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狮子章

金狮子章

《金狮子章》从万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缘起理论,进而阐述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全文简要地表述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

简介《金狮子章》

唐朝佛教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重要著作。《华严金狮子章》的简称。法藏为武则天讲《华严经》,当讲到宇宙万事万物处于无穷无尽、无限复杂的相互圆融、相互包含关系时,素以天资聪颖自诩的武则天,也感到不易理解。法藏特以殿前的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年尽绝起"的道理。法藏弟子把这次讲解的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

《金狮子章》全文共分十段,"十"是圆数。法藏用"十"表示"十十无尽"、"重重无尽"的奥妙圆满之义。全文共分四个层次:前五段讲缘起色空的理论;第六段依缘起说讲华严宗的判教;第七、八两段属于观察、分析宇宙万物的法门"观法",讲十个玄妙的成佛法门和事物的六种形相,以重点发挥华严宗教义的核心"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思想;第九、十两段讲宗教实践及其结果,即所谓成就菩提智慧,进入涅境界。全文简要地表述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

《金狮子章》从万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缘起理论,进而阐述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①采用空与有、性与相、体与用等范畴,解释缘起的万物彼此的关系,认为它们既不离、不二,互相依存、变渗,又互相包含,称之为"相即"和"人";②用"三性"(普通观察思量的遍计所执性、依其他条件而起的依他起性和圆满成就诸法实性的圆成实性)同一的观点来阐明性相融通,无障无碍,说依他起性同时具备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也就是同时具备染污和清净、虚妄和真实,说明染和净、妄和真不可分离。文中用"六相"、"十玄"来说明无穷缘起的内容。所谓 "六相" 说是用"总别、同异、成坏"三对相状范畴,论述现象的构成以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阐明全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异、生成与坏灭的错综复杂的无尽缘起关系;"十玄"说是从性相、一多、隐显等角度说明宇宙万物的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从而形成无穷无尽的关系。《金狮子章》主观地应用范畴和重要概念来分析本体和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构筑重重无尽的宇宙图景和所谓诸佛境界。全文充满神秘主义内容,但却富有辩证法因素。

《金狮子章》行世的注释本有宋承迁《大方广佛华严经金狮子章》、宋净源《金狮子章云间类解》,此外,还有日本僧人景雅的《金狮子章勘文》和高辨的《金狮子章光显钞》。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方立天所作《华严金狮子章校释》,集中上述4种注释,可作参考。

正文

明缘起第一[一]

谓金无自性[二],随工巧匠缘[三],遂有狮子相起[四]。起但是缘,故名缘起[五]。

校释[案]明,阐明。缘起,梵语Pratiyasamutpada的意译,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范畴之一,随着佛教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变化。最早出现的是

“业感缘起”说,主要是用以分析说明社会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后来佛教各派作了很多发挥,成为整个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它着重讲的是关于世界的起源,世界万事万物如何产生的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因缘”(条件,“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补助条件)和合而生起,也因众“因缘”的离散而消失,所以叫做缘起。华严宗发展了缘起说。法藏缘起说的特色是,认为不变的真如本体与愚痴妄念这个缘相和合而起万物。

他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工巧匠和狮子作比喻,说明缘起的理论。“金”即真如本体,“工巧匠”即缘,“狮子”即事物。金与工巧匠和合而产生金狮子。

[案]金,比喻本体,法藏华严宗以真如或真心(一)为本体。自性,性,通指现象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本体、本原。自性,指一切事物自身固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约相当于事物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金无自性”,是说金“不守自性”(净源解)。虽然金体不会失去自身的清净本性,但是又要“随缘成诸事法”(承迁注)。当金体不保持自性时,又可以随缘,即初工巧匠制作成狮子相。

[案]师子,比喻现象。相,指事物外观的表相、相状、即事物外部的形象状态,如水的流泪,火的焰相,是呈现于人的面前,可以认识和区别的现象。

[案]起但是缘,是说狮子的制成,只是由于因缘的和合。这就是说,各种事物的生起,一切现象的出现,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总绎]这一段的意思是,阐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起的道理。由于金体没有保持自性,随着工匠精巧制造这个“缘”,遂制造出金狮子的形相。可见,金狮子的形相是靠“缘”生起的,所以叫做“缘起”。

辨色空第二[一]

