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俄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原名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出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俄罗斯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流亡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索尔仁尼琴出生时,父亲早逝。他从小在罗斯托夫镇长大。1936年,索尔仁尼琴考入罗斯托夫国立大学数理系。与此同时,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1941年,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并两次立功。1945年,他因与朋友通信中对约瑟夫·斯大林不敬而被判处八年劳动改造,之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索尔仁尼琴被解除流放。次年,他恢复名誉后定居在梁赞市,担任一名中学数学和物理老师。他一边教学,一边秘密写作。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批示,索尔仁尼琴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劳改营题材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轰动了全苏联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索尔仁尼琴开始受到公开批判。由于他的作品无法通过苏联当局的出版许可,他谋求国外出版。1973年12月,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这小说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本。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苏联认为这是“挑衅行动”。1974年2月,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他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1978年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抨击西方民主没有普世价值。此后,他在美国佛蒙特州乡下居住了十几年。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家中去世,享年89岁。8月6日他被安葬在莫斯科顿斯科伊修道院。索尔仁尼琴病逝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等多国领导人先后表示悼念。

索尔仁尼琴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传统文化个性:即具有叛逆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和耶稣救世主义的的启蒙与使命意识。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观“美一定能拯救世界”。在索尔仁尼琴的独特语境里,文学是与宗教和真理相联系的。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他毕生都以战士的姿态,高举战旗,对现实社会中的疾或直言谏书,或用文学醒示,虽然屡遭磨难,但无怨无悔。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也不认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认为,俄罗斯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是需要一个适应其历史和传统的制度。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通常时空高度浓缩且十分注意选择观察点,政治色彩鲜明;不注重叙事但着眼于人物心灵震颤的描摹;基本写实,间或插入虚幻情景的描写及象征、比喻、讽刺等多种艺术手法。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影响的广度来说,索尔尼人琴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都无法比拟的。就其文学作品来说,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的经典传统,就其的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和力度来说,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颇为接近。在苏联,他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掘出劳改营主题,为俄罗斯劳改营文学的兴起打开了闸门。另外索尔仁尼琴的影响也是西方政治概念史这一历史学潮流的来源之一。索尔仁尼琴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生

1918年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父亲伊萨基来自北高加索,母亲塔伊西娅则出身乌克兰。他们在莫斯科求学,相识相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伊萨基应征入伍,曾在德国战场上担任俄罗斯帝国的炮兵军官。战争结束后,伊萨基平安归来。塔伊西娅有了身孕。1918年6月15日那天,伊萨基外出打猎时,不幸中枪身亡。6个月后,塔伊西娅在丧夫的悲痛中生下了索尔仁尼琴。

求学

1924年,索尔仁尼琴随母亲迁居到罗斯托夫市。他靠母亲做打字员的微薄收入,入校学习。在学校,索尔仁尼琴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精神,加入了共青团。进入高年级,他被文学深深吸引。在读完列夫·托尔斯泰著作《战争与和平》后,他开始写些随笔、诗歌,甚至构思小说,憧憬着成为一名作家。但大学的专业选择并未如愿。1936年,索尔仁尼琴进入了罗斯托夫国立大学数理系,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照顾寡居多病的母亲,另一方面文学专业被称为贵族专业,巨额的花费和政治上的风险让索尔仁尼琴望而却步。194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在大学就读期间,经朋友介绍,索尔仁尼琴认识了第一任妻子纳塔利亚·列舍托夫斯卡娅。1940年4月,两人在罗斯托夫婚姻登记部门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创作经历

流放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然而经过战争的洗礼,索尔仁尼琴对统治当局的看法由认同转为反叛。他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大清洗十分反感,认为对所谓“人民敌人”的公开审判极不正常。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原因是他给中学同学维凯特维奇写信时,在信中称约瑟夫·斯大林是“八字须人”,还批评了当时苏联国内的腐败问题。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动改造。1952年1月,恶劣的劳改生活使索尔仁尼琴的右侧腹股沟长了肿瘤。劳改营医院帮他治疗,使他躲过一劫。

