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英文名:German unification),是指19世纪德意志地区各邦国在普鲁士王国主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事件。
德意志地区从有国家以来在政治上一直都处于松散和分裂状态,不存在统一的中央集权。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德意志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的发展,资产阶级寻求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此起彼伏。186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后,决心寻求军事改革以统一德国,并在1862年任用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决意通过武力和战争的“铁血”强硬手段,实现德意志的统一。1864年围绕石勒苏益格归属问题,普鲁士王国发动普丹战争,胜利后获得石勒苏益格。1866年围绕荷尔施泰因管理问题,普鲁士发动普奥战争,使得以奥地利为核心的德意志邦联解体,建立起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为了消除法国在南德的利益范围并最终实现统一,普鲁士发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并于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成立德意志帝国,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结束了德意志900多年的分裂状态,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而普鲁士王国发动的王朝统一战争,使其军事立国的政策传统得到延续和仿效。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军事扩张政策完全摆脱帝国国会制约,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背景
政治
德意志地区
911年,从法兰克王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王国选举新的国王,标志德意志地区国家历史的开始。962年德意志王国被冠以“神圣罗马”(史称德国第一帝国)达8个世纪之久。德意志国王由部落选举产生,皇权和国家极不稳定,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众多独立邦国的松散结合体。17世纪“三十年战争”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德国的长期分裂局面,德国处于无政府的封建混乱状态。
德国在反抗和摆脱拿破仑·波拿巴的占领中意识到,为抵御外来侵略必须建立强大而统一国家。但1814年维也纳会议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仍是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松散联合体,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1848 —1849年德意志地区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统一的革命相继失败后,各邦诸侯进一步强化了反动统治,试图建立一个更具实质的帝国。北方各邦提出“小德意志方案”,主张由领导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帝国;南方诸邦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主张由奥地利领导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君主国,因遭到对方抵制而最终均告失败,1850年重新恢复德意志邦联。两个方案分别成为奥地利和普鲁士君主国手中的工具,德意志地区政治上一盘散沙状况继续维持。
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不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带给德意志民族和人民无尽的灾难,争取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就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首要任务。
国际层面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奥普组成反法军事同盟对法国进行干涉战争。1792年第一次开始的反法同盟,在与法国交战中失败。拿破仑·波拿巴为了孤立奥地利、普鲁士王国,努力扶持德意志其他中小邦成立“第三德意志兰”。在法国的影响下,1803年德意志召开了全帝国代表团会议,会议决定取消帝国内部112个邦,45个帝国直辖市和1500个帝国骑士领地的帝国直辖市地位被取消,这些地区均被并入大邦,帝国境内的主权邦国数量减少到30个左右。减轻了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遭到失败,拿破仑迫使奥地利签署《普莱斯堡和约》,把奥地利势力完全排挤出德意志兰。1806年7月,西、南德16个邦成立脱离德意志帝国的“莱茵联邦”,承认拿破仑·波拿巴的护国主地位。1806年8月6日存在近850年的神圣罗马遭到解散。
1853 —1856年克里木战争惨败后,俄罗斯帝国在欧洲的霸权丧失,对德意志事务控制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国家运动。
经济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激发了19世纪德意志各邦的改革运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促使其向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社会转变。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同时30年代后半期“铁路热”蔓延到全国,莱比锡市德累斯顿铁路、巴伐利亚州路德维希铁路等铁路的竣工,有力地推动了全德的铁路建设。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的双胞胎,二者互动促进了德意志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19世纪中叶德意志的经济开始新的飞跃,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德意志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阶级力量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资产阶级和各邦贵族都强烈要求民族国家统一,建立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乃至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思想文化
