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是法兰西第二帝国与普鲁士王国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而引发的战争,时间从1870年7月19日开始持续到1871年5月10日结束。
19世纪60年代,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德国的统一运动展现了强大的势头。但法国巴伐利亚州、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斯塔特的统一,法国对这四个地区的觊觎成为普鲁士统一的阻碍。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双方都需要一场战争来改变局势。1870年7月,时任普鲁士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策动制造了法国阻挠德意志利奥波德亲王入继西班牙王位的纷争。1870年7月13日,法国至普鲁士国王的侮辱性电报,这份电报通过“埃姆斯密电”送到了俾斯麦手上。7月19日,法国的战书送达柏林,普法战争正式开始。普鲁士王国一路行军直逼巴黎,8月4日夺取维桑堡,8月6日占领弗罗埃斯克维莱和斯皮克伦。1870年8月16日,两军在马斯拉图尔激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1870年8月20日格拉沃洛特战役失利后,法军一路溃退,8月30日,博蒙失守。1870年9月2日,法军在色当大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被俘,前往栋什里与威廉一世(Wilhelm I)和谈,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1870年9月下旬开始,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直到巴黎1871年1月28日投降。1872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理路易-阿道夫·梯也尔与普鲁士王国和谈,5月10日,普法双方在法兰克福签署《法兰克福条约》。
普法战争对当时的欧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乔丽萍认为普法战争导致了法国的社会动荡和内战,加剧了社会矛盾,卡尔·马克思则认为普法战争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运动的爆发,与此同时德国则凭借丰厚的战争赔款快速推进本国工业化。
战争背景
普鲁士方面
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在经济、人口和城市化等方面发展迅速。普鲁士成为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领头羊。经济方面,通过削减关税壁垒来促进贸易和消费,普鲁士王国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工业方面,普鲁士的工业生产增长迅速,铁路里程达到了5000英里,超过了周边其他国家。人口方面,普鲁士的人口不断增加,其中以富有生产力的年轻人口为主体,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德国的统一运动展现出强大的势头。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王朝战争,普鲁士击败了丹麦和奥地利,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初步实现了统一的目标。然而,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斯塔特四地由于法国的阻挠而未能加入联邦。
法国方面
1848年的法国革命是以失败告终。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受益于1848年的第一轮改革,成功地回到了法国。回国后,路易-拿破仑成为候选人,受到法国农民的支持。1848年12月,路易-拿破仑赢得了74%的选票,登上了法国总统的宝座。破仑三世试图进行行政改革,但改革并没有获得有效的成果。拿破仑三世的国内政策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同时法国在外交上也并不顺利。因此,拿破仑三世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皇位。1859年法奥战争后,法国取得了欧洲大陆主宰地位。而在德国统一运动中,普鲁士王国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上都逐渐崛起,对法国构成了威胁。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欧仁妮皇后、外交部长德鲁因·德吕斯和陆军部长雅克·路易·兰东担心普鲁士的实力可能会超过法国。法国试图阻止南部四个邦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并意图将其纳入法国版图。
欧洲大陆形势