1953年3月,刑满后的索尔仁尼琴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同月,约瑟夫·斯大林去世。流放生活开始后,他的肿瘤(癌症)出现扩散。1953年底,他濒临死亡。随后索尔仁尼琴被送到塔什干的一家癌症诊所。1954年,他被治愈了。在流亡期间,索尔仁尼琴被安排在一所小学教数学和物理。闲暇之余,他开始秘密地写作。1956年,赫鲁晓夫约瑟夫·斯大林进行公开批判,政治形势发生转变,一些在押和流放“犯人”被释放。同年,索尔仁尼琴被解除流放。1957年,他终于被宣布“无犯罪事实”并恢复名誉。此后,他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从事文学创作。 

出名

1961年,索尔仁尼琴把描写劳改营生活的短篇小说《854号劳改犯》投给《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召见了这位新人,并提出两条中肯的意见:一是将短篇小说改称为中篇小说,这样“分量更重”;二是改名,因为《854号劳改犯》这个题目会影响小说的发表。通过商议,最终将小说改名为《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其时,赫鲁晓夫正在揭批约瑟夫·斯大林的错误,特瓦尔多夫斯基呈上的小说正中其下怀。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苏联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甚至连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短时间内名声大振。1963年,索尔仁尼琴连续发表了类似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为了事业的利益》。同年,名声如日中天的索尔仁尼琴加入了苏联作协。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但索尔仁尼琴并没有因为“风头紧”而收敛锋芒。1967年5月的作代会前夕,他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则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此后,他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另译作《癌病房》)、《第一圈》都未通过苏联当局出版许可,索尔仁尼琴选择到国外发表。1968年,他在西欧出版了《癌症楼》和《第一圈》。1969年,他因在国外发表“反苏”作品被开除出苏联作协。1970年,他参加了苏联物理学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发起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并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0年,在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提议下,索尔仁尼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而他在苏联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并引起轰动。1973年,全面描述和分析前苏联劳改营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全球售出3000多万册。该书由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并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到1956年特别是约瑟夫·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集中营的情况。这彻底激怒了苏联当局。

驱逐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索尔仁尼琴的苏联国籍,并把他驱逐出境。索尔仁尼琴先后侨居在西德、瑞士。同年12月,索尔仁尼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乘飞机前往瑞典,领回了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1975年索尔仁尼琴定居美国。 虽然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并不因此而放弃对它们的批评。1978年,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发表著名演讲,他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没有普世价值。在他看来,西方文化本身是虚弱而堕落的。同时,他坚持认为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不相同,俄罗斯文化有其主体性,俄罗斯也不应简单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而需要一个适应其历史和传统的制度。在其20年的流亡生涯中,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佛蒙特州乡下居住了18年。他很少离开这里,集中精力进行创作《红轮》等作品,他称在这里生活的18年是自己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他尽可能保持俄式生活方式,交际圈有限,自己练习母语,拒绝学习英文。他想方设法获得苏联/俄罗斯的消息,对美国社会不闻不问。

平反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政后,苏联作协书记处撤销了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决定,同时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销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剥夺索尔仁尼琴苏联国籍的申请。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1994年,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归俄罗斯,恢复俄罗斯公民身份并定居莫斯科。他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俄罗斯国内出版。

晚年经历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索尔仁尼琴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继续保持政治批评家本色,在媒体上公开指责叶利钦的经济改革措施,批评当局腐败无能、容忍寡头攫取国家财富,称叶利钦的统治是俄罗斯历史上三大混乱时期之一。1998年索尔仁尼琴80大寿时,叶利钦决定授予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他拒绝接受。他说:“我不能接受一个把俄国带到毁灭边缘的国家政权的嘉奖。”2000年,鲍里斯·叶利钦下台,当时索尔仁尼琴认为应该起诉他。2007年6月12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将文化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国家奖颁给了索尔仁尼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逝世

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家中去世,享年90岁。莫斯科时间8月5日11时,最高规格的葬礼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大厅举行:作家的灵柩由士兵护卫,灵柩后悬挂着他的巨幅照片和俄罗斯国旗。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向遗体敬献了鲜花,告别仪式持续了一整天。8月6日他被安葬在莫斯科顿斯科伊修道院。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先后向索尔仁尼琴家人发去唁电,表达慰问。普京在唁电中说:“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我们为我们有索尔仁尼琴这样的同胞和同时代人感到骄傲。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真正的自我牺牲精神及为人类、为祖国、为追求自由、公正和人道理想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白宫发言人戈登·约翰德罗代表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等多国领导人均表示了悼念。

