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日语名: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大阪人,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小说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府茨木市。幼年时期,川端康成的家人因病相继去世,他辗转寄居在远亲家中,过着孤独、惨淡的童年生活,逐渐形成了易伤感的性格。1921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今东京大学)国文学系,并与友人复刊《新思潮》杂志,陆续发表了《招魂节一景》《南部氏的风格》等文章,得到了许多一流大家的认可,在文坛上小有名气。1924年,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文艺时代》杂志,以此为阵地发起了新感觉运动,宣告了“新感觉派”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注目。二战开始前,川端康成陆续创作了《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水晶幻想》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在二战期间,川端康成无心纠结政治时局,潜心研究日本古典作品,写下了经典之作《雪 国》;在二战结束后,川端康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现实失望和迷惘,决心继续宣扬日本传统文化和呼吁和平,转身积极投入到政治生活和和平运动中,为日本文学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
川端康成的创作类型众多,除小说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散文、随笔和评论文章等,主要成就在小说领域,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山之音》《古都》等。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日本的传统美学思想,具有自然美、女性美、色彩美和语言美等特点,具有久远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在菊池宽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等著名奖项上,成为了日本文化功臣。1968年,他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东方作家的魅力。
川端康成辛勤笔耕数十年,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日本为纪念他设下了茨木川端康成文学馆、镰仓文学馆、日本近代文学馆等纪念馆。
人物生平
童年与家庭
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府茨木市,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据说其家族是镰仓第三代执政官北条泰时的后代,但家道自祖父一代中落后迁到东京。父亲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但在川端康成两岁时父亲患肺结核病故,母亲在照料父亲时感染,也于一年后病故。川端是家中长子,被祖父带回大阪府扶养,寄养在姨母家的姐姐在他三岁时病逝,从此他与年迈的、双目失明的祖父过着惨淡的生活。由于他身体孱弱,幼年生活几乎是在封闭中度过的。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的童年没有幸福和温暖,往往带着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对人生的虚无感。特殊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促使他产生了病态心理,也使他的作品难以摆脱孤独悲哀的气氛。
小有名气
川端康成从小对文学憧憬和热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学校寄宿。川端康成在上课时常背着老师偷看文学作品,开始接触一些名家名作,因而他的国文学和汉文学成绩最佳,排在全班第一。上中学时期,川端康成尝试把创作的俳句、微型小说投寄刊物,起初都未被采用。直到1916年,在《京阪新闻》编辑的帮助下,川端的五首和歌和九篇感想文成功发表在杂志上,并且年底《文章世界》举行“十二秀才”投票环节,他名列第十一位。这些事情给予了川端康成极大的鼓舞,让他更下定了成为大作家的决心。1917年,川端康成中学毕业,成为了茨木中学第一个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生。他在大学时期结识了石滨金作、酒井真人、铃木彦次郎等人,一起谈论日本及世界各地的文学现状,大大开拓了自身的视野。
1918年,川端康成独自一人前往伊豆半岛旅行,享受伊豆大自然的美好。旅行途中,他在汤川桥遇到了要去修善寺巡回演出的女艺人,醒目的打扮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汤岛时,他和艺人们同住在汤野,当晚夹杂在骤雨声中的舞女的鼓声,令他心荡神驰。过后几日,他与艺人们同行,直到第六日恋恋不舍地分别,乘船回东京。这次旅行时间虽然短暂,却给川端康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9年6月,他在学校文艺部编辑出版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千代》,内容写到了伊豆的舞女,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形象的雏形。