1868年西班牙废黜女王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普鲁士推荐利奥波德亲王(Leopold George Duncan Albert)接受王位。起初利奥波德犹表踌躇,1870 年3月15日,在柏林王室会议结束后,他拒绝受西班牙王位。于是西班牙政府次向利奥波德的弟弟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提出请求,亦被拒绝。但奥托·冯·俾斯麦请求奥波德亲王接受王位,1870年6月,奥波德亲王同意了俾斯麦的请求。法国方面担心普鲁士王国的目的不纯,主战的欧珍妮·德·蒙提荷和格拉蒙公爵趁此机会于同月向普鲁士送去了照会,声称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将被视为对法宣战。同时拿破仑三世开始为战争寻找盟友,俄罗斯已经和普鲁士建立同盟关系,罗马又在阻拦奥地利和意大利与法国结盟,法国只能向维也纳发送密信请求结盟。同年7月12日,利奥波德王子退位。
双方实力
1870年法国宣战后,老毛奇将军带领了15万兵力准备战争。奥托·冯·俾斯麦向俄罗斯传达了废除《巴黎和约》黑海中立化条款的意图,亚历山大二世决定支持普鲁士王国,并宣布俄罗斯将在奥地利旁边保护普鲁士军队的侧翼,法国失去了盟友的支持。在法国宣战后的三周内,普鲁士完成了所有备战工作,莱茵河已集中50万人兵力,并配有炮兵部队。法国政府立即进行了部署,陆军部长勒伯夫将军试图招募30万人,但战争实际开始时他只招募到了26.5万人。
战争经过
埃姆斯密电
利奥波德亲王的退位导致俾斯麦的外交计划崩溃,他愤然决定辞职。然而7月13日,格拉蒙公爵向普鲁士国王发送了侮辱性的电报,激怒了国王,当时在场的军官阿贝肯向奥托·冯·俾斯麦发出了那份历史性的“埃姆斯密电”。俾斯麦利用这个机会,将国王的愤怒态度改写成一种勇敢还击法国的姿态,对于普鲁士王国来说,开战已成定局。1870年7月19日,法国的战书送达柏林。7月20日,巴伐利亚州决定加入普鲁士,寻求各国联合起来对抗法国。普法战争于8月2日正式爆发。
维桑堡战役
1870年8月2日,法国元帅巴赞(François Achille Bazaine)指挥的第三军和弗罗萨尔指挥的第二军的6个师突入了萨尔布吕肯。由于普鲁士王国第四十团的3个连队选择撤退,法军基本上没有遭遇到抵抗。普军第三军团分别在8月4日的维桑堡和8月6日弗罗埃斯克维菜对法国元帅麦克马洪(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的第一军实施攻击。法方麦克马洪指挥的第一军是一支4.5万人的“加强军”,负责防守孚日山一线,并且保持与北面莱茵军团的联系。为了覆盖防线的大部分地区,麦克马洪将4个师部署成了一个巨大的四方形,分别驻扎在哈格诺、弗罗埃斯克维莱、朗巴克和维桑堡。维桑堡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是老毛奇选择进攻法国的起点。普鲁士王太子在8月4日下令第三军团攻击驻守在维桑堡的法国第二师,导致8600人的师遭受重大损失,维桑堡就此陷落。
弗罗埃斯克维莱战役
1870年8月4日,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国军队在撤离维桑堡之后决定据守弗罗埃斯克维莱。麦克马洪认为这个位置相当顽固,是法军东面交通线的枢纽。麦克马洪指挥着一支五万人的军队,而王太子则率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分为三个纵队逼近弗罗埃斯克维莱。普鲁士军队利用炮火打击,对法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法军的第1师在普鲁士炮火下败退,一部分部队退到了弗罗埃斯克维莱,将左翼暴露在普鲁士人面前。普军指挥官朱利叶斯·冯·博世将军带领第十一军包抄了法国薄弱的右翼,使得法军右翼面临被断后的危险。普军持续的炮火打击让法军难以坚持,部分部队不得不放弃阵地向西逃窜。8月6日,弗罗埃斯克维莱被普军占领。这一仗德军伤亡一万人出头,法军的伤亡数字达到一万一千人。
斯皮克伦战役
1870年8月6日,格·冯·卡梅克(Georgvon Kameke)越过萨尔河之后,因判断失误将自己的两个旅带入法军的包围圈。在这种错误的判断下,卡梅克派遣了弗朗索瓦将军第二十七旅的6个营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这个决策实际上是将士兵们送入了虎口。与此同时,沿着福尔巴克铁路线推进的汉诺威部队也受到了法军的猛烈炮火打击。弗罗萨尔的第十轻骑兵团也在密林中对普军纵队进行了猛烈火力压制。到了当日下午一点钟,卡梅克的攻击行动突然停止。援军正在赶来,为卡梅克的第二十八旅带来了希望。在傍晚时分,由威廉·冯·沃伊纳将军统领的援军解救了弗朗索瓦麾下第七十四步兵团的剩余部队,并展开了攻势。在斯皮克伦高地上,弗朗索瓦率领士兵前往战场,但他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拉沃库尔佩和弗罗萨尔坚持不脱离吉福特丛林和斯皮克伦高地,继续防守。与此同时,普鲁士王国的援军也紧急调动兵力,以灵活的战术,集结兵力并加强预备队,对法军发动强力攻势。法军在普军的合围攻势下撤退,最终只能全军撤到摩泽尔河一线。
马斯拉图尔战役