社会活动

1998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设索尔仁尼琴奖,奖金来自其名著《古拉格群岛》的多国版税,用以表彰住在俄罗斯并以俄语写作的作家。

主要作品

书籍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源于

参演纪录片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源于

人物思想

人性思想

索尔仁尼琴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传统文化个性:即具有叛逆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和耶稣救世主义的的启蒙与使命意识。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观“美一定能拯救世界”。在索尔仁尼琴的独特语境里,文学是与宗教和真理相联系的。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他毕生都以战士的姿态,高举战旗,对现实社会中的痼疾或直言谏书,或用文学醒示,虽然屡遭磨难,但无怨无悔。

索尔仁尼琴在经历战争后,对统治当局的看法由认同转为反叛。早在战前,他就对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大清洗十分反感,认为对所谓“人民敌人”的公开审判极不正常。对统治当局的不满无从发泄,他就写在给中学同学维凯特维奇的信中。为了不被人抓到证据,索尔仁尼琴在信中称约瑟夫·斯大林是“八字须人”,还批评了当时国内的腐败问题。

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一方面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抨击了残酷的看守制度,同情无辜的政治犯;另一方面,也反对个人崇拜,认为在苏联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人身自由和生活权利毫无保障。

宗教情结

美国作家艾力克森(Edward Ericson)在《索尔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书中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燃烧着理想、信仰,具有动人生命史的人。”他在俄国作家中对专制主义最有进攻性、批判性。但他的反抗,和其它东欧异议作家不同的是,他不是政治和文学层面的反抗,更不是从经济角度控诉,而是在信仰的根基上,进行道德良知层面的反抗。

索尔仁尼琴一生都在其作品中传播基督信仰,主张作家要做的,是帮助人明辨是非、善恶;并强调,基督教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治疗人心灵的源头活水:“只有在灵性和道德的基础上,公义和人性的制度才可能建立。”

抨击西方

对于热情大度接待了他的美国,索尔仁尼琴并没有留什么情面,而是毫不客气地加以审视和思考。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发表著名演讲,强烈抨击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不认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在演讲中认为,俄罗斯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而需要一个适应其历史和传统的制度。其用词的尖锐,引起许多美国人不满,但也促成当时媒体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最后还使得当时的总统卡特的夫人也站出来为自己的国家辩护。

索尔仁尼琴回归俄罗斯后,在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西方文化是堕落的,把西方流行音乐视为”铁幕下渗进去的污水”,并痛斥西方社会的摇滚、色情、犯罪和枪杀等。他的结论是,”俄罗斯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我们的生命、精神等,必须植根於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的环境。”索尔仁尼琴还批评”俄罗斯人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以身为俄国人为荣”。他还特别忧虑他信奉的东正教正逐渐被进入俄国社会的其他西方教派所取代。

批判俄罗斯的现实

索尔仁尼琴一回到俄罗斯,就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现实提出很多批评。他大声谴责社会上诸种见利弃义,贪污舞弊,和”大款”的挥霍奢侈,”新贵”的撒谎欺骗,始终保持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承担监督权力者、针贬社会腐败的角色。即使被邀请到俄罗斯国会演讲,他仍然率直地批评政府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腐化,指著议员们尖刻地说,”很多共产主义官僚只是在身上刷了一层民主油漆,就摇身一变成了民主派。”

民族沙文主义

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多次表示对苏联分成现在的十五个共和国不满。他认为,在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共和国中,俄罗斯人属於少数,那是旧苏维埃”企图压倒俄罗斯民族的阴谋”。他不忿:”俄罗斯民族为什么非要受制于少数民族?”他在俄罗斯国会演讲,不断重申他的”大俄罗斯”历史观:恢复俄罗斯的大版图,兼并乌克兰哈萨克族,或至少是”统一”原苏联领土北部的一半,因为那里居住着很多俄罗斯人。

创作特点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特点:时空高度浓缩且十分注意选择观察点;不注重叙事但着眼于人物心灵震颤的描摹;抒一己之情,辩兴亡之理;政论色彩鲜明;基本写实,间或插入虚幻情景的描写及象征、比喻、讽刺等多种艺术手法。