1920年,川端康成转入到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国文学系,并于1921年与同学石滨金作、酒井真人、铃木彦次郎等一起筹备《新思潮》杂志的复刊,得到了当时日本著名作家菊池宽、芥川龙之介等人的支持。《新思潮》复刊后,它便成为了川端康成发表作品的园地。他陆续发表了《招魂节一景》《南部氏的风格》等文章,得到了许多一流大家的认可,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文坛旗手
1922年7月,在情人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之后,川端康成第二次来到伊豆半岛的汤岛,把自己失意的哀伤之情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汤岛的回忆》。这是一篇长篇纪实文章,不仅描写了同伊藤初代的痛苦回忆,同小笠原义人的同性恋,还描绘了同伊豆舞女的邂逅。1923年他写的《南方的火》《日影》《非常》等作品,都表露了他恋爱失意的心绪,更加眷恋他心底里的伊豆舞女。
1924年,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很快与好友横光利一等人举起了新感觉派的旗帜。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杂志《文艺时代》,以此为阵地发起了新感觉运动,由此宣告了“新感觉派”的诞生。
1924年至1926年期间,川端康成每年都去伊豆半岛上的汤岛,常常沐浴在温泉里或和村里人下围棋,因为这样的生活可以洗涤他内心的苦楚。在伊豆期间,川端康成写了随笔《丙午姑娘赞》,又燃起了对舞女的怀念。而在1926年,川端康成正式发表长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自1918年川端康成创作《千代》到1926年初这篇小说问世,前后经过整整八个春秋的酝酿、构思、不断加工提炼,精雕细琢而成的。《伊豆的舞女》也让川端康成赢得了声誉,奠定了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1926年发表的《感情装饰》《梅花的雄蕊》是川端康成在新感觉运动中的代表作。期间,文坛对新感觉派文学的评论都集中在横光利一的作品上,而川端康成其实很少有出色的实践,但他对运动发展所作的贡献仍然不容小觑。尽管新感觉运动在日本文坛和川端创作生涯中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其表现手法一直潜藏在作品当中。
战火之下
20世纪30年代初期,川端康成在创作方面进行多种尝试,并为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所吸引,写出了两部模仿意识流方式的作品,即《针、玻璃和雾》《水晶幻想》。尽管《水晶幻想》最后没有完成,但它仍被看作是日本新心理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东北三省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国内作家队伍两极分化加速,营垒更加明显。部分作家转向创作鼓吹拥护国家体制的作品,也有部分作家站起来激烈反抗。因此,日本政府日益加强镇压日本文艺界,促使了日本文艺界人士于1933年发起成立的“学艺自由同盟”,川端康成也参与其中。同年,他与好友宇野浩二、广津和郎等人发起并创办了同人杂志《文学界》,以维护创作自由为宗旨,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学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股主要力量,被看作是日本“文艺复兴”的新动向。期间,川端康成仍然为文学美服务,更关注传统文学,潜心阅读和研究日本古典作品,理解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并直接影响到他对《雪 国》的创作。从1935年1月起到1937年5月止,《雪国》以相对独立的短篇形式,冠上《暮景的镜》《白昼的镜》《故事》《徒劳》《芭茅草》《火枕》《拍球歌》的标题,断断续续在多种杂志上发表。川端康成原本计划围绕同一主题写成若干短篇,但待完成后,产生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在1937年6月,由创元社汇集出版单行本,第一次冠以《雪国》的书名。这部小说费尽了川端康成的心血,内容写到了艺妓、民俗、风物、植物生态等多样事物,完美塑造了与严酷的战争现实截然不同的澄澈世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导致《文学界》中部分作家开始公开支持军国主义,或与之同流合污,并创作了许多宣扬侵略的“战争文学”。尽管如此,川端康成在战争中处于中立位置,既没有参加坚决反战的行列,也没有顺应时局,鼓吹战争,宣扬大日本思想。1938年,川端康成写下文艺时评,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战争文学。1941年,他应侵华关东军的邀请,参观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期间,他写下《满洲的书》等文学杂感,仍然不是为关东军吹捧的文章。1942年,川端康成与作家志贺直哉、岛崎藤村等人创办了文学季刊《八云》,并担任杂志编辑。
战后岁月
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日本作家几乎都被卷入侵略战争的漩涡,日本战败对他们的冲击是无比强烈的。川端康成同大多数日本国民一样,产生了一种虚脱感、解放感和屈辱感,几种复杂情绪交织使他陷入迷惘的状态,长期沉浸在日本战败的悲哀当中。日本投降后半个月,川端康成等人将“镰仓文库”租书屋扩充为“镰仓文库”出版社,并在东京日本桥白木屋开设了出版社事务所,还编辑出版《人间》《文艺往来》《妇女文库》《社会》等杂志。川端康成亲自担任《人间》的编辑工作,力于挖掘新作家,因而培养出青年作家三岛由纪夫。当时的他,专心于出版社的工作,已很少创作小说。