谓师子相虚[二],唯是真金[二]。师子不有,金体不无[四],故名色空[四],故名色空[五]。又复空无自相[六],约色以明[七]。不碍约有[八],名为色空[九]。

校释

[一][迁注]幻法纷然,真空不动。又:第二辨色空者,色者,悲也;空者,智也。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滞涅槃,能辩之智,焕然明了

[案]辨,辨别。色,梵语Rupa 的意译。就其主要内涵来说,佛教通常把具有以下二方面特徵、性质的东西叫做“色”,一是具有质碍、变坏之义,即有形质、占有一定空间而互为障碍,并且会变化坏灭,二是具有示现之义,即呈现出来为人所感触。指有形质的人感触到的东西,即物质现象。色与心相对,精神现象称为心,但是,佛教有时也把部分精神现称为色。色空,是以色为空。法藏认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构成的,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是不真实的假相,所以主色空。

[案]师子相虚,是说狮子相是虚幻的,即色是空的。

[案]唯有真金,是说只有金子即本体是真实不虚的。

[案]这两句是说,狮子是幻相,不是真有;金是本体,不是虚无。

[案]“空无自性”与“空无自体”意义相通,而都与“与无自相”有别。“自相”疑为“自性”或“自体”之误。“空无自体”,指狮子没有自身的真实本体。这也就是法藏“幻色无体”的观点。另,学术界也有以“自相”为是,“空无自相”,谓金体没有自己的相。

[案]“绝色以明”,是说通过狮子相(“色”)以显明事物自身的无真实本怀。

[案]“幻有”与“幻存”意同。佛教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都不是独立而真实存在的实体,这种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再称幻有。“不碍幻有”,是说色空并不妨碍狮子相作为幻有而存在。[总释]这一段法藏是从二方面辩明色空的含义:一是金狮子的形相是缘起而有,是虚幻的,只有制造金狮子的金,即作为金狮子的实体才是实有的。由于金体子的形相是“非有”,说明事物现象是空的。“色”不是实有的,叫做“色空”;二是空无自身的真实本性,只有通过物质现象的空来体现,色空并不妨碍虚幻的有,并不是说没有虚幻的有。也就是说,虽为色空,但不是断空,不是离开事物另有空,不是绝对的空叫做“色空”。要之,所谓相虚幻有,就是色空。关于色空的思想,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示三徧门文中对此有较详细的发挥:谓尘无自性,即空也是,幻想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无二,悲智不殊,方为真实也。实性论云:道前菩萨,终此真空妙有,犹有三

疑: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今此释云: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

约三性第三[一]师子情有[二],名为徧计[三]。师子似有,名曰依他[四]。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果[五]校释[案]约,执照的意思。三性,指摄大乘论中的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谓徧计所执性,徧计是周徧计度的意思。

这是说,凡夫出于世俗观念的驱使,把种种事物周徧计度为其实存在着的东西;而实际上这种徧计所执的存在是“无自性”的、空无所有的虚假现象,所以是一种虚妄的执着。这也就是把相当于所谓人们的错误成见称为徧计所执性。所谓依他起性,“他”指因缘条件依他起就是依种种因缘条件而生起,因而是虚假的。这也就是指现象世界。所谓圆成实性,圆成实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意思。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性,也叫真如、法性,也即所谓一切事物的本性、本体,是真实的。佛教常以蛇、绳、麻作比喻说明三性。比如,夜间见到绳以为蛇,实际上绳并没有蛇的实体,只是妄情迷执以为是蛇,是徧计所执性。绳由麻等种种因级编织而成,是依他起性。绳的实性是麻。是圆成实性。三性的理论,是佛教唯识宗概括分析世界万物的重要观点,是讲世界万物怎样形成,什么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以及虚假的现实世界和绝对真实的本体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宗教实践上就是如何由世俗世界进到佛教最高境界的问题,即要去掉徧计所执性,领悟依他起性,体证万物真实本性——空。约三性,就三性说而论。

[案]情有,即妄执为有。是指所谓凡夫[妄情于我及一切法周徧计度,一一执为实有“(净源解),不懂得一切事物只是作为缘起幻有而存在。这里指以虚幻的狮子相为真有。名为徧计,是说情有这种错误认识和执着,叫做徧计所执性。