18世纪德意志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西乌斯、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沃尔夫和诗人戈特舍德等,针对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状况寄于了不满和关注,启蒙运动成为德意志民族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18世纪末继启蒙运动后的“狂飙突进”运动,诗人和剧作家等热情主张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消除割据的邦国,是德意志市民 — 资产阶级内部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民族文学运动。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使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政治上积极起来,与德意志统一相关的文化也得到发展。如抒情诗人霍夫曼·冯·法勒斯列本(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841年创作的《德意志之歌》,号召德意志诸国君主承认德意志人民的一统特性,对抗封建复辟和国家分裂。
1858年以后,资产阶级在理论、政论文章中宣传民族统一,更是建立各种组织鼓吹德意志统一:1858年成立德意志经济学家协会,1861年成立全德性的商会“德意志商会”、德意志法学家成立全德协会,各小邦议会的自由派议员于1862年组成德意志议员大会,1859年法兰克福成立第一个跨邦的政治组织德意志民族协会。
普鲁士崛起
政治
中世纪“神圣罗马”四分五裂时,在东部地区以柏林为中心的普鲁士邦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半个世纪的经济和军事发展,普鲁士邦在欧洲暂露头角。1701年成立普鲁士王国,开始了其国家历史的新纪元。经过几代帝王对内对外采取一系列得力的政策和措施,普鲁士综合国力迅速由欧洲二等国家跃升为欧洲一流国家。
19世纪50、60年代,普鲁士的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鲁士的统治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分化了,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其经济生存的基础变为资本主义的性质了。政权同经济基础逐步调整适应,君主政体为了自保不得不对资产阶级作出让步,宪法让资产阶级掌控议会,监督国家财政,资产阶级也参与政权,并且在宫廷和大官僚中收买自己的代理人。60年代,普鲁士王国君主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国。德意志的统一对上层各方都变得至关紧要。
经济
普鲁士王国历代封建帝王实行开明政策发展农业、近代手工工场工商业封建经济、统一币制、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吸引外来移民和资金,增强王国的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
19世纪50、60年代,小德意志关税同盟使普鲁士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其重工业在50年代已占全德的一半以上,拥有巨大财富的资产阶级比容客阶级更为强大。为免于破产,普鲁士王国封建半封建庄园农业也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富裕起来的大地主也转向重工业,从而更加有力促进了普鲁士的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普鲁士政府的军事、教育等领域改革,使普鲁士社会发生巨变,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军事
从邦国时代开始,普鲁士帝王就仿照军事强国瑞典建立了全新的常备军,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普鲁士王国成立之后,大大强化普鲁士的军事国家色彩,用于军队建设开支达到国家收入的85%,远高于同期欧洲大陆霸主法国的60%。到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政府在军事领域进行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速成兵制度和实行军务改革。
外交
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王国充分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对外扩张,开始挑战领有皇帝头衔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威,揭开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邦国争霸德意志的序幕。
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的最大对手是奥地利,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顽固坚持复辟昔日的神圣罗马,持德意志各邦“均势政策”,而极力反对德意志统一。维也纳会议后建立的由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邦联,只能是松散的组织。而德意志关税同盟在普鲁士王国领导下,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自由贸易政策让普鲁士获得德意志绝大部分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欢迎,各邦资产阶级把普鲁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代表。
统一过程
在德意志的整个阶级力量上,资产阶级放弃通过革命获取政治上单独统治的要求,而是同贵族结成同盟,热烈支持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去统一德国,由此普鲁士采取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
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WilhelmI,1861—1888在位)1857年10月担任普鲁士摄政,1861年其兄威廉四世去世后即普王位。威廉一世头脑冷静,注重实际,善于用人且用人不疑。在民族问题上,威廉一世决心统一德国,并推行彻底的军事改革。1859年在担任摄政期间,威廉一世任命极端保守的容克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AlbrechtvonRoon,1803—1879)为陆军大臣,负责这项工作。罗恩的改革主张加强王权,扩大普鲁士王国兵力。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延长现役期,把后备军并入常备军,取消国民自卫队,增加平时兵力。但罗恩和国王在要求拨款时遭到议会反对,政府议会之间出现“宪法纠纷”。
在罗恩的力荐下,威廉一世于1862年9月24日任命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为内阁临时首相。俾斯麦决意实施武力和战争的“铁血”手段,解散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邦联,臣服各中小邦国,在普鲁士领导下使德意志获得民族统一。
为赢取王朝战争的胜利,威廉政府大力扩充普鲁士军队的人数,步兵由45个团增至81个团,骑兵由39个团增至48个团,炮兵由9个团增至18个团,兵役期三年。军队配有新式武器。并且任命善于新战略战术策略的军事天才老毛奇(Helmuthvon Moltke,1800—1891)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直接指挥战斗。
普丹战争
根据1852年《伦敦议定书》约定,石勒苏益格和两个公国与丹麦国王结为同盟,即所谓共合一君制,同时是德意志邦联不可分离的成员。但是,丹麦的民族运动一直力图把两个公国纳入其版图。1863年兼任石勒苏益格和两公国的公爵后,丹麦议会随即通过新宪法,企图先行吞并石勒苏益格。由此引发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反对。普鲁士王国抓住此良机,利用保卫《伦敦议定书》和维护德意志民族利益的神圣借口,联合奥地利对采取行动。
