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基耶里(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形成的推动者,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以长诗《神曲》(原名《喜剧》)而闻名。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曾接受拉蒂尼等学者的教育。年轻时,但丁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影响,创作了多首十四行诗,用以表达对少女比雅翠丝的爱慕,并在之后集结成诗集《新生》。在政治方面,但丁参与佛罗伦萨公共事务,曾加入医生和药剂师行会,成为人民首领特别会议的一员。在贵尔夫党内战中支持白党,因其提议两党领袖流放以维护和平而著称。但丁反对教皇干预政治,致力于维护佛罗伦萨的独立和共和国利益,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迫流亡。

流亡期间,但丁经历了个人和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宴》和《论俗语》,后者为意大利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流亡生活使他深刻观察到了意大利社会的混乱和罗马教廷的腐败。他强烈批评佛罗伦萨及其他城邦的党派斗争,并反对罗马教廷的干预。1311年,他选择支持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七世,撰写了《帝制论》,提出政教分离、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但未能见证其实现。晚年定居拉文纳,专注于《神曲》的创作,于1321年逝世。

但丁的文学思想方面紧密结合了宗教与情感,聚焦于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在作品中但丁大量使用象征手法,提倡美源于雅威,强调艺术需要写实。在诗学方面,但丁强调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多重含义,风格上则受到“温柔的新诗”影响,展现真挚的情感,同时强调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方面,但丁提倡政教分离,反对教权过度干预世俗政务,同时提出并推崇“世界帝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全球统一的帝国达成世界的和平。在伦理思想方面,但丁同时受到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伦理观的影响,提出了“三超德”与“四枢德”的概念。但丁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展示了其时代的复杂性,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诗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神曲》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政治、历史和伦理的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但丁于1265年生于一个过去显赫却逐渐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参与过十字军东征,而父亲则是一名商人,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隶属于代表市民和小贵族利益的贵尔夫党。但丁自幼接受拉丁尼等名师的指导,深入学习神学和古典文学,成为一位博学的学者,这为他后来创作《神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丁在9岁时遇见了一位年仅8岁的少女比雅翠丝,对其一见倾心,将其视为自己爱情燃起的对象。比雅翠丝的形象对但丁之后的创作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促使但丁创作了《新生》这一诗集,还成为了但丁《神曲》之中的指引者。《新生》这一诗集由但丁一直以来写给比雅翠丝的诗歌与散文集结而成,深受当时盛行的“温柔的新体”诗派影响。这部作品的诞生也标志着其作为一名诗人的成熟。然而最后但丁与其并未成为眷属,比雅翠丝在24岁时死亡,但丁也与她人达成婚姻。

但丁早期的诗人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83年开始至13世纪90年代早期,这是他的学徒时期,受到卡瓦尔康提等温柔新体派诗人的影响,但丁创作了许多情感细腻的诗歌。第二阶段以对心上人贝雅特丽齐的赞美为主,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体现在了著名的《新生》中,记录了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深切爱恋及其去世后的哀伤。第三阶段是但丁开始转向哲理诗的创作,他的诗歌开始融入更多哲学思考。

政治斗争

十字军国家后,意大利逐渐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工商业迅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政治上的分裂与动荡。意大利城邦之间,以及教皇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斗争,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在这个背景下,佛罗伦萨出现了基白林党与贵尔夫党的对立。前者主要由封建贵族组成,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后者则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支持罗马教皇,两者内部斗争激烈。

但丁的政治生涯始于加入佛罗伦萨的医生和药剂师行会,这是当时从政的必要途径。1286年,但丁代表该行会参与市政事务,成为特别会议的成员,正式步入政坛。

1289年,他参与了康帕耳迪诺战役,助推贵尔夫党击败基白林党,从而奠定了佛罗伦萨的政治格局。战后,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行政官员,以共和国的利益为重,力图抵制罗马教廷对佛罗伦萨政治的干预。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挫败教皇佛罗伦萨内政的干涉企图。1299年,但丁就任公社委员会委员,其职责是规划城市的道路,1300年,但丁被任命为佛罗伦萨最高执政机关六大执行委员之一。

然而,贵尔夫党的内部分裂为白党和黑党,使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黑党想要借助教皇的势力,而白党主张城市独立与自由。但丁属于两党之中的白党。他曾建议流放两党的领导人,包括他的好友卡瓦尔坎蒂,以平息党派之争。

政治生涯后期,但丁反对教皇并批评盲目支持教皇的同僚。在黑党利用教皇势力夺权时,他作为特使前往罗马,企图与教皇谋求和解,但没有成功。1301年,黑党在教皇和法国军队的帮助下掌握了政权,并对反对派进行迫害。

在这次迫害活动中,但丁因被诬陷犯有贪污、反对教皇、危害共和国和平等罪名,最初被判罚款并流放两年。由于他拒不认罪,又拒绝缴纳罚款,判决最终改为终身流放。

漂泊生涯

1302年后,但丁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最初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回归故乡,甚至企图建立第三方力量以对抗掌权的黑党。然而,很快他意识到,当时意大利的政治斗争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底层民众的痛苦。这种认识使他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转而投身于诗歌创作。