[案]似有,是指有相。一切现象表相是有,实证是无。如金狮子相是有,但它是依众缘而起,并没有自性,“唯是虚相”、幻想,所以叫似有。这也叫做依他起性。

[案]金性,即金体。金性不变,金体恒常不变,即真如本体圆满真实、永远不变。圆成,即圆成实性。

[总释]这一段是按照三性说来讲狮子。意思是,对于金师子存在迷情之见,把实际上没有实体的金狮子执著为实有,叫做徧计所执性;金狮子虽然是似有,但是造成金狮子的金的本性是不变的不改的、是圆满成就真实的,叫做圆成实性。这是以金狮子为例,说明把世界万物看为客观存在是错误的,万物是依各种条件而起的、没有自性的形相——似有,只有万物的本体是恒常不变、圆满真实的。

显无相第四[一]为以金收子尽[二],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三],故名无相[四]。

校释[案]显,显示。无相,狮子相是缘起而没有自性,是虚相,叫做无相。

[案]金收师子尽,是说金体收容一切师子相。

[案]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是说狮子相由金体生起,金体收尽一切狮子相,金体以外并没有狮子相。

[总译]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明没有狮子相。金狮子由金体生起,金体能够收容摄入狮子的一切相,所以金体以外并没有金狮子相。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七切事物都是本体的体现,一切事物都最终为本体所摄入收尽,归结为本体,所以本体以外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叫做无相。另外,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说:“观无相者,如一小尘圆小之相,是自心变起,假立[注:(一)“无”,据华严五教止观补。]无实。今取不得,则知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这里讲事物的形相,是众生自心的产物,事物是无自性的。无相的。

说无生第五[一]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二],金上更无一物[三]。师子中有生灭,金体本无增灭

[四],故曰无生[五]。

校释

[案]说,说明。无生,佛教认为真如本体是无生无灭、荆溪湛然常存的。上面讲的“无相”,是就形相的角度讲一切现象都是无形相的。这里讲“无生”,是就生灭的角度变现现象的本体是无生灭的,由此进而说明现象也是无生的。

[案]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是说当看见狮子相造成时,实际上它只是金体所生起,是缘生。也就是说现象只是本体的变现。

[案]生灭,佛教认为依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是生,依因缘离散而使事物归于无是灭。狮子虽有灭,金体本无增灭,是说金狮子虽然有生和消灭,但是生起狮子的金体并没有增加灭少,是永恒不变的。

[总释]这一段意思是说,金狮子有生,但是金狮子是由金体而生起的,金体以外并不存在包括金狮子在内的一切东西。金狮子有生有灭,但是金体是无增灭的,是无生的。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有生,是“万乃缘生”(承迁注),“成事似生”(净源解),并且由于生起事物的本体是无生的。“此无变现性,即无生甚深理,即师子真性也。”(高辨释)所以,狮子是有生又是无生。另外,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中对无生的解释则与这个解释稍有差异,又说:“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全,幻想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又说:“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万起。”“尘”,指万物,佛教认为事物是染污真性的,称为“为”。“心法”,相当于心理现象。意思是讲,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观的心理现象。意思是讲,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观的心相对,万物是心生起的辅助条件,心是生起万物的主要条件。只有万物和心相待才能生起幻相。由于万物和心和合才生起幻相,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所以是缘生。缘生,就说明是不确定、无定、无自性的。这种缘生无定,叫做无生。这和华严金狮子章就事物的幻有,本体的无增减灭生灭请无生,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相适应、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完满具足的。

[案]“师子眼收师子尽”,是说狮子的眼包容收尽了整个狮子相。

[案]纯,纯粹,纯一。“一切纯是眼”,整个狮子的一切都是狮子眼。

[案]诸根,指眼、耳、鼻、舌、身这些器官。佛教认为,眼、耳等对色、声等能生起感觉,即对识的生起有增上力用,所以叫做根。“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是说眼、耳、鼻、舌、身各个根同时包容收尽整个狮子相。

[案]杂,驳杂不纯。“一一皆杂”,是说眼、耳等诸根各各不同。

“一一皆纯”是说眼、耳等诸根均能包容整个狮子相,而各显现为纯一无别。圆满藏,藏是蕴积、包容的意思。由于眼、耳、等诸根能同时包容狮子相,圆满自足,叫做圆满藏。[案]“诸藏纯杂具德门”,是说各种事物纯一驳杂互相包容,无障无碍,圆满自足。就宗教实践来说,践行某一法门时纯是此一法门,是“纯”,践行不同法门时则含有一切差别,是“杂”,而不论纯、杂、,均是自在圆满具足的。关于“诸藏纯杂具德门”,后来法藏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所谓“广狭自在无碍门”,是说每一现象一方面能够普遍适应一切现象,这可以说是广;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自身的本性,这可以说是狭。每一现象同时具有广狭两个不同的方面,自在自足,无障无碍。