时空浓缩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具有高度浓缩的艺术特点:他通常将时间压缩到一天或几天里,地点压缩到指定场景,人物压缩到特定的一些人,在极短的时间来展示众多人物的命运。比如《一天》中,时间被压缩在一天之内,人物集中在舒霍夫身上,具有典型性;小说的象征意味也很明显,劳改营的"一天",是10年牢狱生涯的一个缩影,是展现舒霍夫苦难一生的一个焦点,也是反映过去时代的一面明镜;小说叙述高度细节化,语言富有个性化;小说节奏的舒缓自如恰与犯人的痛苦心态及劳改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比如《第一圈》这部中文版长达900余页的庞大作品,其所述事件却集中发生在1949年底的4天时间里,用极短的时间展现出众多人物的命运,而且大部分场景发生在玛尔非诺特种监狱里。

叙事角度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趋向比较复杂的结构,有众多的人物,但又没有中心人物,但在人物塑造上,既采用了真实性、典型化的现实主义手法,又借鉴了现代派"非英雄化"的处理方式。如在《古拉格群岛》中,作者经常通过"多声部"或"复调音乐"的手法,让许多声音同时围绕一个问题讲话,从而使被谈论的问题更加深化;而在《一天》中,小说以第三人称写成,但却以角色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批判精神

诺贝尔奖获奖评语中称索尔仁尼琴获奖是"由于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中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点明了索氏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渊源关系。

苏联作家中,索尔仁尼琴是较为独特的一个。他的创作,无论取材、手法、风格,都与苏联主流文学相悖,他背离了苏联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尽管他的前辈及同龄作家,大部分都成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吹鼓手、新社会的歌者。索尔仁尼琴却从未有过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更不曾壮怀激烈纵情欢歌、高奏颂曲。他的小说,取材于现实,他的人物,都是苏维埃时代的人,但其作品内涵,远离苏联文学,肖似俄罗斯19世纪文学,与古典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们,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索尔仁尼琴摆脱了苏联文学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羁绊,却承继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他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也继承了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贼人性,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自由,毁掉美好的生命。最终他把许多的罪恶,归咎为统治者的专制。这一切,与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惊人地相似。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首创劳动营题材

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是真诚的文学,他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俄罗斯小说体系——劳动营题材。他把新的、不被了解的,或已被遗忘了的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引进他的小说,使他的小说在道德和哲学思考上向世人提出了尖锐的拷问。他的“一本本痛苦的书让人心灵受伤,同时又医治这些创伤”,从而“把无以伦比的伟力还给了俄罗斯文学”。《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创作题材上起到打破禁区的作用;二是有许多创新之处:既写实又不同于一般的写实,寓意深刻。劳改营象征残酷的刑事制度,通过发出两种不同声音的叙述人展开故事情节。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情感生活

在索尔仁尼琴在大学就读期间,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第一任妻子纳塔利亚·列舍托夫斯卡娅。索尔仁尼琴时间观念很强,如果女友提前赶到,正在学习的索尔仁尼琴会不留情面地将她晾在一边。谈到未来时,他也会唐突地告诉女友,他不喜欢结婚生子,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文学计划。1940年4月,索尔仁尼琴和纳塔利亚在罗斯托夫婚姻登记部门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由于囊中羞涩,加之学业计划紧张,他们没有进入教堂,也没有透露结婚的消息,双方的家人均未到场为这对新人祝福。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被捕入狱,他与纳塔利娅·列舍托夫斯卡娅离婚。索尔仁尼琴出狱后,与纳塔利娅·列舍托夫斯卡娅复婚。1970年,第二任妻子娜塔利娅·斯维特洛娃进入了索尔仁尼琴的生活,两人在大提琴家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别墅里同居。同时,索尔仁尼琴与纳塔利亚·列舍托夫斯卡娅办理了离婚手续。

获得荣誉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1970年,索尔仁尼琴成为继布宁、帕斯杰尔纳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苏联作家。诺贝尔颁奖词这样写:“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爱火。故土的生活给他提供了题材,也是他作品的精神实质。在这些雄壮的叙事诗中,中心人物便是不可征服的俄罗斯母亲。”于是,索尔仁尼琴名声大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在前苏联,他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掘出劳改营主题,为俄罗斯劳改营文学的兴起打开了闸门。他以丰硕而深刻的作品成为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