战后的川端康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积极关心文学家的国际生活,关心国际文学交流和和平运动,不再与政治保持距离。1947年,他与日本作家致力于日本笔会的重建工作。1948年,他出任了第四届日本笔会会长的职务,在他的努力下,国际笔会恢复了日本笔会的资格。
自日本投降后,川端康成的几位友人也相继离世,双重悲痛让他不得不重新认识生与死、人与世间。1948年,川端康成写下《独影自命》,并表示“由于现实的生活基本不复存在,世俗的兴趣几乎淡漠,所以我的觉悟和愿望似乎成形了。我的觉悟是当个日本式的作家,我的愿望是继承日本美的传统。”因此,川端康成战后的创作大多是在抒发惆怅、颓废的情感,同时宣扬日本的传统美。到1949年,川端的创作活动进入活跃的时期,在同年5月和9月起开始连载发表《千只鹤》和《山之音》,并分别获得了艺术院奖和野间文艺奖,得到日本文坛的颇高评价,被认为是“日本式抒情”的顶峰。1951年,在战后对传统的敬重和切实追求中,川端康成创作了体现日本传统的“物衰”美学精神的《名人》。这部作品根据一则真实案例改编而成,而川端康成担任其主人公因坊本因坊秀哉的日本棋子告别赛的特邀记者,期间被棋手的艺技之道深深感动,并撰写了许多报道观战记的连载文章,为后来创作《名人》积累了大量素材。
垂暮之年
20世纪50十年代至60年代是川端康成开始登上世界文艺舞台的时期,他尽心尽力筹备国际笔会东京大会,使世界看到了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1958年2月,川端康成被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3月被授予菊池宽奖,1959年5月被授予“歌德奖章”,1960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化艺术骑士勋章”,1961年荣获日本政府办法的文化勋章,得到了日本及世界的赞扬和肯定。同时,川端康成的作品陆续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川端康成虽然往返于各种社交活动,但他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创作继续沿着50年代的道路前进,思想感情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1960年,川端康成开始连载中篇小说《睡美人》,并获得了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年,川端康成游历京都,感受到京都的传统风味正在被现代化社会逐渐抹掉。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追寻,川端康成开始构思一部反映日本传统美的小说。1962年起,川端康成连载发表小说《古都》,尽管当时的虚弱身体给创作造成了许多障碍,但这部作品问世后受到了一致好评,给予了川端康成极大的鼓舞。《古都》依然延续了川端康成既往的“美”,写京都的精神文化和风物人情,并加以感时伤世,嗟叹战败后京都的荒芜,试图焕发国人对保护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情感。1963年,川端康成发表《一只胳膊》,这部作品与《睡美人》一样,情节奇特,具有明显颓废色彩和变态心理,文坛评价褒贬不一。作品突出对“性”与少女的描写,尽管部分描写超出了道德框架,但其反映的是战后特殊状态形成的畸形性格和变态心理,表现的是孤独者的悲哀,具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和文学意义。
荣获诺奖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在欧美等国一再得到翻译介绍,加上他在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和国际笔会副会长期间尽心尽力,促使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也让世界读者了解到日本文学和人文风情。自1962年,川端康成每年都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直到1968年,川端康成接到了外国通讯社记者的来电,得知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自此,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也是亚洲史上第二位获得诺奖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他的评语是:“川端康成受到欧洲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洗礼,但同时也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对纯粹的日本传统体裁,显然加以维护和继承。川端的叙事笔调中,有一种纤巧细腻的诗意,潮其渊源,盖源出于十一世纪日本紫式部所描绘的那包罗万象的生活场景和风俗画面。”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川端康成身穿和服,演讲了名为《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宣扬了日本的传统精神。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名声大噪,历访欧洲各国,受到了众人的瞩目。期间,茨木市授予他“名誉市民”称号。1969年,川端康成应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聘请,作为客座教授赴美作短期讲学,并接受了美国文学艺术院“名誉会员”称号。然而,面对如此殊荣和地位,川端康成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他写道:“荣誉和地位是作家的障碍。走运的我往往难以违抗这种好运气,今后将是不难想象的。”
自杀去世
