山,长度为335千米,宽度为100千米。2000年,冰山B-15从罗斯冰架上断裂,最初的长度为295千米。几天后冰山B-15分裂成两部分,其中较大部分冰山B-15a长120千米,宽20千米。2005年10月,冰山B-15a在维多利亚地的阿达尔角附近因远处涌浪的影响解体成几大块。
颜色
白色
大部分冰山呈现出白色,是因为绝大多数照在冰雪表面的可见光都被反射回来。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被冰雪吸收的能量很低,而且反射率在各个波段比较均匀,雪花能均匀地反射所有波长的光,从而形成闪闪发光的白色冰山。
蓝色
在冰山的凹陷处或海浪侵蚀出的洞穴中,常会呈现出一种特别纯净的蓝色。有些冰山在海浪、海流以及特殊地形的作用下,还会发生翻转,露出底部没有白雪覆盖、半透明的蓝色冰体。这或许是冰因为融化重新冻结形成不同晶体结构,从而使冰山呈现蓝色所致;亦或是由于冰中包含有机化合物、矿物质、冰藻等,使得冰山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蓝色。
其他颜色
海水、藻类和缺乏裂缝可以创造除白色和蓝色以外的颜色。当冰冷的海水在从陆地延伸到海洋的冰架底部凝结时,岩石中的铁与海水混合,会呈现出翡翠般的绿色,绿色冰山是南极特有的非常少见的冰山。冰川与陆地磨蚀时粘上的砾石会在冰中形成灰色条纹。冰架底部的裂缝被海水填满后结冰,就会形成彩色条纹冰山。年代久远的冰川内部巨大压力把空气挤压出来而晶体化,失去了反射光线的能力,沉积物会产生一些冰山中存在的肮脏的黑色,则会形成黑色冰山。
分类
冰山的形状各不相同,依据冰山的形状主要可以将冰山分为板状冰山和非板状冰山两大类。
板状冰山
板状冰山包括块状和桌状冰山,是从冰架的边缘分裂出来的又宽又平又长的冰山,一般体量巨大,外观呈现为极规则的长方体。和所有冰山一样,表面上可见的部分只是冰山质量的10%,其余的都藏在水下。板状冰山会随着海水和风的侵蚀逐渐变得“圆润”,棱角会逐渐的消失不见。在南极,冰山体积巨大,很多是方正的板状冰山,外形相对单一。2018年10月25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拉森号冰架发现了一座方形冰山,边缘齐整,专家认为,冰山锐利的边缘表明它可能刚刚从冰架上断裂。南极冰山基本上是南极冰盖的陆缘冰脱离冰盖、移入海域而形成的,因此往往容易形成规模很大的桌状冰山。由于南极气温低,冰山几乎不因融化而变形。北极海域气温远远高于南极海域,因此冰山容易在漂移过程中融化,体积变小。
非板状冰山
非板状冰山较小且形状不太均匀,通常具有锐角和曲线,包括楔形冰山:一边是陡峭边缘,另一边是平缓斜坡的冰山;尖顶形冰山:一座有一个或多个尖顶的冰山;船坞形冰山:被侵蚀形成沟渠和渠道的冰山。和穹顶形冰山:顶部呈圆形的冰山。在北极,冰山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由大量冰组成,其中非板状冰山最为常见。
运动
相关模型
几何模型
冰山实际形状是不规则的,但从数值试验角度,通常选择几种规则形状以涵盖冰山真实形状,例如,用球体模型、立方体模型和棱柱体模型分别表示圆形冰山、块状冰山和平板冰山。用球体模型、立方体模型和棱柱体模型分别表示圆形冰山、块状冰山和平板冰山。
数学模型
流体控制方程
获取浮冰山在波-流中的运动需要求解流体控制方程,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由于不可压缩流体只有很少的热量交换,因此忽略能量守恒方程。
浮冰山流域满足的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为,式中,是时均速度。
动量守恒方程(N-S方程)为,式中,⊗表示外积,为平均压力,为平均黏性应力,为雷诺应力,是湍流引起的时均效应,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浮体运动方程
对于浮体在波浪中的运动,通常定义两个坐标系,一个是大地坐标系OXYZ,一个是跟随浮体质心平动的随体坐标系OX'Y'Z',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浮体运动方程为,,式中,m为浮体质量,I为浮体转动惯量,Ω为角速度向量,V为线速度矢量,f为流体施加于浮体的合外力,M为浮体受到的合外力矩。
影响因素
自身
冰山形状对于冰山的漂移有明显影响,块状冰山的漂移速度与位移最大,平板冰山次之,圆形冰山最小。这些冰山主要沿着南极近岸运动,冰山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海水的侵蚀会不断的崩解和融化,当冰山在近岸大陆架上运动时,受洋流、海洋表面风场以及海底地形等外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其运动状态通常毫无规律并且难以准确预测,直到冰山运动到深海海域时由于脱离了海底地形的束缚,冰山运动轨迹才变得简单易测。
外力