流亡期间但丁游历了意大利多个城市,期间还曾远赴巴黎深造神学和哲学,为《神曲》的创作进行积累。在这段时间里,但丁的文学和思想活动并未中断,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304年,他开始撰写《论俗语》一书,至1305年完成。这部著作深刻地批评了当时贵族和教士推崇拉丁文而轻视民间语言的做法,强烈主张以意大利方言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语言。他认为,新时代的人民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新思想。《论俗语》不仅是语言学的重要作品,也体现了但丁对意大利民族统一的理想和追求。

在流亡期间,但丁还创作了《飨宴》这部未完成的作品,这是一系列用意大利语撰写的哲学抒情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他与普通民众的深厚情感,还试图教育人们正确理解人生意义,并通过传播普遍的哲学知识来减少社会纠纷。

1308年,亨利七世成为德国皇帝,但丁希望通过亨利七世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联络其他流亡者,希望亨利能实现公正,帮助他们返回家园。同时,他撰写了《告意大利各王公和人民书》以及著名的政治论文《帝制论》些作品中,但丁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认为王权高于一切,反对教会对政权的过多干预。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新兴市民阶级的愿望和需求。

但丁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后,最终集中在支持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构想上。他坚决反对教皇干预世俗政权,认为只有皇帝能统一分裂的意大利。然而,亨利七世在1313年逝世,使得但丁回国的梦想破灭。

但丁的长期流亡生活让他深刻接触并了解了意大利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各城邦之间的敌对和内乱,以及罗马教廷的腐败。他在诗作和政治论文中均表达了对现状的深刻批判和改变的强烈愿望。

晚年生活

在放逐期间,但丁的足迹遍及意大利北部,有观点认为他曾到访过法国巴黎。他晚年在拉文纳的生活主要是潜心于学习、阅读和创作诗歌。他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神曲》,《神曲》是一部集诗歌、哲学和神学于一体的伟大作品,其中的“天堂篇”是在1321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历时近二十年,被誉为中世纪的“伊利亚特”。

1321年,但丁完成“天堂篇”后,接受了拉文纳统治者的请求,前往威尼斯共和国进行外交谈判,但不幸在此过程中染上了疟疾。同年9月14日,但丁在拉文纳逝世,没能回到他的故乡,享年56岁。他的葬礼由拉文纳的统治者及市民举全城之力共同操办,以诗人的称号与规格被安葬在圣芳济教堂旁。拉文纳的领主曾计划在其墓碑上镌刻由拉文纳的诗人撰写的纪念诗,但不久后领主失去了拉文纳的土地,这一计划最终也没能实现。

但丁在生涯末期进行的《论俗语》的创作,最终也没能完成,这一部作品的创作目的在于为那些想要写诗 人提供一些指导。这部作品但丁原计划写成四个部分,但由于其死亡,这部作品最终仅仅留下了两个部分。另有说法是已经完成,但剩下的两个部分遗失了。

但丁逝世后不久,有人将烛灯从教堂祭坛上移至他的墓前,表示对但丁的尊敬。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作品一览

神曲

但丁的《神曲》主要讲述了但丁在向导普布留斯·马罗与情人比雅翠丝的带领下于梦中游历地狱、炼狱与天堂的故事。在《神曲》的“地狱篇”中,但丁在诗人维吉尔的引领下穿越了九重地狱,目睹了罪人们根据其生前罪行的严重程度,在各自的地狱层级中遭受相应的惩罚。而在“炼狱篇”,但丁继续跟随维吉尔,探访了九层炼狱,了解到炼狱中的罪人们正在经受惩戒,以期悔改并获得雅威的赦免。至于“天堂篇”,则展现了但丁在其挚爱贝雅特丽的引导下,对天堂的探索。在这里,他遇见了众多具有崇高精神品德的精灵与天使。

神曲》的诞生,源自于但丁在35岁开始,根据自己在流放期间所观察到的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意大利各地的风土人情,结合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他通过这部作品,“根据人们不同的功过,对他们进行责难或奖赏。”

神曲》作为但丁的杰作,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神曲》开创了意大利文学的新纪元,标志着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重要节点。它用意大利语写成,打破了拉丁语文学的传统,使得民族语言文学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影响了后来的意大利文学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神曲》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萌芽。虽然但丁本人并未明确提出“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但他通过对人的尊严、灵魂高贵性的强调,以及对个人道德责任的重视,表达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蕴含着对知识与理性的追求,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和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从政治角度来看,《神曲》中的政治批判和道德审判反映了但丁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诗中对贪婪、腐败、权力斗争的描写和批判,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政治改革的思考,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从宗教角度来看,《神曲》虽然深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但其对教会权威的批判和对个人信仰自由的强调,预示了后来宗教改革的一些思想。它表达了对宗教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信仰的重视,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神曲》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其对后世的文学、思想、政治和宗教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桥梁,是欧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