随着年龄的增长,川端康成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在写《古都》时,神经衰弱就已经十分严重,需要借助药物来入睡。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里口含煤气管自杀,享年72岁。当天深夜,消息传遍了日本列岛,文坛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作家纷纷写下追悼川端康成的文章,深表关切。川端康成离世时,未留下任何遗书,留给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情感经历
同性之恋
川端康成在茨木中学五年级时,宿舍来了一位叫小笠原的低年级同学。第一次见面时,川端康成便觉得小笠原长得“举世无双”,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他得知小笠原从小体弱多病,从小受到母亲的抚爱,浸润在温馨的家庭中,又有几分艳羡之意。后来,川端康成发高烧仰卧在床上时,迷迷糊糊中听到小笠原在做祈祷,深深受到了感动。从此,他们两人变得非常亲近,几乎是形影不离,开始了一段同性之恋。川端康成在茨木中学毕业后离开了故乡,到了东京上第一高等学校,而小笠原没有继续升学,选择进入京都大本教的修行所,两人的距离开始逐渐拉远。第一个假期时,川端康成来到京都嵯峨探望小笠原,两人共同生活了三天,但小笠原除了向他宣讲教义之外,没有就彼此的感情生活畅谈过,使他感受到无比的压力和难过。最后,两人的感情产生了破裂,川端康成也再没有见过小笠原。尽管如此,川端康成在以后的日子回想起,仍觉得这是一段温暖纯净的恋情,他写道:“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碰上过这样纯情的爱。”
“千代”情愫
川端康成成人后,曾结识了四个名叫千代的女性,对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过感情。其一是山本千代,是川端康成家乡女子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千代与川端的结识源于千代父亲与川端祖父的借贷关系,后来川端回到老家拜访了千代,受到了热情款待,心中感受到无比的温暖,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涟漪,但很快他就发现千代只是处于礼貌,别无它意。其二是伊豆千代,是川端康成1918年伊豆半岛旅行途中结识的舞女。一路上,川端深深被舞女的美貌和性格吸引住,萌生了纯洁的爱慕之情。在接触中,两人也产生了朦胧的爱意,但都没有直接把感情流露出来,只是将它埋藏于心中。旅途结束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后来,川端将舞女千代化名为“薰子”,把这段故事永远地保存在了名篇《伊豆的舞女》中。其三是白木屋酒馆的女招侍千代。川端康成为了从两个千代的精神束缚中摆脱出来,想移情于女招侍,他曾作下记述:“19号女招侍有一双大而晶亮的眼睛,有着苗条的身材和质朴的品格,她是我们最喜欢的女招侍。”但他还未来得及表白爱意,就得知了对方已有未婚夫的消息,暗恋无疾而终。
失意
1921年,二十一岁的川端康成爱上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女初藤千代,她是本乡真砂町跃进咖啡店的女招侍,也是该店老板娘的养女。千代长相美丽动人,待人亲切,性格活跃,川端康成很早就暗暗爱上了千代,想和她结婚、厮守到老。1921年10月,川端康成向千代求婚,并得到了她的同意,两人还一同拍摄了纪念照片,让川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从小未尝爱意的川端康成对与千代的爱情抱着极大的希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好景不长,恋爱不到一个月时,川端康成收到了千代的来信,信中写道:“今天我写信向您告别。就请您忘掉我,当作世上没有我这样的人吧。再见吧!”川端康成所憧憬的美好的结婚生活彻底破灭了,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次失恋对他产生的影响持续了许多年。直到1923年,川端康成还在不停地思念千代,曾几次冲动想到千代的故乡寻找她。后来,川端康成将他与千代的故事写进了《篝火》《非常》《南方的火》等作品中。
结婚成家
同伊藤千代决裂的一年多来,川端康成一直沉溺在失恋的哀伤当中。直到1926年5月,他在《文艺时代》发起人菅忠雄家中,第一次遇见了当时才19岁的松林秀子,是《文艺春秋》社的职工兼菅忠雄家仆人。两人第一次相会时,彼此留下了甚佳的印象,秀子觉得川端为人诚恳、非常亲切。此后,他们多有接触,还相约一起到逗子海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当时,川端诚恳地倾诉了自己对秀子的爱慕之情。正巧菅忠雄得了肺病,搬到镰仓市疗养,便让川端回到东京为他看家。川端搬去菅家后,就与秀子朝夕相处,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彼此加深了解,逐渐相爱。后来,两人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自然而然就同居一起。等到六年之后,到1931年12月,两人才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正式入了户籍。两人一直没有生育子女,而是收养了表兄黑田秀孝的三女政子为养女,但家庭生活非常轻松融洽。川端康成在此时第一次真正有了自己的家,第一次得到了爱。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个人作品
作品列表
小说
参考资料:
散文、随笔
参考资料:
评论
参考资料:
其他
参考资料:
重要作品梗概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于1926年发表在《文艺时代》杂志,1927年结集出版,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一位因无法忍受“孤儿根性”的二十岁高中生独自一人踏上伊豆半岛的旅程,在旅途中偶遇了舞女一行人,并与其中美丽的小舞女产生了朦胧的情感。一行人中除小舞女之外还有一位阿妈、男子荣吉和两名年轻女子。荣吉在路上主动与“我”搭话,为“我”带路,约“我”同行。艺人们一路以来对“我”的善意与“好人”的评价抚慰了“我”孤独、忧郁的心灵,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感受到世间的真情。这一切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上前所未有的满足,终于可以在外人面前敞开心扉。但是,随着旅途的结束,“我”不得不独自踏上返回东京的归途。
《雪国》
《雪国》是川端康成第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1935年至1937年,于1937年结集出版。作品写一个名叫岛村的舞蹈评论家,三次来到雪国,他在温泉旅社里结识了一位十八九岁的乡下艺妓驹子,初次见面时,岛村就为驹子吸引。驹子和师傅的儿子订有婚约,为了给行男挣来治病的疗养费,驹子去当了艺妓。尽管如此,驹子却看不出任何衰怨排侧、郁闷不乐的神情,她有着纯洁的面对生活的力量,有热烈地渴望得到爱情的追求,但是,她对与之订婚的行男看不出怀有多少感情。而另一名女招待叶子却对行将死亡的行男十分关怀,精心护理着他。叶子美极生悲的声音和充满献身精神的热情也吸引了岛村,但岛村在东京有家脊,他觉得驹子急切的、一往情深的爱以及她对人生所作的种种努力都只是一种“徒劳”。由此,岛村还感到,一切美的事物,一旦出现在生活的视界之中时,也许都是徒劳的。于是,岛村以一个无所事事的游人的态度,把美当作美,把驹子当作驹子来对待,拒绝建立生活上的关系。就在岛村在雪国的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剧场发生了火灾,岛村和驹子目睹叶子在这场事故中从二楼坠落下来。驹子跑过去抱起叶子,疯狂地叫喊着,而岛村抬头望去,只觉得“银河仿佛哗地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小说在一种“影像的世界”中结束。
《千只鹤》
《千只鹤》是川端康成于1949年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作品主人公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在世时共有两位情人,分别是茶道师千加子和太田夫人。在这两个同样美丽聪慧的女子中,菊治父亲更中意的是太田夫人,因此而冷淡了千加子。整个故事的矛盾源于千加子举办的一个茶会。在茶会上,三谷菊治遇到了太田夫人。此时三谷菊治的父亲已经去世,而太田夫人由于对他过度思念,在恍惚之中竟然将三谷菊治当成了其父。三谷菊治见到太田夫人之后,也将之前由于母亲的缘故而对其存在的敌意弃之一边,并逐渐地接受了太田夫人的不伦之爱。之后,他们两人还在圆觉寺旁边的一个旅馆共度了温存的一夜。然而,太田夫人终究抵不过对不伦之爱的负罪感,不久就自杀了。
《古都》
《古都》于1962年开始连载发表,是一部笔调流丽、京味浓厚的优秀作品。小说以京都为舞台,描写了一对北山杉林木工的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生活。这对双胞胎的姐姐叫千重子,妹妹叫苗子。由于家境贫穷,姐姐自出生起就被遗弃,后被一个绸缎批发商收养,成为了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在父母身边的妹妹出生后不久就与父母死别,成了孤儿,长大后帮人干活,自食其力。苗子很小就知道自己有个孪生姐姐,并向神灵祈求姐姐的下落。二十年后,在祗园节上两姐妹重逢了。因为二人此时身份悬殊,苗子为了不给姐姐添麻烦,所以几乎不去姐姐家,而千重子则希望苗子能来自己家和她生活在一起,她的想法也得到了养父母的支持,但遭到苗子的婉拒,最后苗子在千重子的家只住了一晚,便在细雪茫茫的早晨匆忙离开了。小说以二人的再次分开而结束。
创作特点
自然美
日本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美学观造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一位执着于发现美、追求美、创作美的作家,他认为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描写自然景物,所以在他敏锐地把握大自然的变化,笔下的作品往往能看到相当大篇幅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例如:《伊豆的舞女》呈现了伊豆半岛如画的风光,有重叠的山峦和原始的森林,让人心旷神怡。川端康成不单描写单一的自然风光,他还运用自然万物来体现小说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将主人公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置于古色古香的京都中开展,以京都的名胜古迹、春夏秋冬和民俗风情为背景,紧密连结两人的悲欢离合,人情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女性美
受到儿时家庭环境和青年时恋爱经历的影响,川端康成尤为重视爱情,认为“恋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命根子”,并且认为女性是纯真和美的化身,因此他的作品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刻画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川端康成接触的多为市井小人,笔下也较多描写身份卑贱的女性生活和感受,包括了舞女、艺妓、侍女等形象,将她们的神态和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在二战后,川端康成名声鹊起,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他越来越熟悉小布尔乔亚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因而笔下也出现越来越来多的小资产者和中产阶级女性,如《千鹤》《山之音》《东京人》等,往往描写她们为事业和爱情苦恼的感受。
