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成都县

成都县

成都县,中原地区旧县名,位于今日成都市西北部,在中国历史上与华阳县共为成都府的附郭县。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置蜀郡,在古蜀国旧都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首都基础上,仿照秦都咸阳规制,为成都县修筑大城和少城,这一重大事件被后世公认为是有文献记载的成都建城标志。自李亨乾元元年改蜀县名华阳后,今成都市中心城区地区曾分裂为成都、华阳两县。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裁华阳并归成都,57年后,即雍正五年,又恢复华阳县。在明清时期,成都府沿袭前制,作为四川省首府,其附郭县依然是成都县和华阳县

1922年,成都市、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1928年,成都市建置,成都县与华阳县合并为成都市区。

历史

历史沿革

战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置县,为蜀郡治。治所在今成都市区。

东汉时兼为益州治。三国蜀汉建都于此。

西晋为蜀郡及益州治。成汉都于此。东晋为蜀郡及益州治。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蜀郡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分置蜀县(后改为华阳县),与成都县同为益州治。天宝(742年)复为蜀郡治。至德二载(757年)因李隆基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入蜀驻于此,建号南京市(上元元年罢京号),为成都府治。

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成都市城区正式分裂成成都、华阳两县。

前蜀后蜀均建都于此。宋为成都府及成都府路治。元为成都路及四川行中书省治。明为成都府及四川布政使司治。

清为四川省会。清康熙九年(1670年),华阳县并归成都县,57年后,即雍正五年,又恢复华阳县。属成都府。

民国初仍为四川省会及西川道治。

进入现代,民国11年(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

民国17年(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成都县、华阳县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中心城区。成、华两县只辖乡区。

1952年撤销成都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成都市温江区新都区郫都区新繁县4县(政务院1952年6月21日政齐字第77号批复批准)。

历史文化

自秦代开始,成都向来是省会所在地,成都府四川省的“首府”,成都、华阳两县为“首县”。两县共治省城,其界线由南较长,经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再北上经南、中、北暑袜街、迄北门喇嘛寺为止,以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老成都常以“跨一步,县过县”来形容暑袜街,因此又有歇后语:“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

今日成都

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万,城镇人口640万,城镇化率70.3%。(2015年末)

人口

根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县志记录,成都县共有69597户,男性215237人,女性171160人,总人口达386397人。同治八年(1869年)的记录显示,县内有23757户,男性53320人,女性29463人。康熙帝六十年(1721年)迁入的湖北荆州满洲蒙古八旗人口至同治十年(1871年)增至4500余户、13700余人。

教育

成都市县内曾设有成都墨池书院小学、芙蓉书院、少城书院等教育机构。历史上,成都县出现过多位知名进士,如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的杨察庆历二年(1042年)的杨寘,以及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文允中等。

参考资料

华阳当初是古蜀国“三都”之一 曾是“四川首县” 管辖区域直到暑袜街.www.cdwb.com.cn.2024-03-02

成都到华阳 一句歇后语背后的城市变迁.www.cdrb.com.cn.2024-03-02

成都历史沿革.www.chengdu.gov.cn.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