1870年8月16日,阿尔文斯莱本在没得到老毛奇的指令的情况下便发动了这场战役。巴赞的法军具备完美的作战位置,可以彻底歼灭阿尔文斯莱本的部队。没有火炮的支援,阿尔文斯莱本的部队可能会全军覆灭。法军利用炮火的威力,对普军造成了惨重伤亡。但法军未能利用优势将普军歼灭,巴赞担心这是一场佯攻,不敢轻易离开梅斯要塞。为了突破围攻,普军展开了“冯布雷多的死亡冲锋”,在这次冲锋中布雷多的800多士兵折损420人,其中包括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Herbert)。危急关头,布雷多的骑兵部队突现战场,挽救了普军的颓势。8月17日,巴赞放弃了对凡尔登大道的争夺,退守格拉沃洛特,将战场留给普鲁士人。马斯拉图尔战役中普法双方都伤亡惨重,普军伤亡16500人,法军伤亡16600人,但双方都宣称自己是战争的胜利者。
格拉沃洛特战役
1870年8月18日,巴赞退往普拉珀维尔,毛奇则驱动大军实施转进。毛奇和安德烈·巴赞分别率领大军在普拉珀维尔一带进行阵地战争。法军以十六万大军和520门火炮部署在格拉沃洛特和圣普里瓦之间隆起的山坡沿线阵地上,而普军则将二十万大军和730门火炮从马斯拉图尔开始向北呈扇形排开。战争在弗罗萨尔的第二军和勒伯夫元帅的第三军据守的“莫斯科”和“莱比锡”开始,普军的攻势逐渐向南推进,法军在阵地上实施抵抗。普军两度对法军进行炮击,造成了大量的伤亡。由于巴赞忽略了康罗贝尔的增援请求,并拒绝给前线部队补充弹药,法军的右翼面对敌军的合围攻势,已经没有抵抗能力。巴赞在格拉沃洛特战役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指令,只是让手下“适机行动”。最终,普军通过密集轰击和侧翼攻击,打垮了法军的阵地,法军在逃跑的过程中溃不成军,普鲁士王国取得胜利。1870年8月19—20日,莱茵军团的十四万大军退往梅斯。
普法海战
1870年,法国的海军是一支强大的舰队,规模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它拥有各型战舰共计470艘,规模几乎是普鲁士王国海军的十倍。1870年8月,拿破仑三世计划将他的舰队运往普鲁士海岸,以进行登陆作战。因为当时尚没有无线电通讯,只能通过有线电传递信息,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要将舰队集中到布雷斯特足球俱乐部的英吉利海峡,需要三周的时间。由于时间紧迫,地中海舰队到达北海的时间已经晚了,这对于牵制普鲁士进攻法国或在北海展开海上行动来说都不利。舰队司令夏尔·里戈·德·热诺伊利不希望将这支精锐的舰队交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堂弟。此外,受到各方压力,丹麦宣布保持中立,取消了原本设想中的战场。这意味着法国海军失去了丹麦的海军基地和支援。因此,法国的海上登陆计划被取消,代之以佯攻。
法国海军还有另一项策略,那就是封锁德意志海岸。1970年7月24日,法国的海峡舰队率先从瑟堡出发,前往波罗的海,由布埃特-维劳梅兹率领。随后,地中海舰队也加入其中,在德意志海岸展开海上封锁行动。然而,他们面临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海峡舰队每天需要烧掉350吨煤,地中海舰队每天需要200吨煤。周边国家不愿涉足这场战争,法国舰队的补给只能依赖几百公里之外的敦刻尔克港口。由于缺乏稳定的煤炭供应,法国舰队不得不降低航速甚至停下来。因此,海上登陆计划转变为海上封锁,但实际上只是恐吓行动。海上封锁的任务持续到九月,随后因为天气原因还有巴黎的责难,舰队撤了回去,普法战争的海上战役就此结束。
博蒙战役
1870年8月29—30日,法伊将军在经历弗罗埃斯克维莱战役中的挫败后,博蒙的战事更让他颜面扫地。法伊将军被迫交出了维塞普(Wiseppe)的阵地,法军第五军遭受普军左派和右派压迫,士兵开始奔逃。逃跑过程中,法军损失惨重,第八十六布列塔尼团损失了600人。法军在此战中伤亡和失踪人数达到7500人。麦克马洪元帅下令法伊军和其他军向北撤退,而德军则追击法军至博蒙。博蒙战役普鲁士王国方共俘获28门火炮、8挺蒙蒂尼机枪和1800名法军士兵。此外,法军还丢弃了一个由六十辆车组成的弹药补给队。
色当战役
博蒙战役失败后,法军从博蒙向色当撤退,而麦克马洪元帅选择将色当作为避难所。老毛奇在1870年8月31日起草了指令,要求默兹军团沿着默兹河右岸向前推进,展开右翼,直抵比利时边界;第三军团沿着默兹河左岸推进,占领沿途的桥梁,渡过默兹河后继续推进到色当和巴黎之间的区域。截至8月31日晚,法军已失去向比利时撤退的可能性。萨克森军、普鲁士近卫军、普军第六骑兵师等已经进入色当及其周边地区。巴伐利亚州军也已经到达巴泽耶、瓦德林库尔和托尔西,普军第五军已进抵弗雷努瓦,第十一和第五军则已进抵栋什里。在这种局势下,老毛奇准备催动先头部队,阻止麦克马洪的逃路,展开“合围攻势”。普鲁士国王、奥托·冯·俾斯麦以及毛奇将于9月1日会见各国王公、外交使节和新闻媒体,观摩这场合围战。
1870年9月1日凌晨四点,巴伐利亚第一军指挥官路德维希·冯·德·坦恩将军发动了色当战役。拿破仑三世下令麦克马洪元帅打破普军的包围。唯一的突破口只有控制拿·蒙萨勒镇,但普军也选择了拿·蒙萨勒镇作为突破法军防守的关键点,指派了萨克森的佐治亲王和普军第六军团执行此行动。与此同时,冯·德·坦恩将军被下令进攻位于右翼的巴萨利斯镇。坦恩将军的进攻是双方第一次交战,法军第一军团已在巴萨利斯镇的街道上建立了防御工事。坦恩将军派遣一旅士兵横渡浮桥,横渡遭遇到法军激烈的抵抗,这支旅只能占领巴萨利斯镇的南端。法军第一军团、第五军团和第十二军团等数个旅也加入了战斗。