新生

《新生》是但丁的一部早期作品,它结合了过去但丁写给比雅翠丝的诸多散文与诗歌。在这部作品中,但丁以回忆录的形式,将自己为比雅翠丝所作的31首抒情诗编织进一个深情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在《新生》中,每一首诗都是故事的一个抒情点缀,它们不仅展现了但丁对比雅翠丝的爱慕之情,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爱情、生活及死亡的深刻感悟。这些诗歌与散文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细腻叙事。

《新生》是但丁对爱情的深刻反思之作,记录了他对爱情的发展及其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作品中的比雅翠丝不仅是但丁的爱慕对象,更是理想与美德的象征。她的逝世促使但丁深入探索生死、俗世与天堂间的爱情,这不仅是情感追求,也是灵魂的升华。《新生》将传统爱情诗提升为对爱人的理想化和神圣化赞颂,预示着但丁后续作品的风格,特别是《神曲》中对比雅翠丝和天堂的描绘。但丁在《新生》中采用诗歌与散文结合形式,并在每一篇诗歌前后进行解释,深入分析诗歌背后的情感,展现了其深的创作思路和对时代的深思熟虑。

帝制论

《帝制论》的诞生来源于1308年,亨利七世成为德国皇帝,但丁看到了一线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回归故乡的希望,在此时撰写了《告意大利各王公和人民书》以及著名的政治论文《帝制论》。

在些作品中,但丁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认为王权高于一切,反对教会对政权的过多干预的观点。《帝制论》是欧洲中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政治著作之一。《剑桥中世纪史》的作者将其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及让-雅克·卢梭的《契约论》并列。

在《帝制论》中,但丁提倡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以此维持世界和平并消弭纷争。他认为,正义和自由是政治理论的核心,且仅有全球统治的君主才能有效实现真正的正义。但丁主张,绝对权力的统治者,因无贪婪之心,能够公正地统治。同时,他强调政教分离,认为世俗政府的权力应独立于教会,直接源于雅威。他批驳了教皇及其支持者的观点,认为世俗权力并非源自教权,而是独立于教权之外的。但丁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他对政治与宗教权力界限的清晰划分,以及对世俗政府独立性的坚持。

人物思想

创作思想

创作美学思想

但丁的美学思想深植于中世纪的文化土壤之中,同时也预示了近代美学的曙光。在这一时期,宗教信仰对艺术和美学的影响至关重要,上帝和宗教教义是判断美与丑、善与恶的终极标准。但丁在其作品中,尤其是在《神曲》里,将这种宗教美学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示了个人情感与中世纪宗教教义相结合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美学观念,不仅反映了中世纪特有的文化背景,也为后来的美学发展铺平了道路,成为了近代美学转型的重要一环。

但丁在《神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这反映了中世纪美学的基本原则。象征性在内容上呈现为“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导致了其思想内容上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例如,三角形既可以象征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概念,也可以象征金字塔或山峰。这种象征物在内容上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形成了一种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中的“集体无意识”。《神曲》正是沿袭了这种中世纪的象征传统,以地狱、净界、天堂的三层结构象征人类灵魂的三个阶段,整部作品以100篇诗章象征“完满”的美学观念。

在探讨美的本源时,但丁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源于雅威。这一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取法于自然”,并在中世纪神学美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神曲》的《地狱篇》中,普布留斯·马罗告诉但丁:“艺术是上帝的孙儿。”意味着自然是上帝的造物,艺术摹仿自然,因此所有美的事物都起源于上帝。

但丁还提倡写实的艺术美学思想。他认为“艺术取法自然”不仅意味着艺术的象征性,也强调了艺术的写实性和逼真性。《神曲》虽然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但同时也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对当时佛罗伦萨以及教皇和教会的专制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诗学思想

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但丁讨论了文学作品中意义的多样性,特别是在诠释《神曲》时的重要性。他指出,作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字面上的理解(字面义),还包含更深层次的寓言义或神秘义。以《以色列出埃及》为例,从不同角度可以解读为历史事件(字面义)、基督的赎罪象征(寓言义)、灵魂从罪恶到救赎的转变(道德义)以及灵魂获得永恒自由的过程(奥秘义)。

字面义,即直接从文字表面理解的意义,是最直接的理解方式。其次是寓言义,它指的是超越字面的象征意义,例如但丁在《神曲》中,字面上描述的是“灵魂在死后的情况”,但从寓言义上理解,则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再来是道德义,这是一种更深层的解释,通常在教育或道德讲授中使用。例如,福音书中耶稣登山变形仅带了彼得、雅各、约翰的故事,道德义的境界难以意会,相对隐秘,强调在合适的人之间的感悟与传达。最后是奥秘义,但丁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解释,涉及精神层面的解释。如《旧约圣经》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犹大成为神圣之地的诗句,奥秘义上展现了更高层次中的永恒光辉之事。