冰山运动的主要动力是洋流和风,海底地形、海冰和科里奥利力也会对其运动轨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洋流、海表风场、海底地形是影响冰山运动轨迹的最主要因素,科里奥利力次之,海冰的作用力最小。当冰山在近岸大陆架上运动时,受洋流、海表风场以及海底地形等外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其运动状态通常毫无规律且难以准确预测。直到冰山运动到深海海域时,由于脱离了海底地形的束缚,其运动轨迹才变得简单易测。在南极,由于南极环极流和风的影响,冰山的运动主方向呈北东,也有呈北西向运动,但少有南向运动。
影响
生态
厚度达上百米的冰山,在具有复杂海底地形的近岸海域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搁浅,搁浅会触发不同的区域性海洋过程,对近岸洋流循环、海冰生长以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例如,Robinson和Williams(2012)以及Remy等(2008)分析了从罗斯冰架崩解产生的B15冰山搁浅对麦克默多站附近海域海洋过程的影响,发现冰山搁浅限制了海洋表层水循环、降低了附近冰架底部消融量并且阻碍了区域海冰扩散。另外,冰山若卡在一些小岛边缘,将使岛上企鹅、海豹的觅食路径受到影响。极地动物猎食途中如果因为冰山阻挡需要绕道,激增的路程会增加其幼崽饿死的概率。2010年南极洲英联邦湾丹尼森角附近的一块冰架断裂,形成巨大的B90b冰山,这座冰山和许多浮冰一起堵在丹尼森角海岸线附近。由于企鹅繁殖的特点,原来居住在丹尼森角海岸线上的阿德利企鹅必须绕过这座冰山,回到原繁殖地,而绕行的路程长达60千米,如此漫长的捕食路程给企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此影响,丹尼森角的阿德利企鹅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2010年原本有16万只,第二年夏天仅剩下1万只。
同时,冰山融水中含有丰富的铁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有利于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并最终提升了该海域的固碳能力。从冰山附近一直延伸至数百千米的范围内存在生长活跃的浮游植物带,提高的浮游植物生产力直接影响海洋的碳储存,并且即便冰山“漂走”,原本所在海域内的这一现象还能持续至少一个月。南冰洋海域20%的固碳量与冰山融水有关。如果巨型冰山崩解融化继续加剧,其对碳循环的负反馈作用可能将更大。在其漂浮过程中不断融化,内部的矿物质不断释放进入海洋,可为磷虾等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人类
船舶与冰山碰撞的概率并不大,但是一旦发生,就会给船舶结构以及船上人员安全带来危险。据统计,在1619~2004年间,共发生了约670起船舶与冰山的碰撞事故,这些事故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另外,冰山是一种淡水资源,许多缺水国家都正在制定拖运和利用南极冰山解决缺水问题的计划。在2021年时,科学家曾估计A-76A冰山已向海洋注入大约9亿吨淡水,其中大部分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此后还将继续向附近海洋注入大量淡水资源,驱动海洋循环流动。
气候
冰山融化会释放大量的甲烷,而甲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且它的升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另外,相较于地球表面的其它材料,冰很少吸收太阳热量,相反它对太阳光的反射率极高,因此有冰被覆盖越多的话,地球其实是更不容易升温的。当冰川一点点脱落,冰山一块块融化的时候,会导致全球变暖加剧。海因里希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大规模的冰川崩溃,大量的淡水在很短的时间内倾泻进入北大西洋,产生大量冰山,这会对北大西洋水文造成严重影响,导致NADW的形成减弱。在大西洋经向翻转流体系中,NADW的形成减弱同时意味着表层的墨西哥湾流及其北大西洋的延伸——北大西洋流的强度变得疲软。这使得向北输送的热流量减少,反过来将导致南极变暖,这就是“双极跷跷板”的气候模型。
地貌