9月1日8时,普军第八师到达,坦恩将军决定发动决定性攻势。战斗扩展到巴萨利斯镇的南部,普军第八师被指派支援巴伐利亚军在拿·蒙萨勒镇上突破法军的防守。麦克马洪在这场战争中摔下战马。杜确特将军原本根据老毛奇的计划指示撤退,但却立即被德·威佩芬将军驳回,德·威佩芬让杜确特的部队投入到拿·蒙萨勒镇上与萨克森军队作战。在普军强烈的炮火轰击、西北和东面普军的进攻以及西南面巴伐利亚军的进攻下,法军被迫退至波尔斯·德·勒·加里宁,并被包围。法军骑兵由马格列堤将军率领,向邻近的普军第六军团所在地科林村发起了三次拼死进攻。马格列堤将军在第一波进攻中阵亡,剩下的两次骑兵进攻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未改变战局。在伤亡方面,法军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德军,法军阵亡3000人,受伤14000人,有21000人成为战俘;而德军的伤亡和失踪士兵数量仅为9000人。在色当战役中,两军的伤亡比例达到4:1。
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1780年9月1日,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王国投降。9月2日,拿破仑六世骑马前往栋什里与威廉一世见面,希望普鲁士人能宽宏大量。途中,奥托·冯·俾斯麦截住了这位法兰西王国皇帝,并将他带到一个家庭旅馆的院子里进行谈话。最终,法兰西皇帝被允许见到普鲁士国王,两个小时后,温普芬将军在贝尔维城堡签署了普鲁士起草的停战协定。在法军中,只有军官获得释放,2万名战俘和在色当附近抓获的8万名逃兵被送往战俘营。9月4日下午,共和派在巴黎市政厅成立临时国防政府。共和派代表莱昂·甘必大在巴黎大会堂宣布帝国灭亡,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欧珍妮·德·蒙提荷逃离杜伊勒里宫,到达英国,拿破仑三世则被软禁在卡塞尔,法兰西第二帝国彻底灭亡。
巴黎之围
1870年9月,在色当战役后不到三周,德军将目光转向巴黎。尽管包围巴黎的过程进展缓慢,但德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9月19日,普鲁士军队将巴黎团团围困。在东部战线,法军同样节节败退,9月23日,普军占领图勒,尽管士兵们勇敢抵抗,但斯特拉斯堡也在9月28日被迫投降。仅一个月后,拥有15万兵力和大量物资的梅斯要塞也投降了。甘必大于10月7日乘坐热气球逃离巴黎,并努力组织国防力量。然而,在10月11日,德军击败了法军在卢瓦尔河的部队,并占领了奥尔良。
1870年10月31日,法国人民为了表达对共和政府的不满,爆发了人民起义,但起义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11月9日,法军夺回了奥尔良,12月4日遭到法军普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2月27日起,普军轰击巴黎,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普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1月28日,法国投降。
1871年1月26日双方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赔款2亿太平洋法郎。1871年2月12日,路易-阿道夫·梯也尔大选中当选为国家元首,并安排了初步的和平协议。2月26日,双方草签凡尔赛和约。法国不得不打开大门让普军进入巴黎,这也宣告了普鲁士王国的胜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直到5月28日被法国政府彻底镇压。
1871年5月10日,普法双方在法兰克福签署的最终条约(《法兰克福条约》),法国同意割让除贝尔福和洛林东部以外的整个阿尔萨斯,以及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这两个要塞。(1)赔款金额定为50亿太平洋法郎,分三年支付。在这三年中,德军将一直占领指定的法国地区,直到赔款支付完毕。
战争影响
普鲁士方面
政治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的统一。这个新建立的帝国以军事为导向,强调军国主义。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同时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德意志帝国在欧洲中心崛起。德国帝国的建立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同时,尽管德国的统一带来了强大的国家实力,但它也引发了后来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紧张,为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经济