色彩美
日本民族非常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和象征性,而川端康成汲取了传统的日本美学,也通过多种色彩的巧妙配合和鲜明对比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加作品的美感。他尤为爱用红与白的配色、黑与白的配色和多种颜色的混合配色。首先,红与白配色主要突出鲜艳的美,用来表现女性形象的美貌和纯洁,或者是用以表现主人公含蓄的性欲望;接着,黑与白的配色大多用于死亡、离别等场景,主要表现悲伤的情感和压抑的氛围,或者是现实的丑陋与梦幻的美丽的象征;最后,丰富多样的色彩则用来刻画环境之美,描绘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
语言美
川端康成十分重视语言艺术,他的作品语言具有感觉性和抒情性两大特点,尤其是大量运用与俳句和和歌类似的诗意化语言来传达丰富的感情,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同时,作为一位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擅长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描绘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泉水哈哈大笑,泛起黄色泡沫”。独特的语言艺术还体现在川端康成会根据特定环境和人物身份,适当地使用方言土话,以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如在《古都》中人物交流多使用京都腔调,不同于官方正统的日语。
主要思想
“新感觉派”思想
新感觉派是日本现代文坛上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兴起的一场文艺革新运动,在艺术上强调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表现人在瞬间的主观感受。新感觉派对日本文学传统表示怀疑,主张追求“新的感觉、新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不断探索新奇的艺术方式,甚至提出“破坏既有文坛”和“文艺革命”的口号。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和理论家,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作者于1924年7月创办了《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标志着新感觉派的正式诞生。在活跃时期,川端康成既在创作上取得丰硕成果,又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文章是1925年发表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其中阐明了新感觉派的文学主张,强调以自我感觉方式呈现作家所认识的世界,引起了文坛的注目。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现有文坛,倡导新文艺。川端康成等一批年轻作家希望新文艺能够冲破旧有的束缚,反对使用呆板的文体和繁琐的语言,倡导用感性把握事物的表象,并且要用新奇的文体,以追求新鲜的感受。二是主张新感觉派要强调主观的力量,将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世界融合,使描写对象获得新的生命力。
禅宗思想
川端康成出生在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家庭中,祖辈都是寺庙的“坊官”,自幼受到佛学浸染,具有极高的佛学文化修养。同时,不幸的童年和多的命运也让川端康成在禅宗中寻找归宿,寻找消解寂寞和孤独的良药。川端康成一生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带有浓厚的禅意,“虚无”、“色空”、“轮回”、“禅味”等禅宗思想都隐含在作品中,例如:他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以道元禅师和明惠上人的和歌做引,瞬间将人们带入到“雪夜空明”的禅境中;《伊豆的舞女》中体现的“色空”特性,通过赞赏大自然的美和人的纯真,来解脱自身的孤寂;《雪 国》中的岛村是一个精神空虚的虚无主义者。
“物哀”观
“物哀”审美观念是日本文化的精髓,“物”是自然风物,“哀”是由自然景物诱发的、或凝结在自景物中的人的情感,因而“物哀”可看作是日本民族对自然风物与人情感之间的感应和连结。川端康成具有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肯定平安朝以来的“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认为美与悲是互为一体的。他多次论及“物哀”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它的含义,认为“物哀不仅是指悲哀,也指感动、感慨、可怜甚至壮美的意思”,“物哀不仅是强调自己的悲哀,还应包括对他人、他物、自然的体贴同情之心,是以一种深沉广博的悲悯为主的情怀。”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在作品中常常体现,他特别重视自然美的主观感情和意识作用,通过自然的变化能够生发出丰富的情感,又蕴含着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情绪。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物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感伤之美、女性的哀怨之美以及纯粹的悲之美。
