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全名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修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爱尔兰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1882年,詹姆斯·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郊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因此他从小在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1898年入都柏林大学语文系攻读语言学和古希腊和罗马文学,1902年获文学学士后赴巴黎学医,1903年因母亲病危暂时回到都柏林,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他与诺拉·巴纳克尔相恋,因为无法忍受都柏林庸俗窒息的生活,他们两人到意大利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彻底决裂。他们先后在巴黎、罗马、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瑞士的苏黎世等地停留。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于1914年出版,1916年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他的意识流长篇作品《尤利西斯》于1922年出版。晚年的乔伊斯几乎双目失明,于1939年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乔伊斯迁居苏黎世,1941年1月13日于苏黎世病逝。享年59岁。

詹姆斯·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较早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他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的真正崛起,他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他提出“作者引退论”和“顿悟说”两个重要观点,主张真正的审美情感应该呈静态,即作品中不掺杂自己的情感。他反对小说家迎合大众的口味,强调艺术的自主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詹姆斯·乔伊斯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小镇拉斯加的布莱顿广场西街41号,他的家族是诺曼爱尔兰裔的高尔威氏族的后裔。父亲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是都柏林税务总局的公务员,母亲玛丽·简·乔伊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性情和善,乔伊斯是家中十个孩子的老大。

1888年9月,乔伊斯入读天主教私立学校克伦果斯·伍德小学,他从小到大都很畏惧肢体暴力,还痴迷于背叛这观念。九岁时他写了一首名为《你也有份,希利》(Et Tu,Healy)的诗,他父亲为他而自豪,自行出资付印。不久,父亲在税务总局的职位被裁,改领退休俸,从此未再有过正职,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难。乔伊斯从克伦果斯辍学,还欠下部分学费,全家搬到黑石镇的卡瑞斯佛特大道23号,他在这里自修读书。一年后又搬到都柏林北区。

1893年,乔伊斯进入耶稣会所办学校贝尔维德中学就读。在校期间,他的各科成绩包都很好,但是家中经济状况日益恶化。1894年12岁生日后不久,他陪同父亲将家中的最后一处抵押的地产变卖,全家在帝国旅馆住了一星期,最后不得不搬到德兰康卓区的米尔本巷的一间更破小的房子。1894年年底,他们迁到社区环境较好的蒙乔伊广场一带,在此住了四年,所在的那条街上的邻居很多成为了他笔下的人物。乔伊斯积极争取奖学金以贴补家用,还获得了贝尔维德中学学生的最高荣誉“圣母慈善会”的会长。

求学经历

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就读,就学期间写成美学论文《戏剧与人生》,并向都柏林大学的文学及史学学会宣读这篇论文,在文中大力宣扬“舞台上的真实生活”,这一观点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00年乔伊斯在《双周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易卜生的文章,得到了易卜生本人的致谢函做为鼓励。同年还写了剧本《辉煌生涯》,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他“生涯第一部真正作品”。在这一时期,乔伊斯开始尝试写一些短篇散文杂记,如对话、内心独白、梦境描写、精神生活的意象等,这些作品被称为“灵启示现”(epiphanies),这些短篇散文杂记为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1902年他从都柏林大学毕业,获得学士,经诗人威廉·叶芝的推荐开始踏入文学界。

创作经历

1902年底乔伊斯赴巴黎学医,第二年因母亲病危再次返回都柏林,在母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乔伊斯都无所事事,他和一帮年轻人整日闲逛,这些年轻人后来都成了他作品中的原型。在都柏林期间,乔伊斯尝试过多种职业,包括歌手,并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乔伊斯与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相识并相爱。次年两人一同离开爱尔兰前往欧洲大陆,先后在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居住,以教授英语为生。同年自费印制了两册单面印刷诗集《宗教法庭》。

乔伊斯的第一本书是一组诗,共36首,以《室内乐》之名于1907年出版。1912年又自费印制了诗集《火炉冒出的煤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乔伊斯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因支持意大利及反对神职人员而被拘留,乔伊斯也因此被迫流亡瑞士苏黎世,他在这里开始写作《尤利西斯》的前几章,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他对都柏林城市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见解。1916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出版,乔伊斯一举成名,激起了人们对《尤利西斯》的兴趣和期待。

1922年,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在巴黎出版,引起了轰动。尽管该书在当时被禁止销售,但它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年,乔伊斯还发表了另一部重要作品《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复杂的结构而闻名于世。1927年,乔伊斯将他的12首诗外加一首《饶头》以《一分钱一枚的果子》的书名出版,还在1936年出版了《诗合集》。