而在诗歌的风格上面,但丁的诗歌深受“温柔的新诗”派影响。但丁所接受与表现的清新体诗学思想,即“温柔的新诗”派,代表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一种革新。这种诗风与之前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和西西里诗派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侧重于传统的形式和肉欲的官能描写,而不太需要诗人对爱情的深刻体验和思考。相反,但丁和他的同代诗人,如卡瓦尔坎蒂和奎尼切利,通过清新体诗风展现了一种新的诗歌理念。他们的诗作专注于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在这些诗作中,被歌颂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可供亵玩的对象,而是被视为超凡入圣的存在。例如,《新生》中的女主人公贝阿特丽彩,就是这种高尚爱情观的典型代表。

但丁的这种诗学思想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表达,更是对“自我”深度探索的开始。雅各布.布克哈特指出,但丁是中世纪第一个深入探索自己灵魂的诗人。他的诗歌不再是简单的享乐游戏,而是诗人内心真挚情感的流露,具有超越现实、提升和救赎人生的力量。

此外,但丁在其诗学思想中特别强调了使用意大利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文艺作品应当紧密贴合世俗生活,以反映新兴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这一观点在他的《论俗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论俗语》中,但丁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本质、题材和语言等多个美学理论问题。他特别研究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历史发展,以及以佛罗伦萨方言为基础的白话文的优越性。但丁强调,语言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工具,应当使用最光辉、最高贵的语言。他指出,诗歌应当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并应该反映安全、爱情、道德等最高贵的重大题材。

但丁所提倡的“俗语”,不仅是一种平民化的表述策略,更深植于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灵魂深处。俗语能够表达民间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时,官方用语普遍是拉丁文,对平民而言难以理解。但丁批判这种官方宫廷用语为“矫揉造作的”,而认为俗语简单易懂、符合自然,是“较高贵的语言”。通过提倡使用俗语,但丁将文学的表现权利交还给了普罗大众。

政治思想

政教分离

但丁在《神曲》中对教权过度介入世俗政务表达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教权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为了体现这一观点,他在作品中将那些滥用权力的宗教人员安置于地狱之中。在哲学上,但丁的这一立场植根于“双重真理”理论。他反对将教权置于皇权之上的观点,主张教权与皇权应各自负责其职能范围。

但丁认为,意大利统一的主要障碍在于罗马教皇同时拥有世俗权力。他坚定地支持政教分离的观念。在当时,教皇不仅是教会的领袖,还是控制着中部意大利大片土地的封建统治者。教皇在势力最盛的时期,如英诺森三世时期,宣称自己直接由雅威授予权力,认为皇帝和国王都应臣服于教皇。然而,到了1311年,教克门五世的《荣耀君主》通谕标志着教皇权力的衰退,承认世俗国家是直接由上帝设立的。

但丁所处的时代,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试图集宗教与政治权力于一身,以控制整个基督教世界。但丁认为,地上的秩序应当模仿天上的秩序。他认为皇帝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而非教皇或教会。在他看来,选举侯的角色仅是确认上帝所选之人,任何分歧都源于私欲。

但丁提出了“两个太阳”的理论,认为皇帝和教皇各有其职责,应当区分开来。皇帝负责引导人们走向现世的幸福,而教皇则引导人们走向天国的福祉。但丁在《权狱》中指出,当一个太阳掌握了两种权力,世俗与宗教权力的混合必然导致事情败坏。他批评教会集两种权力于一身,导致自身和所担负的职责受到玷污。通过这些观点,但丁不仅强调了政教分离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要求。

但丁倡导政教分离,是强调教会与世俗政府应是独立的两个体系,各自拥有不同的基础和使命。教会以基督为基础,致力于指引人类走向天国;而世俗政府则以人类权力为基础,旨在实现尘世的幸福。他主张,教皇和皇帝分别是这两个体系的最高首领,二者的权力都直接源自上帝。但丁认为,教会和世俗政府的分离有助于相互监督,避免权力集中导致的滥用。他以教皇卜尼法八世的行为为例,指出教会侵犯世俗权力会导致混乱。对于破坏这一平衡的行为,但丁认为应受到惩罚,例如他在《神曲中将背叛基督的犹大和暗杀盖乌斯·恺撒的布鲁图、卡西奥安排在地狱最深处,表明他对这种罪行的极度厌恶。

世界帝国

但丁在其著作《帝制论》中提出了世界帝国的理念,这被视为他的“理想国”。尽管学者对于该书的成书时间和写作目的存在争议,但从中仍可窥见但丁对理想帝国的构想。他的帝国理论不仅体现了理想性,也蕴含现实性,展示了近代国家的若干特征。在这一理论中,但丁提倡政教分离,强调世俗政权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他的帝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君主论和共和论的特点,表现了他对政权运作方式的深思熟虑。