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实行了以金马克为基础的全国统一的金融货币体制,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全国的商业法规和交通运输条例。普法战后德国夺取的50亿太平洋法郎的战争赔款为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巨额赔款的大部分被投资于军备建设,特别是用来加强工业生产的发展。在1871年至1874年间,德国创立了800多个股份公司和银行企业,共拥有33亿马克的资本。同时,德国政府还加大了对修筑铁路的投资,德国在铁路、工厂、矿场等方面的建设超过了过去25年的水平。阿尔萨斯的加入促进了德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洛林则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洛林的铁矿与普鲁士的煤矿结合成为了德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德国的生铁产量和钢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仅为2.7%,而在战争后的10年内,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1%和6.4%,远超过英国和法国的发展速度。在国际贸易中,德国的份额也有所提升,从9%上升到12%,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的份额。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法国方面
政治
普法战争给法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由于战败和废黜皇帝,人们涌入立法院要求责备战败的皇帝,并建立了一个国防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在城市中,帝国已经失去了支持,接受了共和派的口号。帝国的力量被反对派削弱,而反对派本身也存在分歧和不确定性。共和国和其他反对派都缺乏摧毁帝国制度的手段。因此,新成立的共和国非常脆弱。法国投降后,路易-阿道夫·梯也尔成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一领导人。与此同时,法国境内的共产主义同志由于对共和体制的不满爆发了工人阶级运动,可以说普法战争也是导致巴黎公社的原因之一。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虽然巴黎公社最后被镇压,但它在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中留下了深远影响。巴黎公社为国际工运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巴黎公社后,各国工人政党相继成立,这些政党致力于争取工人权益以及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并推动了劳工运动的发展。
经济
对于法国而言,由于战争发生在法国境内,普法战争对法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法国在战争中国民经济的损失约达130亿太平洋法郎。沦陷区的普鲁士军队采用强征的手段,破坏了沦陷区的基础设施,带走了法国的矿产资源。战争同时导致了法国日常生产的停滞,日常物资匮乏;金融停摆,纸币停止兑现。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后,法国需要支付50亿法郎的赔款,并承担战争损失及支出的100亿法郎战争费用,总计损失达到200亿法郎。为了偿还赔款,法国政府除了提高税收外,还多次发行巨额公债。在1870年至1873年期间,发行的公债总额高达92.88亿法郎。此外,法兰西银行的贵重金属储备也从11.31亿太平洋法郎减少到7.63亿法郎。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法国陷入了财政困难和经济危机。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地区使得法国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阻碍了法国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在战争结束后,法国努力寻求伙伴,并通过贷款等方式大力支持俄罗斯等国家的发展,但这些努力并未能弥补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普法战争使得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受到了延缓,法国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其他国家。在1860年,法国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到了1890年,法国的排名下降到第四位,经济实力大幅减弱。
国际方面
普法战争破坏了克里米亚战争建立的欧洲均势。此前,欧洲大陆处于由各弱小国家组成的中间地带,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局面。然而,普法战争导致中间地带的国家丧失,给了大国重新配置力量的机会。为了维护欧洲均势的传统,列强开始制定限制德国发展的计划,并在各自的利益需求中进行分化和组合。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欧洲局势逐渐演变成以英德矛盾为主线,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微妙的组合关系。1873年,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形成了“三皇同盟”,旨在孤立和削弱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愈演愈烈,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逐渐瓦解。随后的1882年,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形成了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国与英国和俄罗斯也逐渐接近,形成了三国协约。这样,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它们进行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后续事件
