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61年2月22日—1216年7月16日)罗马天主教教皇(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在位)。

在巴黎大学攻读神学,并曾闭门研修神学理论,1198年当选教皇。在位期间罗马教廷权势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曾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

曾发动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天主教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成立,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

生平介绍

当选教皇

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原名 吉奥瓦尼·罗塔里奥·德·康提。意大利阿纳尼城特拉西蒙伯爵之子。

曾先后在巴黎和波洛尼亚攻读神学教会法

1190年任枢机主教

1198年当选为教皇后,承袭格列高利七世的教权观点,认为教皇是雅威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他致力于建立欧洲基督教封建神权的大一统帝国。

扩张

1210年,他利用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争夺皇位之机,在德意志挑起内战,排斥了德意志在意大利的势力,收复了过去为德意志和意大利封建主所占的教皇辖地,巩固了教皇在辖地内的统治。

他利用西西里王国王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大帝年幼,以监护人身份统治西西里王国;他干预英法间的关系,乘英格兰共和国诸侯反对国王约翰之机,迫使约翰向教皇称臣,并缴纳年贡。

英诺森三世又是多次十字军的发起者。1207年他组织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开罗马教廷用武力镇压异端之先例。

教务

在教会事务方面,他制定了教皇大权独揽的神职人员任免制度。

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和一系列教会改革条规。

在英诺森的扶植下,天主教内出现标榜清贫的托钵僧团,主要派别有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他还加强宗教裁判所,并命多明我会士主持。

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世影响

背景

自从8世纪矮子丕平送给教皇一个国家之后,这个教皇国便成为欧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环。

到了耶稣诞生后第1000年之际,教皇国的权势和影响渐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并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国家,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核心。

但将这一切带入登峰造极的,则是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

人物介绍

英诺森三世原名赛尼·洛泰尔,出生于有德意志血统的罗马贵族世家。

曾学过神学教会法,写过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后来凭着他的叔叔——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的关系成为罗马教廷高级人员。38岁时终于当选为罗马精神世界的最高领袖。

他称自己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存在,位于神之下,人之上,扮演着神人之间沟通的角色。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这句话原话是格列高利七世说的,是中世纪有名的日月论)、“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这些言论是英诺森三世向世俗王者开战的檄文,但他并非因此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统治者,类似的言论实际上在他之前已存在过。他被列入《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之中主要是由于他因此付出的雷厉风行的行动。

改革

英诺森三世首先在教皇国之内推行中央集权,他利用罗马古城和教皇国内的贵族王公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来自德意志的威胁,使他们服从了自己的权威。他调整扩大了教皇的宫廷机构,向各地派遣枢机主教以监督各地教会(在此之前,一直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监督职能)。各地主教又必须监督其属下的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者,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教皇的掌控之下。

1199年,英诺森三世第一次向整个西欧的教会征税,这个制度后来固定了下来,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十一税”。教皇的腰包鼓了,说话行事也更有底气了。

贡献

英诺森三世对基督教最大的贡献在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

这是继君士坦丁时代尼西亚会议以来最重要的宗教会议之一,对 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应遵守的规范作了许多解释,其中 最重要的是规定了七项基督教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应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像他的前辈一样,英诺森三世也积极介入德意志事务,作为一个手中没有军队的政客,他的武器除了开除敌手的教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外交手腕,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英诺森三世初登大位之时,正赶上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位之际,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南意大利拥有领地,出于阻止南意大利同德意志统一在同一君主之下的目的,英诺森三世支持了韦尔夫家族。在这场长达12年的战争中,真正的大赢家是这位幕后的教皇,他利用双方的许诺,夺取了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可谓盛极一时。

但当英诺森支持的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后,新皇帝立即翻脸,不承认教皇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甚至准备兵戎相见。于是,英诺森抬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孤儿、已被他收为教子的腓特烈大帝(后称皇帝腓特烈二世),并让其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结盟,终于在布汶战役中歼灭了背信弃义的奥托四世。腓特烈二世在向教皇许诺放弃西西里王位和进行十字军东征之后,在英诺森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

与此同时,约翰·金雀花(即无地王)在多件事情上明目张胆地违抗教皇,特别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权上冲突激烈。于是,教皇在1207年将无地王开除了教籍,还将英格兰共和国排除出基督教区长达6年之久。英诺森还准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无地王终于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选,并向教皇称臣纳贡。

负面影响

英诺森三世奠定的西欧政治格局早已被历史的后浪所淹没了,但 他开创的对异教徒的迫害政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则长久地在历史上发挥影响。在仁慈的上帝的旗帜下,英诺森三世干尽了不仁慈的勾当。

最典型的是他对法国南部的“清洁派”(也称阿比尔派)的迫害。清洁派是信奉善恶二元论的基督教苦行派,当他们被定性为异端之后,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教皇组织的圣战军团攻克了清洁派的中心贝济耶城,随即展开了大屠杀,有两万多人遭到杀害。在米内尔瓦,100多位清洁派领袖被烧死在火刑台上。

在英诺森三世死后不久,他的侄子、继任教皇的格列高利九世就创办了 宗教裁判所,并宣称迫害异教徒是罗马教廷的职责之一。而 英诺森三世创立的用火刑烧死异教徒的做法也被沿袭了下来,火刑柱后来成为无数坚持真理不盲从教廷的志士的殉难标志。

1202年,英诺森三世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次,十字军没有到达圣地与异教徒作战,而是在君士坦丁堡战役奸淫掳掠了自己的基督教兄弟。致使拜占庭帝国中断了57年之久。他还组织了“儿童十字军东征”,结果使3万多个小孩成为北非奴隶市场上的新货。

评价

英诺森三世在政治上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离岸制衡的君主,而他的教皇身份使他对历史有着比世俗君主更深一层的影响。

英诺森三世能够在历史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除了通过教会改革加强教皇的权力外,他的主要武器是煽动宗教狂热、使用“开除教籍”之权,以及利用世俗君主间的矛盾,巧妙地发挥作用,坐收最大的渔利。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政治秩序纷繁错乱的情况下,一个有实力能发挥制衡作用的教皇的存在,还是很具有合理性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