1863年普鲁士支持俄罗斯镇压波兰民族起义,换取来俄国对普鲁士占领易北河诸公国的默认。1864年2月1日,普奥联军越境进入石勒苏益格,迅速击败丹麦军队。10月双方签署维也纳和约,迫使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分别割让给普鲁士和奥地利。同时,战争的胜利让德意志地区一批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反对派转向了普鲁士政府。
普奥战争
1865年8月,普、奥签订了分享战利品的《加斯坦因专约》,规定石、荷两公国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地利管理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普鲁士王国管理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首府基尔的防务委托普军管理,鄂尔登堡则由普奥两国军队联防。为排除奥地利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阻挠,普鲁士对丹麦的战争一结束,便在上述普奥共管两公国的规定上做文章,寻找对奥作战的机会。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外交谋划,普鲁士与意大利秘密结盟得到其支持后,随后普鲁士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却难以被对方接受的条件:两公国由普鲁士亲王管理,但是不并入普鲁士。
奥地利于1866年6月1日提出将两公国的前途交由德意志邦联议会议决,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抓住机会立即宣称奥地利此举破坏了《加斯坦因专约》,于是命令普军于6月7日开进荷尔斯泰因,激怒奥地利和一些邦国于1866年6月14日对普鲁士开战。在意大利支持下,普鲁士军队开进相邻的萨克森公国、汉诺威和库尔黑森诸邦,很快控制了整个北德。1866年7月3日普奥双方进行萨多瓦决战,普军三大军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老毛奇统一指挥下,分兵合击,到第三天扭转战局,最终打垮了奥军主力。法国应奥地利请求出面调解,7月20日,普奥缔结停战协定。
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停战后,双方签订和约: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邦联解散,获得建立一个美因河线以北的北德意志联邦的权力。奥地利承认南德各邦保持独立和自由(不久普鲁士同南德各邦秘密缔结军事同盟,并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兼并石勒苏益格、、、、黑森、。
普奥战争直接结果是1867年组建了以普鲁士王国为盟主的北德意志联邦,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之外。但是巴伐利亚州、巴登、符滕堡等南部邦国因法国阻碍被排除在北德意志联邦之外,直到普法战争期间才签订条约加入进来。1866年8月,美茵河线以北的21个邦和3个自由市共同缔结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866年12月经各邦代表同意,于1867年4月由普选产生的制宪议会通过,从7月1日起生效。联邦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同时是北德意志联邦的主席,奥托·冯·俾斯麦兼任北德意志联邦总理大臣。1867年北德联邦柏林关税议会成立,促进了北德意志联邦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普法战争
法国拿破仑三世认为南德意志诸邦为其利益范围,阻止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王国势必同法国进行一场战争。为取得胜利,普鲁士做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工作。首先在1868年同俄罗斯缔结互助条约;其次继1867年柏林关税议会后,推动北德意志邦联与南德各邦国组成邦联关税参议院和关税议会,规定共同的关税措施和贸易措施,紧密经济联系,同时与南德邦国缔结了攻守同盟,南德各邦国同意在普鲁士受到攻击时提供支持,并把它们的军队置于普鲁士国王指挥之下。
普鲁士终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找到了同法国决裂的借口。1868年9月,西班牙女王被废黜后逃往法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密谋后促成西班牙政府同意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并使用外交挑衅诱使法国向普鲁士宣战。1870年7月19日,法国战书送达柏林,普法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爆发次日,巴伐利亚州加入普鲁士,15万兵力也加入老毛奇将军麾下。同时,俄罗斯也加入普鲁士,宣布将在奥地利旁边保护普军侧翼。8月2日战斗打响后,罗恩将军派遣50万兵力兵分三路出战,先是在魏森堡给法军以毁灭性打击;之后于8月14日、16日、18日双方进行了三场战役,18万精锐法军在梅斯被普军重重包围;法皇拿破仑三世亲率法军前往营救时,被德意志第三路军堵截在色当。经过激烈战斗,9月2日拿破仑三世向普军投降,法皇连同8万法军沦为战俘。法国不同意交出阿尔萨斯和部分洛林公国的领土,普军继续向法国境内推进,相继在奥尔良、斯特拉斯堡、梅斯打败法军,逐渐逼近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投降。
德意志帝国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大业最终完成,由于出现在神圣罗马之后,史称第二帝国 ,包括4个王国、6个大公国、5个公爵领地、7个侯爵领地、3个自由市和直辖地阿尔萨斯-洛林。
1871年4月16日,新国会通过《德意志宪法》,确定德意志“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军事、外交、海关、银行等权限收归帝国政府。根据宪法规定,德意志的“主权”由联邦参议院代表的各国政府共同拥有。皇帝不仅是北德意志邦联的主席,还兼有三重身份:德意志联邦主席、德意志联邦总司令和普鲁士国王,代表德意志帝国对内统领各成员国,对外与各国列强维护关系。在联邦参议院下属委员会的帮助下,皇帝掌控外交事务、缔结联盟、接待外国使节、宣布和战。德意志皇帝有权召集立法机关开会和休会,还可以在联邦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议会。皇帝可以对任何不服从联邦的国家进行制裁,还可以颁布和执行帝国的法律。
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德意志900多年的分裂状态,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德意志统一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使德国人对于军事力量的崇拜和迷信达到空前程度,普鲁士王国军事立国的政策传统得到延续和仿效。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帝国政府的军事扩张政策不再受制于帝国国会,德国军国主义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评价
英国经济学家J.M.约翰·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与其说是靠铁和血的战争,不如说是依靠其建立在煤铁资源上的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结果。
参考资料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多层次治理.今日头条.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