生死观
川端康成由于参加葬礼次数过多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的一生都在经历亲人朋友的离世,所以在对于生死的认知上,川端康成有着独特的视角,也常常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往往伴随着生死无常与矛盾,特别是对亲人的亡故以及自身独自存活的惧怕与痛苦感,例如:《十六岁的日记》刻画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将死的老者,老者的惨痛呐喊让少年内心充满不忍与不舍,同时也让少年对于死亡产生了相应的畏惧;《睡美人》里江口接触到少女的肌肤,感受的是对死亡的畏惧和对失去青春的忧虑。另外,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与佛教禅宗思想也有着密切关系,作品常常具有“生死轮回”、“生来即苦”的意味,例如:《雪 国》《温泉旅馆》《女性开眼》等作品都是描述平凡人的悲惨生活和痛楚情感;《抒情歌》刻画了被舍弃的女子向一个已经死去的心爱男子倾诉的过程,映射出佛家“轮回”理念。
“女性救赎”主题
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时常表现出对女性人物的偏爱和对女性美的崇拜,塑造了许多饱满多彩的女性角色,并且通过这些女性来实现对精神困顿的男人们的净化和救赎。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救赎”主题,体现了他赞美女性、崇拜女性的女性情节,例如《伊豆的舞女》中清纯温柔的薰子对“我”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情,抚慰了“我”的心灵。然而,虽然川端康成塑造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但其往往是一种符号,潜藏的是传统的男性凝视和男权意识。
成就影响
文学成就
日本文坛
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其58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完成了500多部小说,为日本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日本兴起了新感觉运动,诞生了“新感觉派”文学,川端康成就是这场运动的旗手之一。他发表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文章,阐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手法,强调要从人的感官上去捕捉现实,描写现实。川端康成向来描绘日本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可以看到日本传统美在二十世纪的缩影。1968年,因其以卓越的感受性和高超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个亚洲享此殊荣的伟大作家。
世界文坛
川端康成笔耕数十年,不仅在日本,在世界也赢得了广泛的荣誉。自从1956年1月美国学者塞登斯蒂克把《伊豆的舞女》节译成英文发表在《大西洋月刊》后,川端康成的作品接连不断地被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译文,了解了日本作家的创作,看到了不同于西方民族的东方文化的精华。到了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更是继续走向世界,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和赞扬。截至2023年,川端康成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法、德等多种语言。翻译作品主要如下:
参考资料:
社会影响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知名的作家之一,是日本物哀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他的作品深刻描写了日本的生活、社会风俗、民族个性等,让人们在阅读时充分了解日本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川端康成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努力探索东西方文化和融合的途径,创造出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独特文学。除了文学创作以外,川端康成在二战后致力于日本与世界的文学交流。1948年起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1957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为日本文学与国际文学的接轨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战后,川端康成常常反思战争的意义和战败的根源,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残酷现实作出反应,致力于从事国际和平运动,先后参加了“呼吁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日本笔会广岛之会”,与其他作家共同讨论世界和平文艺主题,并发出“应从这悲剧之地传达我们和平的声音”的呐喊,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付出真挚的努力。此外,川端康成在战后还为促进日中友好和文化交流,以及恢复日中邦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茨木川端康成文学馆