但丁的社会主义深受古希腊哲学家的影响,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多葛学派。在《论世界帝国》中,但丁借鉴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哲学王”的描述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混合政体”理论,构建了他的“理性”政治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在单一权威的统治下,人类社会将达到理想状态,但这种统治形式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正如他所言:“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公民主义思想也对但丁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多葛学派认为个人可以通过与神性本然的理性一致来实现世界公民社会,即世界城邦。但丁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神性与理性,提出“尘世政体不过是那同上帝相结合的单一的世界政体的一个部分”,强调为了实现尘世的幸福,建立统一的世界政体是必要的。

但丁构想的世界帝国概念深受古罗马帝国的影响。他坚信,只有罗马人具备建立如此伟大帝国的能力。在但丁看来,古罗马不仅是雅威意志的体现,更是上帝直接建立的帝国。他通过引用古罗马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结合理性和信仰的论证,强调了罗马统一世界的合理性和神圣性。

然而,面对当时四分五裂、内斗不断的意大利现实,但丁意识到依赖现有的罗马人建立全球帝国已非可能。因此,他将希望寄托于外邦的异族皇帝亨利七世身上,认为神圣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延续,其皇帝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但丁视神圣罗马帝国为实现其世界帝国梦想的关键。但丁的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古罗马辉煌历史的怀旧,以及对当时意大利政治局势的失望。他试图通过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框架,重建一统的世界帝国,实现政治和社会的理想化统一。而最后,亨利七世的死亡彻底的打破了但丁的理想,使其通过亨利七世来达成自己理想世界的设想最终破灭。

伦理思想

但丁的伦理观,同时受到基督教伦理观的以及古希腊罗马伦理观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伦理观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理解下,但丁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理论。

基督教影响下的道德伦理观

在《神曲》中,但丁以基督教伦理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念。作为一部深受中世纪基督教影响的文学作品,但丁通过对地狱、炼狱、天堂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关于罪恶、救赎和神学的深刻理解。

但丁确实将雅威的意志视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但他在作品中对于现实世界的丑恶现象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他不仅仅关注基督教伦理的教义,还将其融入了个人的民族情感和世俗情怀中。他的作品虽然基于基督教的世界观,但也展现出超越纯粹宗教教义的深度。在《神曲》的“地狱篇”中,但丁安排了多种违背基督教教义的罪人,包括不信仰上帝的人、违背摩西十诫的人、以及违反基督教爱的原则的人。但同时,他也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的丑恶行为的宗教人士进行了批判,如被乌格利诺伯爵咬着的卢氏埃里大主教等。

但丁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的自由意志和对世俗生活追求的重视。他尊敬那些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贤,如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布留斯·马罗贺拉斯等,即使他们被安排在地狱中,但丁仍然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尊敬。同时,但丁的爱情观也是一种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挑战。他在《神曲》中对保罗何兰其斯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同情和理解,认为爱情虽然宝贵,但也需要适度。此外,但丁对于乌格利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这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认为这种残忍的惩罚是不合适的,表达了对于那个时代暴政和不公正行为的批判。

但丁的宗教哲学观在本体上与传统基督教神学持有一致的一元论雅威观。但在认识论层面,但丁的观点却与基督教神学有所区别。在基督教神学中,个体人格愿意放弃自我,完全臣服于上帝。然而,但丁强调的是,人的存在和活动必须基于人性的获取来赋予神圣意义。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丧失了主体性,个体的生命力和理性精神被剥夺。相比之下,但丁笔下的人是意志的体现,通过对上帝的信仰,获得了对各种行为的神圣认可。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是目的性存在,人要与上帝相合,必须否定自我,放弃个人的主动存在。而但丁所描述的雅威是为人类存在而存在,是造福于人的存在,成为但丁精神世界的核心。但丁虽然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但他并不仅仅是一位基督教诗人。《神曲》中的地狱、净界和天堂,既是他作为基督徒对人类境遇的设想与描绘,也是他作为一位深受基督教文化熏陶的诗人,通过宗教意象象征性地表达对人的本质、人与宇宙的关系及人类命运的思考。他的作品强调哲学和人生观念,而不是单纯的宗教教条。

对古希腊罗马伦理观的吸收

但丁的伦理思想中包含了新旧两个时代的印记,既保留了中世纪时代宗教对于其影响环境中的人所造成的观念,也有在社会与时代发展中人们的思考与迷茫。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涉及对于人类价值和行为的估量,他在坚信人类原罪的基础上,继承了托马斯·阿奎纳的“本性德行”与“超本性德行”,发展了“三超德”与“四枢德”的理论。同时坚持基督教在伦理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原罪是伦理的起点,而宗教是伦理的最终汇聚点,也对于天国教思想持更加苛刻的态度。

另一方面,但丁的伦理思想也受到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特别表现在对于理性和公正的追求,希望能通过理性来衡量事物的正误与公正与否。而在公正的基础上,但丁也提倡以恶报恶,并将其与基督教的内容融合起来,在《地狱篇》中,将撒旦这一恶的象征作为对于恶人的惩罚。这一点体现了但丁在伦理观上对于两者的融合。