[总释]这一段话是讲,如果用金狮子眼去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那末整个狮子纯粹都是眼;如果用狮子耳去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那末整个狮子纯粹都是耳。其它鼻、舌、身各根也这样各各都能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由此,眼、耳等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都杂;眼、耳等各根又可分别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是一一教纯。既杂又纯,互具功德,圆满自足,叫做“诸藏纯杂具德门”。这一门是讲理事相即无碍的教理。任何现象(“事”)都是完整的本体(“理”)的体现,就现象来说,由于与其他现象不同,而表现为杂,就本体通过它所体现出来的现象可以包含其他一切现象来说,又表现为纯,这样即为杂又为纯,互不妨碍,互不矛盾。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融任运门第四中说:“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意思也是一致的。

[案]理,指所谓无差别的平等的本体。事,指事相、现象。“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指“性相各别”(净源解),就是说金体和狮子相融合,而其中无差别的本体(金)和本体(金)和有差别的现象(狮子)是不相同的。

[13案]“各住自位”,是讲本体(“一”)和现象(“多”)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分位。

[一四][案]一多相容不同门,是说本体和现象相容成立而又互不相同。从宗教上说是,佛教的各种法门虽然彼此有别,但是任

一种法门都能包含其他法门的内容。

[总释]这一门是说,本体(理)是一,现象(事)是多。一方面,每一现象都是本体理的体现,所以,多就是一,一就是多。法藏说:“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一与多相容无碍。另一方面,一仍是一,多仍是多;本体是本体,现象是现象。金是理,狮子是事;金是一,狮子是多。“各住自位”,各有其相应的地位而互不相同。这就是本体与现象即互相又互不相同的关系。

[案]皆以金收子尽,是说狮子的诸根毛各以其金体包容整个狮子相,也就是说,狮子的各种都是金体的显现。净源解:“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所言甚是。

[案]一一彻徧师子眼,是说狮子的每一根每一相都具备狮子眼,也就是说狮子眼徧布整个狮子。眼即耳,是说狮子的眼就是狮子的耳。

[案]自在成立,是说眼、耳等根相又彼此分别,各自成立。

[案]相即,不离,不二,不同性质的东西彼此依存,并可以衍化为等同的关系。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行种现象即彼此相依相即,又各自存在。也就是说,佛教各种法门是圆融自在的。

[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眼、耳、鼻等各个根和每一根毛,由于都是金做成的。因而各各都能包容收尽整个金狮子。由此每一个根也都遍布整个狮子。同样,金狮子的眼也就是金狮子的耳,金狮子的耳就是金狮子的鼻,金狮子的鼻就是金狮子的舌,金狮子的舌就是金狮子的身。金狮子的各根既互相依存,互相等同,又各自存在,这叫“诸法相即自在门”。前一门“一多相容不同门”,着重请本体(理)与现象(事)的相容和不同的关系,而“诸法相即自在门”则着重讲现象与现象与对方合为一体;能摄而包含对方的一方,是“摄他同已”,使对方与自己合为一体。

[案]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是说如果专注意狮子形相,就只看到狮子而看不到金体。

[案]显,显现。隐,隐没。

[案]俱隐俱显,如净源所解“性相同时,隐显齐现”,是说狮子和金体都有隐,都有显,隐或显同时出现。

[案]秘密隐显俱成门,是说狮子和金体的秘密显著同时存在,同时成就。佛教各种法门或隐没或隐现,也都俱时成就功果。

[总释]这一门是说,如果注意看到师子(喻现象),那末,师子会显现出来,而金(喻本体)隐没,如果注意看金,那末,金显现出来,而师子隐没。如果即注意看师子又注意看金,那末,师子和金都有隐没和显现。这样,师子和金,即现象和本体的隐现同时存在,叫做“秘密隐现俱成门”。

[案]一,指金体。多,指师子诸相。

[类解]此主彼伴,交光互参。

[案]即此即彼,就此和就彼。关于主伴,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起六观门中说:

“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

比如,人们注意于狮子,那末狮子就为主,其余一切都为伴。虽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是又