社会政治影响

索尔仁尼琴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他的作品为加速苏联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索尔仁尼琴的批判精神,使他不仅在西方世界,而且在俄国民众中都享有巨大的声望。苏联政府垮台后,很多俄罗斯民众盼望索尔仁尼琴回国出任政治领袖,当年的一项民调显示,48%的俄国人支持索尔仁尼琴出任俄罗斯总统。苏联解体前已经没有众望所归的引路人了。鲍里斯·叶利钦虽是民选的第一任总统,但充当不了精神引路人的角色。《消息报》坦率承认,俄国人成了迷茫的孤儿。于是他们拼命寻求精神支柱,寻求一种把他们团结起来、创建富裕生活的思想。不少人把目光转向索尔仁尼琴,希望他为他们引路。索尔仁尼琴的思想虽形成不了体系,但他的一些观点却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凯旋般地回到阔别二十年的祖国。他从美国佛蒙特州途经阿拉斯加州马加丹飞抵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欢迎他的规模、欢迎群众的热情、各地赶来报道他行踪的记者,远远超过1986年对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视察海参崴时的欢迎。

另外,索尔尼仁琴的影响直接是7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危机的来源,并形成了西方政治概念史这一历史学潮流。

人物评价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时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俄罗斯国家奖颁奖典礼上致辞

“他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的道德力量”——诺贝尔奖官网评

“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爱火。故土的生活给他提供了题材,也是他作品的精神实质。在这些雄壮的叙事诗中,中心人物便是不可征服的俄罗斯母亲。”——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评

“直到他(索尔仁尼琴)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依然在奋战,不只是为了俄罗斯的过去,也是为它的未来,为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时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

“索尔仁尼琴是苏联知识分子的象征”——《路透社》评

“他是同时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卫报》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顽固、孤独和好战的文学斗争,令他赢得了先知的力量,他得以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中揭露苏联时代的痛苦。”——《纽约时报》评

这种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笔锋和他追求真理正义的执着,既为世人创造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学财富,也使得他一生坎坷多难。——《今晚报》评

他的一生宠辱不惊,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无论是鲜花美酒还是苦役禁闭,他总是安之若素,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人民日报社《文史参考》评

他一辈子处于争议漩涡,即使现在,在哀悼与致敬的同时,人们也发现,对他的盖棺定论仍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新闻周刊》评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坛巨匠,却不是政治家,他的观点无法实现。伟大的作家妄谈政治,其结果必然碰壁。——新京报评

在被神化了之后的索尔仁尼琴身上,显然存在着诸多悖论:他号召“不能虚妄地生活”,可是他却认为只有他一个人才握有真理;他倡导虔敬、和谐的宗教精神,可他的性格中却最少宽容和忍让;他肯定个性的权利和价值,却又推崇“开明的专制”。——刘文飞《思想俄国》评

后世纪念

索尔仁尼琴铜像

2018年12月11日,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在莫斯科为其树立了大型铜像。索尔仁尼琴像由俄联邦人民艺术家安德烈·科瓦利丘克创作,树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塔甘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街十一到十三号之间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广场,取立姿,双手背后,平视前方。索尔仁尼琴的遗孀纳塔利娅·索尔仁尼琴娜、儿子斯捷潘和叶尔莫莱、时任俄国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时任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出席了铜像的落成仪式。

索尔仁尼琴街

2008年8月6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索尔仁尼琴永存!》的相关命令,决定从2009年起设立以索尔仁尼琴命名的俄罗斯大学生奖学金,并建议莫斯科市政府将市内一条街道命名为索尔仁尼琴街。

争议事件

褒贬不一

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索尔仁尼琴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苏联作家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

区别对待

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没有好感,认为他搞垮了俄罗斯国内经济,但对弗拉基米尔·普京却大加赞赏,视普京为“当代俄罗斯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前后面对两位总统,立场和态度截然相反。对于索尔仁尼琴的此番作法,多数俄罗斯人予以赞赏,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也有部分人站出来指责索尔仁尼琴,认为他骨子里渗透着大国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的思想。索尔仁尼琴心中迫切的“强国梦”,造成了他对叶利钦的偏见。