冰架或冰川断裂时形成冰山,在冰山漂移过程中,当冰山水下部分的厚度大于该地的水深时,冰山龙骨接触到海底,或者冰山融化后重心发生变化,翻转后撞击海底,在洋流与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下冰山底部与海底基岩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在搁浅区内做缓慢运动,就会产生冰山犁沟地貌。冰山犁沟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冰山的大小、水深、洋流、大气环境、海底基底、风力以及过去冰川变迁的历史等因素,对冰山犁沟的研究有助于判断冰山龙骨的大小和尺寸,从而判断冰山的形态特征、迁移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了解冰盖冰架融化崩解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同时冰山触底也会扰乱和改造海底沉积物、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对冰山犁沟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受冰川影响的沉积环境和年代。在南北极地区均发现过此地貌,如巴伦支海北部、斯瓦尔巴群岛北部、威德尔海、松岛湾和松岛冰川下等。
世界冰山
南极冰山
南极洲的冰山形状奇特,有的冰山竟然出现了彩带,其中一些冰山看起来像巨大的汉堡。冰山中间的夹层呈现蓝色、绿色还有褐色的花纹。科学推测,那些蓝色的条纹是由于冰山碎片崩裂后,一些冰雪融水渗入后冻结而成的。当冰山崩裂后一部分落到水里,咸咸的海水层在小冰山下面冻结,如果这一区域的海藻丰富的话,它们就会呈现绿色的斑纹。黑色、褐色和黄色的条纹是因为冰山沉积物造成的,当冰山碎片滑落到海里,周围沉积物覆盖在上面,就形成一层黑褐色和黄色的斑纹。
北极冰山
在北冰洋周围的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它们的高度虽然远远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体积较小,但是外形奇异,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另有一番景象,其中塔状冰山最为常见。这些冰山的厚度不等,有的十多米,有的数十米,最厚的有一百三十多米;冰山的面积,从不足1平方千米到几平方千米。冰山的顶部。有的又尖又小,有的却又平又宽,活像一张方形的大桌面。
学术研究
南极冰山特征及分布
2006年,基于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在南冰洋航行期间利用船舶雷达对航线两侧冰山的观测,李志军和卢鹏给出了从雷达图像中获取冰山尺寸及其运动速度、方向的方法,获得了航线周围冰山的运动速度和尺寸分布,对南大洋冰山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2022年,张卓宇等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合成了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欧洲航天局Sentinel-1 SAR传感器影像数据集,经过分块重采样、下载拼接等步骤,获得冬季3天内环南极400千米影像镶嵌图;应用栅格分析功能得到研究期的二值化影像,使用数据转换和几何计算等功能提取了单个冰山的面积、周长,对环南极冰山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冰山移动
2023年,石玉云等人为了研究冰山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漂移运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利用有限体积法和重叠网格技术,模拟单个三维刚性浮冰山运动。对网格进行收敛性分析,验证了造波方法的准确性。通过改变波浪周期、流速以及冰山的形状和尺寸,探究了波-流联合作用对冰山漂移运动的影响。流速与波浪周期对冰山漂移速度的影响明显,流速越大,冰山漂移速度越大。而随着波浪周期增大,冰山漂移速度减小。但当波浪周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不再影响冰山漂移速度。
冰山监测
2023年,具英贤、谢宏杰、马哈茂德·哈齐姆等人通过使用Python和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的Sentinel-1(S1)图像,开发了一个中型和大型冰山(0.4至10平方千米)探测和跟踪工具。采用简单的非迭代聚类(SNIC)和区域邻接图基于对象的图像分割和训练(RAG)合并,测试从S1的40幅图像中提取6432个标记的冰山或非冰山片段,建立了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这些段的雷达后向散射特征和形态特征被用作SVM模型的输入。在两个不同日期的图像场景中检测到冰山后,通过比较它们的一维形状信号来跟踪检测到的冰山的位移。模型显示,探测冰山和冰山的准确率为99%,根据图像场景之间的日差,跟踪冰山的准确率为93至98%。
冰山地貌
2022年,道德斯韦尔和朱利安·奥特森达格根据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沿挪威中部边缘70千米绘制了多龙骨冰山犁痕。观察在相对较深的水域中出现的几组宽数千米的多龙骨冰山犁痕,诊断了以前存在大型板状冰山,并暗示了古冰川环境,其中快速流动的冰流排出了大冰盖,也可能表明存在漂浮的冰架或舌头。此外,刨光的海底阶地与大型混沌犁痕和孤立的深坑并置提供了一套地貌,代表了重大接地事件后大型板状冰山破碎的地貌特征。