茨木市作为“川端康成的故乡”,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川端康成及其文学,在1985年5月开设了“川端康成文学馆”。馆内除了展示他的著作、遗物、书信、原稿和墨书之外,还展示模型、照片、初版本、录像等有关的物品约400件。展馆为了纪念川端康成的诞辰(1899年6月14日),每年6月都会举办以川端康成和川端文学为渊源的企划展。此外,为了让市民亲近文学,展馆还会举办川端文学和近现代文学相关的讲座。
镰仓文学馆
镰仓文学馆位于神奈川县镰仓市长谷,是以镰仓文学,特别是镰仓文学者为主题的资料馆,前身是一座建于昭和时代的和洋折中式别墅。展馆共有3层,第三层为非公开区域。在常设展览馆内,展有川端康成平日使用的砚台、《雪 国》增补部分的复制手稿、几幅书法真迹,以及他和大佛次郎等好友的合影。
日本近代文学馆
日本近代文学馆坐落在驹场公园内,馆内藏有与超150名现代日本作家相关的数十万图书、信件、杂志、日记、影像、手稿,供人阅览,主旨在于研究和普及日本近当代文学。川端康成作为历任文学馆馆长,馆内展出与其相关的记录文件和文学资料。
人物评价
三岛由纪夫对川端康成高度评价:“近代作家中唯有川端康成一人可体味中世文学隐藏的韵味,即一种绝望、终结、神秘以及淡淡的情色,他完全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他评价三部获奖作品时说:“川端先生的有些文章,令人联想起日本画。由于川端先生热爱纤细的美,并且赞赏那种洋溢着悲哀情调的象征性语言,用它来表现自然的生命和人的宿命的存在。如果能把表面行为的无常,比作漂浮于水面的藻类,那么川端先生的散文,可以说反映出俳句这种纯粹日本式的细微的艺术。”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学者王向远评价道:“由于川端的作品从人情的细微处着笔,没有西方文学、古典文学那样博大精深,因而读者读起来不会产生高山仰止的崇高感;又由于他的作品只写感觉与感受,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构思和哲学思辩,因而读起来并不感觉深奥难解。读完之后,留下的也只是一点点感觉和情调。”
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曾提到川端康成是他的写作启蒙老师,说道:“川端作品中细致入微的描叙使我着迷,那个时期我相信人物情感的变化比性格更重要。”
中国译者谭晶华在川端康成传记中写道:“川端在战后的创作中,为了一味地追求美,就把那些违背道德、无赖放荡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美德,还把这当作一种理论来加以宣扬。这不能不说是川端艺术的顽废和随落。”
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认为川端康成:“用接近于女性般的柔软、纤细的文体,通过挖掘古人的精神的痛苦,表现了现在的作者的悲哀。”
日本评论家羽鸟彻哉谈及川端康成:“川端在人生几度处于最危机的时刻,这种寻求、依恋真正的母亲的心情都明显高涨。”
日本评论界认为川端康成的战后作品进入“魔界”,如羽鸟彻哉评论:“把从伦理来看完全是罪恶的行为看做是投入全身心、使自己完全燃烧的爱之美,并想把它做为永恒之美来捕捉,这是川端的方法。这个方法正是川端的魔界的思想。”
人物轶事
热衷下棋
川端最初学围棋,大概是在中学三年级时。在汤岛隐居期间,川端的围棋已经颇有造诣,他在汤岛的棋友是村长、邮电局长、其他村老人们等。川端康成在文坛出名后,与当时日本棋坛上有名的围棋大师们几乎都有交往。1933年,他受邀观战中国围棋天才吴清源对弈,并为之撰写报道,从此与吴清源成为了好友。后来,川端康成以此次观战记录为素材写成了小说《名人》。
爱宠人士
川端康成喜欢养狗,最多时同时养了九只狗,包括苏格兰牧羊犬、灰猎犬等,还建造了犬舍。他曾为一只猎犬和日本种的杂交犬取名“黑牡丹”,还写过同名小说,并创作过小品《我的狗小记》。后来,他又开始养鸟,甚至养起了鸮形目,这些都成了他创作小说《禽兽》的素材。
艺术作品
参考资料
川端康成逝世50年|从“禁区”到畅销: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国.澎湃新闻.2023-12-22
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澎湃新闻.2023-12-23
川端康成·书籍.豆瓣.2024-01-11
川端康成文学館.茨木市官网网站.2023-12-23
日本近代文学馆.gotokyo东京旅游官方网站.2023-12-23
默然凝视川端康成的世界 ——日本发现川端康成临终前书简.中国作家网.2023-12-23
从“禁区”到畅销: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国.中国作家网.2023-12-23
社恐?求婚被拒?容貌焦虑?关于川端康成你不知道的事.澎湃新闻.2023-12-23
疯狂的一页.豆瓣.2023-12-23
恋之花的绽放·伊豆的舞女 .豆瓣.2023-12-23
浅草三姐妹.豆瓣.2023-12-23
多谢先生.豆瓣.2023-12-23
舞女.豆瓣.2023-12-23
山之音.豆瓣.2023-12-23
伊豆舞女.豆瓣.2023-12-23
雪国.豆瓣.2023-12-23
伊豆舞女.豆瓣.2023-12-23
古都.豆瓣.2023-12-23
美丽与哀伤.豆瓣.2023-12-23
女人之湖.豆瓣.2023-12-23
千羽鹤.豆瓣.2023-12-23
伊豆的舞女.豆瓣.2023-12-23
古都.豆瓣.2023-12-23
伊豆的舞女.豆瓣.2023-12-23
古都.豆瓣.2023-12-23
夕阳下的少女.豆瓣.2023-12-23
古都.豆瓣.2023-12-23
雪国.豆瓣.2023-12-23
鬼怪文豪怪谈.豆瓣.2023-12-23
雪国.豆瓣.2023-12-23
川端康成氏を囲んで.豆瓣.2024-01-11
三岛由纪夫奇闻.豆瓣.2024-01-11
三岛由纪夫x川端康成.豆瓣.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