德国统一
1870年秋天,威廉大街上的政府人员尽数转移到凡尔赛宫。在路易十四的宫殿里,德意志联邦即将成立。巴伐利亚州坚持独立,直到普鲁士王国允许巴伐利亚保留一些特权,它才同意加入德意志联邦。1870年11月,艰难的外交工作终于完成了。奥托·冯·俾斯麦终于表示:“德意志统一大业已经完成,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帝国也随之建立。”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皇帝。4月14日,新的宪法提交议会,4月16日正式颁布。《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完成了向《德意志宪法》的转变。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并且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的政府。[1]巴黎公社正式成立的日期为1871年3月28日,在它短暂的生命期内公社采用了从前被废弃的法兰西共和国历,并采用象征社会主义的红旗以及第二共和国时期装饰有红边的匈牙利国旗作为自己的象征标志,恢复了在第二帝国时期被禁唱的《马赛曲》为国歌。从四月到五月,政府军的兵力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同时他们完成了对巴黎外围抵抗力量的分割包围,并将国民自卫军赶回了城里。5月21日,巴黎城墙西部的一道城门被攻陷,凡尔赛军开始夺回巴黎,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流血周”的严厉镇压。1871年5月23日公社下令焚毁巴黎的各主要建筑,战斗到5月28日下午或晚间全部结束。至此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
法国复仇主义
德国在普法战争后丧失大量国际支持为法国提供了发动复仇战争的客观机会,充斥复仇主义情绪的法国也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但是,法国政权的持续动荡及精英群体和社会民意的内部分裂使其战略动员能力难以得到保障,同样强烈的失败主义情绪始终笼罩着法国社会。因此,尽管法国存在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这一情绪也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
战后欧洲局势
战后,德意志帝国意图封锁法国的外交,但这导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带同首相亲访德国劝阻德国对法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报界则掀起猛烈的反德宣传运动 ,谴责德国的战争威胁。在法国尚未找到同盟的形势下,它得到了大国事实上的外交声援。伴随德国战争威胁的是形成了一个“反德道义同盟”,从而加强了法国的国际地位。1873年5月德 、俄签定一项军事 协定,成立军事同盟,德国意在对法,俄则意在防英。同年10月德 、俄 、奥通过一项协定 ,规定成员国在遭到其他国家侵略时进行必要的合作。“三皇同盟”遂告成立 。1879年德国又同奥匈秘密签订针对俄罗斯的同盟条约,支持奥匈帝国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882年,同法国战争失败的意大利加入了德奥同盟,随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又被拉进这个体系。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意、奥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对法、俄甚至对英国构成了威胁,德、俄已经不再续订再保障条约,法德矛盾的疾也使俄、法更为接近。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正式结成同盟,它预示着另一个军事集团的出现。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签订。三国协约的形成使得欧洲形成两个相对抗的军事同盟,战争一触即发。
相关评价