晚年经历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乔伊斯于当年12月结束了十九年的巴黎生活,先到圣热朗勒皮,后经努力于1940年年底辗转到达苏黎世。1941年1月他因腹部剧烈疼痛被送到医院,医院怀疑是溃疡穿孔,实行了手术,最开始手术很成功,但第二天他体力开始衰退,失去意识,于1月13日去世,享年59岁,葬在苏黎世的弗伦特恩公墓。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一部包含15个简单故事的短篇小说集。完成于1905年,先后遭20多家出版商退稿,后在庞德的帮助和推荐下,于1914年正式出版发表。小说通过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的事物,揭示了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爱尔兰时尚的蔑视和反感。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说,这部小说集是为他的国家写的一部“道德史”。全书按“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活动”四个阶段来安排小说的顺序。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特点,同时又表现出象征主义的倾向。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发表于1916年,是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斯蒂芬·德迪勒斯的成长轨迹,描绘了现代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走向艺术就是走向流亡之路。作者运用内心独白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来措绘他的经历和客观世界,并且以不同风格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在幼年、童年、青少年等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和心路历程。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发表于1922年,历来被认为是“最少被人理解最多被人误解”的作品。它戏仿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奥德赛》的模式,讲述了一个叫做布卢姆的人及其妻子以及斯蒂芬·德迪勒斯在都柏林一天的生活经历,几乎触及了都柏林的每一个侧面。为了将角色的表面生活和内心活动完整地表现出来,乔伊斯大量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将现实主义的白描与人物内心最隐秘、最随意的思想活动记述下来。小说应用了历史、文学、宗教以及地理方面的各种典故。语言丰富多彩,夹杂着成语、双关语、文字游戏等。被誉为西方文学中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著名作家曼斯费尔德认为它“晦涩难懂到了可怕的程度”。一位英国战时邮电检查员曾误认为它是一种密码。

《为芬尼根守灵》

《为芬尼根守灵》的创作构思于二十世纪20年代,历时十余载而成书,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发表于1939年。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通过主要人物芬尼根和伊尔威格的梦,暗示人类历史的动力是自相残杀的战争和种族繁衍的情欲。他认为情欲创造人,战争消灭人,二者循环往复,就是人类历史。为了与小说的内容相适应,他将18种文字自由组合在一起,并且小说还采用循环式的结构,即开篇第一个字与终篇最后一个字恰好把首尾两段文字连成一句话,以此表现历史循环往复这一主题。这部作品晦涩而神秘,至今仍是研究家们众说纷纭的“天书”。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路径,但更多受现代主义潮流影响。

现代主义与意识流

乔伊斯的小说与传统遵循时间顺序叙述不同,采用突兀式的开头和开放式的结尾及大量象征手法。往往从故事的中间开始,没有任何提示,读者突然进入某个场景。如《阿拉比》的开篇:“她坐在窗边,痴望着夜幕降临,一点点侵染林荫道。她的头抵在窗帘布上,鼻腔里充斥着遍布尘土的窗帘布的腥味......”而小说的结尾,人物的生活在继续,并不描述他们的生活将怎样继续,表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尾。

他的小说注重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状态,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揭示人类意识中最微妙和隐秘的变化。如《依芙琳》中描述:“她猛地一下惊跳起来。逃!她必须逃!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新生,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想要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她要活得这么惨?......”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以时间和意识为中心,将飘忽不定、流动不已的意识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使用高度省略和语法、句法结构不完整的句子,表现意识的跳跃性和流动性。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颠倒、梦境与幻觉等,被综合运用于描摹人物意识的偶然性、突发性。还运用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同一时刻内的不同事件或不同空间内的相似场面加以剪辑、组合、并置、穿插或叠化交织在一起。其表现手法有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种。前者如在《内斯特》中描述斯蒂芬在校长办公室里的意识流动:“办公室里空气混浊、烟雾弥漫,旧椅子上淡褐色皮鞋的气味混杂在一起,正如第一天他在这里与我讨价还价时一样。”后者如在《流浪岩》中按照现代电影剪辑与组合镜头的方式来谋篇而已,其间不加说明,也不用过渡和转折手段,而用几何形状来表现空间形象。

精神顿悟

乔伊斯的“精神顿悟”(epiphany)技巧,被他称为“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是他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和独特理解。它通常发生在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同时代表了小说真正的高潮。几乎出现在每一篇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豁然开朗,顿时看清自己的窘境,并从中悟出人生的本质。它为乔伊斯后来的“意识流”创作奠定了基础。这种技巧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尤利西斯》中的布鲁姆、《都柏林人》中的斯蒂芬等人物,都在关键时刻经历了“精神顿悟”,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思想主张

乔伊斯最主要的理论集中在他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书(也包括这本书的初稿《斯蒂芬英雄》)中,借由斯蒂芬之口表达。包括两个重要观点,即“作者引退论”和“顿悟说”。关于“作者引退论”,他主张小说艺术最忌在情感上呈现动态,即小说家暴露自己的情感;真正的审美情感(esthetic emotion)应该呈静态,即作品中不掺杂自己的情感。他反对小说家迎合大众的口味,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乔伊斯首次将基督教的“顿悟”(epiphany)一词引入他的小说观点中,他所说的“顿悟”是突然的精神感悟,即某个稍纵即逝的时刻,经过小说家的艺术加工,使平时最不起眼的人、事或物突然在那个时刻迸发出灵光,将读者导入精神感悟的状态。他认为文学发展有三个阶段。其一是抒情阶段,作者只表达自己已经体验的感情;其二是叙事阶段,作者既表现自己也描写别人;其三是戏剧阶段,作者不再暴露自己的性格,即让作品中的人物在没有作者干预的场景中自由生活,直接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潜意识,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灵。