但丁的伦理观继承了托马斯·阿奎纳的观点并对其发扬光大,同时融合了古希腊罗马的善恶与正义观以及基督教中的原罪与忏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超德”与“四枢德”

《神曲》中但丁道德观的表现

在《天国篇》中,但丁通过对古今名人的刻画,展示了他对中世纪欧洲美德伦理体系的理解。他将这些人物按照所体现的美德分布在不同的天界中:月轮天、水星天、金星天、日轮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这些天界分别象征着不同的美德,如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枢德("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以及爱、希望、信心等三超德("the three supernatural virtues")。通过这种设置,但丁不仅呈现了他对于美德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对欧洲中世纪伦理思想的深入思考。

“三超德”与“四枢德”的含义

但丁创造性地展现了“三超德”与“四枢德”的概念。“四枢德”的概念,可以追溯至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三超德”的概念则见于《新约哥林多前书》。他将“节、智、勇、义”作为“四枢德”的基础,分别对应于天国的不同层次:从月轮天的“节制”到木星天的“正义”。这些德行反映了人们在尘世中的道德追求,如智慧代表着对知识的追求,勇敢则是对恐惧的克服。而在土星天,出现了通往更高层次的天梯,象征着从尘世德行向更高神圣境界的转变。天梯上方,即恒星天,代表了“信、望、爱”这三种“超德”,它们超越了世俗的美德,反映了人类对神的深层信仰和灵魂的升华。在这里,但丁接受了圣彼得、圣雅各和圣约翰关于这三种美德的考验。

他突破了先前的“智、义、勇、节”排序,将四枢德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处理,认为每一种美德都是其后美德的前提。例如,没有“节制”的智慧可能会变成欺诈,没有智慧的勇敢则可能沦为鲁莽。而在所有美德之上,是“正义”的高尚光辉,它使得所有美德超越个人行为,成为真正的道德光芒。

主要影响

文学艺术方面

在欧洲文学方面,《神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是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铺平了道路。众多后世作家,如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都深受其影响。在中国,鲁迅等作家的作品也显示出《神曲》的影响痕迹,体现在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批判中。总的来说,但丁的《神曲》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财富。

但丁的《神曲》所创造的地狱、炼狱、天堂的形象也为后世的诸多相关艺术作品提供了参照,影响了包括绘画,雕刻,影视作品在内的诸多文艺形式。依照《神曲》中的形象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文艺作品,例如亨利·霍利兑的《但丁与贝阿特丽丝》、奥古斯特·罗丹的《地狱之门》等等。

政治社会

但丁的政治理论诞生于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既深受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初期的曙光。这些思想深刻地映射出西欧社会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多方面变迁。但丁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他的政治观点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等后来的思想家继承了但丁关于理性与信仰的思想精华,同时摒弃了其一些空想和非现实的成分。他们将基于法律的民族国家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但丁在理论上首次提出政治与宗教的平等地位,主张政教分离,并反对教会干预世俗政权,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但丁的政治观念诞生于一个时代的交汇点,既受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又预示了资本主义初期的迹象,深刻映射了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多维转型。

可以说,但丁对外来势力的抵抗和对政教分离的坚持,使他成为了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他所追求的,是意大利民族国家统一的愿景,这一愿景与意大利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朱塞佩·马志尼也因此将他视作意大利民族复兴的象征。在但丁的旗帜引领下,19世纪的意大利人强烈要求终结教皇的专权统治、外国势力的侵略以及封建割据的混乱状态,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语言规范

但丁在语言方面提倡意大利语言的 统一,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但丁充分肯定各个地区俗语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但丁认为为了意大利的民族统一,需要建立一种统一的语言,即意大利的标准语。而针对于这一语言,但丁也提出了这一语言应当是“光辉的”“中枢的”“宫廷的”“法庭的”,强调语言的优美性、希望这种语言能够成为各地方言的标杆,既能被全国上下的所有人共同使用,又能成为意大利人的规范。

但丁提倡使用意大利语而非当时常用的拉丁语,对意大利语言的统一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兴起。其次,其作品《神曲》在内容上涵盖了中世纪的广泛知识,包括政治、哲学、科学、神学等,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对这一时期的深入了解。作品中对托勒密地心说的采用,以及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展现了当时科学与文学技巧的结合。

但丁对于俗语的提倡也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白话文倡导运动就有受到到但丁《论俗语》与《宴飨》中所表达的理论的影响,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就表达过希望开创“但丁、马丁·路德之伟业”的想法。

宗教

但丁的《神曲》不仅以其艺术性、知识性和象征性深受人们喜爱,还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忽视道德与文化价值,陷入感官享乐的风尚之中。但丁的宗教观念,尽管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其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有直接影响,但在精神层面上与改革运动的主导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但丁在《神曲》中展现的个人得救模式,强调了个体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这种救赎方式与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对个人信仰自由的肯定。这种思想不仅为个人主义提供了宗教支持,也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竞争提供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但丁对爱欲的宗教化处理,将人的情感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赋予了世俗爱情以宗教意义。这一观点与宗教改革运动中对日常生活的宗教化不谋而合,都表明了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融合,并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撑。此外,但丁提倡的情欲适度原则与新教的合理禁欲主义思想相一致。这一原则认为,只要是有节制的欲望,即便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是合理且神圣的。这种观念既鼓励了个人的经济追求,又对过度的感官享乐提出了制约,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合适的道德环境。