《古拉格群岛》争议

1973年,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出版。此书对苏联劳改营作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既有大量材料,又有具体形象,读时让人感到整个国家都充满监狱式的氛围。他在这部自称为“文艺性调查初探”的巨著里写道:“献给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这部巨著为他赢得了“俄罗斯的良心”的称号,后来也有人认为这作品颠覆了前苏联的道德基础,才导致人心瓦解,不可收拾。

相关作品

《流放的灵魂:索尔仁尼琴》

该书是1999年由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并荣获2002年度“基督徒传记奖”(John C. Pollock),2011年由Ignatius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新版内容一直追踪到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去世。《流放的灵魂:索尔仁尼琴》通过作者对索尔仁尼琴本人的采访,以及得到索尔仁尼琴第二任妻子以及三个儿子提供的诸多帮助,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及其思想与创作,再加上作者卓越的传记才能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都使得本书成为索尔仁尼琴传记当中最新、最完整、最权威的版本。

《俄罗斯的良心》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的重量级传记,由欧美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展现了索尔仁尼琴孤身战斗的一生和思想的剧烈变化。该书将索尔仁尼琴四十余年的创作融入到其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生历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且以俄罗斯文学传统为参照,详细地梳理了作家的艺术美学价值、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歌剧

2009年5月中旬,根据《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改编、亚历山大·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同名歌剧彼尔姆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举行了全球首演。与舞台布景和灯光的冷酷色调相反,俄罗斯评论界以“辉煌”形容该剧的演出成功。该剧的艺术导演格奥尔基·伊萨克延认为:“歌剧是一种比话剧更能表现这本小说的形式。歌剧更具隐喻性,可以用来更好地表达重要的东西。我们想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的艰难岁月。”首演结束后,包括索尔仁尼琴娜在内的全体观众起立,报以长达五分钟的雷鸣掌声。

参考资料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豆瓣.2024-05-06

Aleksandr Solzhenitsyn.诺贝尔官网.2024-05-06

"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正义里守望 逆境中前行.中国新闻网.2024-05-05

俄纪念索尔仁尼琴逝世一周年.新浪阅读.2024-05-07

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逝世 一身傲骨一生争议.中国日报网.2024-05-06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出版的书籍.豆瓣.2024-05-06

索尔仁尼琴另一面:仁慈、宽宏的爱家男人——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5-06

索尔仁尼琴人物简介.南海网.2024-05-05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逝世.新浪网.2024-05-06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病逝 为最具争议作家之一.北方网.2024-05-06

莫斯科将出现以索尔仁尼琴命名的一条街道.中国新闻网.2024-05-06

俄罗斯的良知.新浪财经.2024-05-10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良心.经济参考网.2024-05-10

..2024-05-07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译林社历届诺奖作家大盘点!.新浪微博.2024-05-10

索尔仁尼琴逝世 曾被誉“俄罗斯的良心”.凤凰网.2024-05-07

伊琳娜·罗德尼扬斯卡娅获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5-06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参演与编剧作品.豆瓣.2024-05-07

索尔仁尼琴逝世 曾被誉“俄罗斯的良心”(6).凤凰网.2024-05-10

索尔仁尼琴逝世 曾被誉“俄罗斯的良心”(7).凤凰网.2024-05-10

..2024-05-07

争议漩涡中的索尔仁尼琴一生.双鸭山新闻网.2024-05-07

"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正义里守望 逆境中前行(3).中国新闻网.2024-05-16

“伟大的作家妄谈政治,结果必然碰壁”|纪念索尔仁尼琴.新京报.2024-05-13

索尔仁尼琴故国终老.新京报.2024-05-07

《中国新闻周刊》:索尔仁尼琴,盖棺难定论.新浪新闻.2024-05-13

索尔仁尼琴铜像在莫斯科揭幕-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5-06

俄罗斯举行国庆日庆典 普京拜访著名作家(图).大洋网.2013-11-10

流放的灵魂:索尔仁尼琴.豆瓣读书.2024-05-07

俄罗斯的良心.豆瓣读书.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