卡尔·马克思认为19世纪初期,法国在共产主义者们眼中被视为欧洲工运的中心。马克思认为,1852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是1848年革命失败所导致的一种畸形结果。然而,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则被他看作是对这一"笑剧"的纠正。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已经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并在1871年亲眼目睹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在国际工人联合会成立之时,他明确指出夺取政权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伟大的使命。
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认为,如果不发动普法战争,普鲁士王国“势必要失去1866年我们在完成民族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一切优势”。他认为正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情感促成了战争的胜利,“面对法国的态度,我们的民族自尊感正迫使我们去从事战争”。而战争的结果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廷国认为,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迅速发展应该直接归因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德国知识分子和市民开始热衷于民族认同,投身反抗法国人的解放战争中,战争唤醒了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意识。尽管民族主义还没有完全占据所有德国人的心灵,但由于“知识资产阶级”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再加上与他们持相同观点的政治官僚们的权力不断增加,德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很快就成为了一种主流意识。一个新的、统一的具备了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得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诞生。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连玉銮认为普法战争以后,列强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以缔结新的同盟关系,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欧洲新格局。俄罗斯成为德法争夺的主要对象。法国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并通过大规模对俄贷款,最终实现法俄结盟,摆脱了战略孤立地位 。欧洲格局的新框架由此形成。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乔丽萍认为普法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战争以法国签订屈辱的割地又赔款的和约而结束。它不仅对参战双方的政治、军事及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及经济 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争议
关于普法战争后的巨额战争赔款是否真的阻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如乔丽萍的《普法战争对法德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黄尊严《试论普法战争的影响》中都认为法国在战争前强于普鲁士,在战争后则弱于普鲁士。他们认为,普法战争赔款削弱了法国的经济而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大量赔款对法国造成了负担,并可能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法国的经济衰退。同时,德国在支付赔款期间可能通过经济刺激措施和资本流入得到了一些好处。与之相反,安格斯·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赔款支付后的十年并未出现一个法国经济一蹶振而德经济速起的明显趋势。赔款的副作用被商品和资本的流通所消化,并没有对法国经济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同时德国在支付赔款过程中可能面临贸易逆差和其他经济挑战,从而可能抵消了其所得的任何好处。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巴黎陷落.豆瓣读书.2023-09-27
普法战争.豆瓣读书.2023-09-27
1870-1871普法战争 The Franco-Prussian War 1870-1871 .豆瓣电影.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