主要影响

詹姆斯·乔伊斯改变了以往固有的小说模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灵感来源。他的意识流小说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瞬息万变、流动跳跃的无意识活动,尤其是将人们面对现实的迷惘、彷徨、恍惚的心理挥洒自如地描绘出来。他的小说艺术不仅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拓宽了小说表现艺术的疆界。在英美现代主义作家中,他率先将小说从描绘外部世界转向内省,将反映意识作为现代小说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他对英国小说艺术最大的贡献是他的意识流创作手法,他的创作实践向同时代的作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观察现实和描述生活的方式。他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新潮艺术和实验手法,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集锦,对西方文学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芬尼根的守灵夜》成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文本之一。它也被命名为夸克,这是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提出的基本粒子之一。20世纪的荒诞文学大师塞缪尔·贝克特年轻时追随乔伊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墨菲》明显体现了乔伊斯对他的影响。1925年,多斯·帕索斯写出《曼哈顿中转站》,书中的某些内心独白受到乔伊斯的影响。康拉德·艾肯的《蓝色的航程》是明显模仿乔伊斯的风格而写就。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利山大广场》借鉴了乔伊斯的意识流表现技巧,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最著名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因为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同样晦涩难懂而被称为20世纪的两部奇书。

家族成员

人物纪念

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

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原称马泰洛塔,位于爱尔兰都柏林沙湾区的一处圆形石造堡内。原本是19世纪初爱尔兰人为抵御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而建造,因为乔伊斯1904年在此住过6个夜晚,更名为乔伊斯塔,并开辟为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它也是《尤利西斯》的开场场景。乔伊斯塔共有三层,展示有碉堡内部结构、乔伊斯所居住的房间内部陈设及遗物,及小说《尤利西斯》相关物品。该馆于每年6月16日(布鲁姆日)举办展览、阅读、讨论等活动。

詹姆斯·乔伊斯奖

詹姆斯·乔伊斯奖是由都柏林大学学院文学和历史学会颁发给在特定领域取得杰出成功的个人的奖项。是爱尔兰大学协会颁发的最高奖项。获奖者包括受人尊敬的学者、令人钦佩的政治家、卓有成就的演员等。它以该协会最著名的校友之一詹姆斯·乔伊斯的名字命名。

布鲁姆日

布鲁姆日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的日子,每年6月16日在都柏林等城市举行庆祝活动。 最早来自1904年与未来妻子第一次相遇的日期,也是他 1922 年小说《尤利西斯》的背景,以书中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的名字命名。

人物评价

“从但丁·阿利吉耶里布鲁诺·鲍威尔跨越了大约三个世纪,从布鲁诺到维科大约一个世纪,从维柯到乔伊斯大约两个世纪。”——塞缪尔·贝克特

“乔伊斯先生是精神主义者。他不惜任何代价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这种火焰在头脑中稍纵即逝。”——伍尔夫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乔伊斯迫使现代文学接受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和新的刻画人物的方式。后期的作品中又迫使现代文学接受一种新的艺术领域和新的语言。”——艾尔曼

“乔伊斯放弃了他所定居的地方那异己的大陆文化的一切企图,相反他只关心被他抛弃的都柏林的生活。正因为它已被他所抛弃,与他后期的生活思想不再发和联系,他就得以象观察外国的生活一样观察它。”——C. 考德威尔

“在四周大理石墓丛中,小小一方灰石衬着绿草,刻着“James Joycs,1882-1941。”这里躺着世界文学史上一大叛徒,他用自己的天才学识向艺术顶峰探险,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资赋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萧乾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百科全书、科学新闻和研究评论.Academic accelerator.2023-11-30

詹姆斯·乔伊斯.微信读书.2023-11-22

露西娅·乔伊斯 Lucia Joyce 百科全书、科学新闻和研究评论.Academic Accelerator.2023-11-30

斯蒂芬·詹姆斯·乔伊斯 Stephen James Joyce.Aademic Accelerator.2023-11-30

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30

詹姆斯·乔伊斯奖 James Joyce Award 百科全书、科学新闻和研究评论.Academic Accelerator.2023-11-30

芬尼根守灵夜 Finnegans Wake (1966).豆瓣电影.2023-12-11

尤利西斯 Ulysses (1967).豆瓣电影.2023-12-11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2-11

詹姆斯·乔伊斯全记录|JamesJoyce:HisLife&Workdocumentary(1986)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3-12-11

布卢姆 Bloom (2003).豆瓣电影.2023-12-11

詹姆斯·乔伊斯.爱奇艺.2023-12-11

詹姆斯·乔伊斯:街角的呐喊 James Joyce: A Shout in the Street.豆瓣电影.2023-12-11

百年尤利西斯 100 YEARS OF ULYSSES (2022).豆瓣电影.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