相关文化
冰山模型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建构了评估人员胜任能力“冰山模型”,将人员素质划分为“冰山以上的部分”和深藏“冰山以下的部分”。“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人员素质的外在表现,易于了解和测量,又称“显性素质”;“冰山以下的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是个体进行特定行为的内驱动力、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又称“隐性素质”。占据冰山绝大部分的“隐性素质”决定着人的行为表现,是评价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冰山原理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主张,文学创作要遵循所谓“冰山原理”。轮船在高纬度海面上航行,有时会遇到巨大的冰山。而冰山在水下的部分更为庞大,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为整座冰山体积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整座冰山的十分之九隐藏在水面之下。冰山原理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用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文学作品
《午后之死》
1932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小说《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写道:“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用“冰山”这一比喻巧妙梳理了作者创作与读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作者只需要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至于海面下隐藏的大部分,应该让读者通过文本提示自行想象和补充。此后经过海明威多次成功的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成为评论家评论海明威作品的重点。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收集了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萨特、克洛德·西蒙、詹姆斯·乔伊斯、大卫·劳伦斯、马尔克斯、马里奥·略萨、川端康成等63位世界著名作家(其中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69篇形式各异的文学理论文章,阐述了诸多关于现代小说的艺术见解。内容包括创作技巧、创作经验;作家有关创作习惯的自述,作家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哲学著名老作家叶君健最近向读者推荐了这本书。本书为崔道怡等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影视作品
《冰山上的来客》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完成的《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反映我边防军民团结战斗、保卫边疆的优秀影片。它通过解放初期驻守新疆帕米尔高原边防部队,与当地塔吉克族群众紧密配合,一举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阴谋叛乱的生动描写,将尖锐激烈的敌我较量与悲欢离合的爱情描写巧妙交织,以独特样式和别致手法,揭示了解放之初新疆存在的颠覆与反颠覆的激烈斗争,热情讴歌了边防战士机智勇敢的精神和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该片导演是赵心水,片中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经典曲目,传唱至今。
重大事件
冰山灾难