但丁的宗教思想不仅在艺术上影响深远,其深层的文化与宗教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个人信仰自由、爱欲与宗教的关系以及适度原则方面,与宗教改革运动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为欧洲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人物评价

但丁对于我们来说,是活着还是死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也许并不是他那世世代代永不熄灭的光荣,因为像他那样的人真正的本质并不能用光荣来衡量,一光荣只是一种存在的反映,而且常常是不可靠的,一而应该用存在本身来衡量。为了了解但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否活着,我们评价他不应该根据我们的标准,而应该按照他本人的标准。对于他来说,生活的最高标准---不是静观,不是存在的反映,而是行动,是创造新的存在。他由于这一点而高出于荷马莎士比亚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之上,这三位语言艺术家按其静观的力量来说与他是并驾齐驱的。然而,但丁不仅跟他们一样反映了存在的,而且超越了他们,还创造不存在的;不仅静观,而且还行动。从这个意义来说,只有他一个人达到了诗的顶峰。——《但丁传梅列日科夫斯基

以功绩、伟大和美德衡量,但丁是这座城市中的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卑微的我,与伟大的但丁,竟然同是这座城市的市民。正因为此,我和其他这座城市的市民一样,有责任维护但丁的荣誉。我不是要竖立一座雕象来给他荣耀,也不是要给他一个辉煌豪华的葬礼,这些习俗现在已经不流行了,而我也没有能力为他做这些事情。因此我只好用文字来向他致敬。——薄伽丘《但丁传》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当时这座城市正孕育着一批天才巨匠破土而出的条件,它吧最伟大的使命赋予了自己的骄子——但丁·阿利吉耶里,让佛罗伦萨语永留人间,成为整个意大利通用语。——马里奥·托比诺

但丁开始用白话文写作的时候,他超前了他的时代一百五十年。——《但丁传》布鲁尼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物轶事

拒绝受辱,放弃重回佛罗伦萨

但丁在其晚年遭遇了关于回归故乡佛罗伦萨的抉择。作为被放逐的白党成员,他收到了来自佛罗伦萨的消息,其中提出了一项条件:只要他缴纳一定金额的“赎罪费”并接受侮辱性的处罚,便可返回故乡。然而,但丁对此提议表示了坚决拒绝。这种拒绝不仅源自于对个人尊严和名誉的维护,更反映了他对自身信仰和理想的坚守。

但丁的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他的道德勇气和坚定原则。在他看来,接受这种条件意味着对不公正和不义的妥协,不仅是对自己尊严的损害,更是对个人信念的背叛。但丁在回信中的坚持和拒绝,展现了他对于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于个人尊严和道德原则的高度重视。

初稿被发现,但丁继续创作《神曲》

《神曲》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但丁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创作,曾一度中止了《神曲》的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男士在搜寻文件时,在但丁的箱子里发现了这些未完成的稿件。这些稿件被小心地保护起来,并最终传到了佛罗伦萨的一位诗人兼智者迪诺·德·麦瑟·兰博图茨奥手中。迪诺对这些稿件的美丽风格和深刻内涵感到惊讶,确定它们是但丁的作品。后来,这些稿件被送到了但丁和莫埃罗侯爵所在的地方。侯爵阅读后高度赞扬,并向但丁确认这些作品的作者身份。但丁得知这些被认为已丢失的作品得以保存,便决定根据最初的写作意念和雅威的恩惠,完成这部作品。

但丁的儿子们搜集并整理《神曲》的最后章节

据传说,但丁逝世后,他的作品《神曲》最后的十三章一直下落不明,使得这部杰作未能完整呈现。但丁的两个儿子,雅各波和彼埃特罗,决心完成父亲的遗作。在这个过程中,雅各波梦见父亲但丁向他展示了这些遗失章节的位置。根据梦中的指引,雅各波和彼埃特罗·吉埃迪诺一同寻找,最终在但丁生前的卧室中的一个隐藏处发现了这些手稿。手稿因长期藏于湿润的墙壁内而发霉,两人小心翼翼地清理后,确认这些正是失落的章节。他们随后抄写了这些手稿,并按照但丁生前的传统,先寄给麦瑟·肯恩审阅,然后将它们附加在《神曲》的未完成部分之后,使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终于得以完整呈现。

相关作品

相关影视

但丁的《神曲》作为文学史上的杰作,其影视改编历史悠久且多样。自电影产业兴起以来,《神曲》便成为了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