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在加拿大东北部海面上,因撞上冰山而沉没的轮船有14艘,撞伤的有40多艘。1912年4月15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后沉没,1500多人遇难。“‘泰坦尼克“号沉没当天,“普林茨·阿达尔贝特”号驶过该冰山的附近,冰山一侧有清晰可见的红色划痕。1959年丹麦海轮“汉斯·赫脱夫特”号撞在冰山上,死亡近百人。
冰山180度转弯
2020年11月,D28冰山到达恩德比地(enderby land)近岸,在2020年11月16日到2021年1月18日两个月时间内,D28冰山在该区域做了一次180度的大转弯,D28冰山转体后继续向西流动。2020年12月D28冰山开始转向,到12月30日冰山与海岸垂直,之后开始转体。直到2021年1月15日,D28冰山又与海岸平行流动,整整两个月时间,D28冰山一端移动150千米左右,同时方向转了180度。
冰山融化
2021年4月,南极洲附近覆盖面积接近6000平方千米代号为A68的“世界最大冰山”已融化分解成许多小冰山,A68冰山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分离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无关。同南极大陆冰盖分开后,在洋流和大风的推动下向北漂移,逐渐靠近位于南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4月21日,来自于该冰山的众多碎块沿东北方向漂移,逐渐远离南乔治亚岛。随着它继续消融,A68冰山基本消失。
冰山形成
2021年5月19日,欧洲航天局发布新闻公报称,一座巨型冰山从位于南极洲威德尔海的龙尼陆缘冰断裂,成为截至2021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冰山,该冰山被命名为A-76,长约170千米,宽约25千米,面积约4320平方千米。
世界最大冰山加速漂离南极海域
2023年11月24日,英国南极考察处的遥测专家安德鲁·弗莱明监测显示,代号“A23a”的世界最大冰山,在南极洲海底“搁浅”约30年后,正加速漂离南极海域。这座冰山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比3个纽约还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保有“世界最大冰山”的称号,这座冰山2022年一直在漂移,2023年看起来“在加速漂离”,在风和洋流助推下正越过南极半岛北端,漂移速度约为每天5公里,监测显示,这座冰山后续很可能会向东漂。
参考资料
术语在线—权威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2023-07-25
世界最大冰山“无家可归”,南乔治亚岛极地动物或面临威胁.澎湃新闻.2023-08-12
桌状冰山 上帝“凿”出的海洋景观.中国国家地理.2023-07-20
世界最大冰山消失了?风云卫星记录它的最后旅途.澎湃新闻.2023-08-12
那些无家可归的冰山.中国气象数据网.2023-08-13
冰山 Iceberg.academic-accelerator.2023-08-21
为什么有些南极冰山呈翠绿色?美国科学家揭开了这个秘密.新华社新媒体.2023-08-12
冰山不止是白色,还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 科学美图.环球科学.2023-08-12
冰山与岛屿相撞会产生什么后果?.科技日报.2023-08-09
冰山是怎么形成的 冰山是如何形成的.天气网.2023-07-20
Iceberg.britannica.2023-08-13
Iceberg structure.britannica.2023-08-14
Blue Iceberg Story.Natural Selection® Nature Photography.2023-07-26
NASA在南极发现奇特方形冰山:边缘齐整宛如人工切割.新浪网.2023-08-21
什么是冰山?.ablison.2023-08-21
冰山撞岛屿,并不是一场美丽邂逅.科技日报.2023-08-21
冰山也无家可归了!原因竟然是…….央视新闻.2023-08-21
南极咋啦?世界最大冰山A-76a将脱离南极洲 面积相当于两个伦敦.凤凰网.2023-08-21
北极周围和北冰洋上的冰山.央视网.2023-08-12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豆瓣读书.2023-08-09
冰山上的来客 (1963).豆瓣电影.2023-08-05
这座冰山撞沉“泰坦尼克”号?冰山照片将拍卖.东南网.2023-07-28
中国科普博览_冰雪馆.中国科普博览.2023-08-12
海洋一号C/D双星组网发现与珠海一样大的冰山180度转弯.澎湃新闻.2023-07-20
6000平方公里“世界最大冰山”融化解体.人民日报.2023-07-20
世界最大冰山在南极洲形成.新华网.2023-07-20
世界最大冰山加速漂离.腾讯网.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