早在1911年,吉奥赛普就执导了电影《地狱》,这是根据《神曲》改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这部电影采用了当时的尖端技术和特效,试图还原《神曲》中描述的地狱景象,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在1924年,由亨利·奥托执导的电影《但丁的地狱》问世。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原作的忠实还原而受到赞誉。1935年,哈里·拉契曼执导的同名电影《但丁的地狱》上映,进一步丰富了《神曲》在电影领域的影响力。

进入当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神曲》的影视改编更加多元和深入。例如,瑞典导演丹尼尔逊执导的电影《戒烟的人》,受《神曲》启发,讲述了主人公但丁前往天堂的奇幻旅程,展示了现代电影技术与古典文学的结合。

2010年,美国、日本韩国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但丁的地狱——动画史诗》,由维克多·库克等七位导演共同执导,这部动画电影把100分钟的剧情分为七部分,每部分代表原著中描述的不同阶段,展示了三界(地狱、炼狱、天堂)的奇幻景象,是对《神曲》的一次创新性解读。

文艺作品

但丁的思想与文学作品对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但丁死后的百年以来,对于但丁的纪念与致敬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着,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从手抄本时期起,众多艺术家便开始为《神曲》这部文学巨著绘制插图。如意大利画家博蒂切利、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法国画家多雷等,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神曲》的视觉表现,也加深了公众对这部经典的理解和喜爱。特别是多雷的插图作品,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文坛对但丁及其作品的兴趣,推动了《神曲》多种法文译本的出版。

在雕塑领域,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保罗与佛兰采斯加》等,都是受到《神曲》影响的代表作。这些雕塑不仅展现了罗丹对《神曲》深刻理解,也在雕塑艺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思考者

罗丹的许多作品都受到了但丁的作品的影响,其中《地狱之门》受到了来自于《神曲》中《地狱篇》的启发。这是罗丹构思的《地狱之门》群雕门饰的一部分,为《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一尊雕像的放大作品(比原作放大3倍,约2米高) 。创作于1880~1882年。这个“思想者”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表现出极度痛苦的心情。《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壮有力的男子。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冥想。这是诗人但丁悲剧形象的化身,也是艺术家个人思想的寄托。《思想者》已经成为人类创造力的一种象征,其形象广泛流传在现代传媒的各种形式之中。

名人像

该名人像由意大利艺术家卡斯塔尼奥绘制,他生于意大利卡斯塔尼奥附近,卒于佛罗伦萨。艺术上受多纳泰罗影响颇大,以粗犷雄强见称。《名人像》位于和佛罗伦萨郊外一别墅内有3组9幅,其中包括诗人但丁、F.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和G.薄伽丘。体形健壮、气魄雄伟著称。他的艺术代表了佛罗伦萨画派继马萨乔之后致力于人体表现和雄强风格的主要倾向。

后世纪念

1321年的9月14日,但丁在拉文纳离世,终年56岁,未曾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拉文纳的领导者和市民群策群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以一位伟大诗人的身份和尊荣被安葬于圣芳济教堂附近。本有意在其墓碑上刻上由拉文纳诗人创作的纪念诗,但随着领主不久后失去对拉文纳的领主权,这个计划未能成行。

但丁去世后不久,有人将教堂祭坛上的烛光移至他的墓地前,以示对这位杰出诗人的敬意。他生前曾有言:“人的尊贵胜过天使”,这种敬仪无疑彰显了对他智慧和成就的认可。他的遗骸安息于拉文纳圣芳济教堂旁,葬于帝皇和圣徒之间,这体现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但丁死后的多年后,他的作品《帝制论》因为反对教会统治的思想遭到了时任红衣主教的比尔特安多的封禁,他公开的谴责与烧毁这本书,指责其中含有异端邪教成分,甚至还想要烧毁但丁的尸骨。但这一举动被骑士彼诺·德拉·托萨与麦瑟·奥斯塔吉奥·德·波兰塔所阻止,最终但丁的尸骨免于被烧毁的命运。

参考资料

Dante.Britannica.2024-12-28

Italian school, 19th century.佳士得.2024-12-28

Portrait of Dante Alighieri.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2024-12-28

但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3

..2023-12-01

..2023-12-03

Epistulae.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Detto d'Amore.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Vita nuova.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De vulgari eloquentia.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Convivio.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divina commedia (La).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De monarchia.VICIFONS.2023-12-12

De monarchia.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Eclogae.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Quaestio de aqua et de terra.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Rime.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12

works.IntraText Digital Library.2023-12-01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但丁的地狱.豆瓣.2023-12-05

Dante's Inferno.豆瓣.2023-12-05

但丁的地狱 Dante's Inferno .豆瓣.2023-12-05

但丁的地狱 "Omnibus" Dante's Inferno.豆瓣.2023-12-05

Mannen som slutade röka.豆瓣.2023-12-05

但丁的地狱 Dante's Inferno.豆瓣.2023-12-05

但丁的地狱之旅 Dante's Inferno: An Animated Epic.豆瓣.2023-12-05

..2023-12-04

卡斯塔尼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3

但丁的地狱.豆瓣电影.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