互不相碍,两者是交相辉映的。

[案]理事齐现,是说本体和现象一齐显现。

[案]微细成办,如“一尘中有无量刹”,是说极微细的事物都能包容其他一切事物。

[案]微细相容安立门,是说微细的事物可以包容一切事物。佛教的一切法门,也都于一念中具足。

[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金和狮子,或者隐没或者显现,或者是一或者是多,定为纯定为杂是有万有力是无力,或为此为为彼,为主为伴,交相辉映。本体(理)和现象(事)一起显现,互相容纳,互不妨碍彼此的成立,就如极微细的事物也能包容其它一切事物,叫做“微细相容安立门。”

[案]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是说金狮子每一根细小的毛都各各包含有金狮子的全体。

[案]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是说所有毛中的狮子同时立即包容于一根毛里头。

[案]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根毛都具有无数的金狮子。

[案]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毛中,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毛又带着无数的狮子进入一毛之中。

[案]无尽,佛教讲无尽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离开生灭的事物,一是指因缘和合而起的事物,是一我相即的。一即是多,多即是

一,无穷无尽。这里指后一种合义。重重无尽,就是一重一重地包含而没有穷尽。天帝纲,印度神话说,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纲,纲线由珠玉交织而成,每颗宝珠都能照见全部其他宝珠的影子,而影子又照见影子,交相辉映,彼此互摄,重叠无尽。这是说明现象与

一现象之间的相互交渗,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

[案]因陀罗纲,即帝释天的宝纲,因帝释天梵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故名。法藏用来比喻事物的从横交织、重重无边;也比喻佛教各种法门之间互相映现,无穷无尽。因陀罗纲境界门,是说悟解万物互相包含,层层叠叠,融成一体境界的法门。

[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眼耳和四肢关节,凡有毛的地方,每一根毛都各有金狮子;无数根毛中的狮子,同时包容于一根毛中。这样,每一根毛中又都有无数的狮子;再是,每一根毛中又有带着其他毛中所摄有的无数师子还归于一根毛中。如此,每一事物中有无数事物,交互涉入,重重无尽,叫“帝释天纲境界门”。这一门也是说,现象和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是本体理的完整体现,本体理包含一切事物,所以可以说每一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不仅如此,更进一层,这一事物,不但包含一切事物,还包含了一每一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同样,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也各各包含一切事物。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据宋高僧传法传载:“(法藏)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然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这义。”

每一境中,不止有其他镜的影,而且有其他镜中的影的影。帝释天纲也如此,珠纲上的每一珠中现一切珠,又现一切珠中之一切珠,形成重重无尽的关系,这也就是所谓因陀罗纲的境界。

[案]无明,梵语Avidya的意译,意思是指对真如、般若等佛教真理愚昧无知。此指没有了解事物的真实,一味执著现象的生灭,却不觉悟其虚妄,也叫做愚痴无明。说此师子,以表无明,是说狮子比喻有生灭的现象,通过塑造虚妄的狮子相,从而表示无明。金体,真金实体,这里比喻真如本体。真性。真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语其金体,具影真性,是说,以金体比喻真如本体,来彰明本体的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正如光显钞所说:“谓师子即无明生灭分,金体即真如不生灭分也。”

[案]理事全论,是说通过事(现象)领会理(本体)。况,比如的意思。阿赖识,阿赖耶识的略称,梵语Alayavijnana的音译。或译作阿黎耶识,又名心、藏识、本识、根本识、种子识、异熟识、第八识等,义译为藏、含藏,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义。能藏是指能藏摄一切事物的种子,所藏是指一切事物把自己的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执藏是指第七识把它执以为我,而第八识藏此我执。阿赖耶识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在功能),有着决定现象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本原。它也是所谓众生轮回业报的主体,它含藏的善恶种子,在成熟时就能招感各种不同的果报,从本质上说,大体上相当于灵魂。法藏根据起信论的思想,认为阿赖耶识有生灭和不生灭两个方面,有觉和不觉两种含义,众生可以通过觉而产生对事物真性的了解,克服无明。正解,正确的悟解。令生正解,使人们有真正的悟解。

[案]托事显法生解门,是说假托现象显示本体,令人产生真正的悟解。也就是说,佛教是通过不同事情表现为不同法门,而不同的法门都体现了共同的教义,使人产生正解。

[总释]这一段是讲,以金狮子为比喻,有生灭的狮子(事、现象)是虚幻的,这是表示无明;说金狮子有真金的实体(理、本体),这是彰明本体的无生灭的真性。把理事这两方面合起来讲,就如生灭与不生灭、不觉与觉和合的阿赖耶识一样,可以通过生灭把握无生灭,由不觉转为觉。这也就是“观万法相,用显真理”(承迁注),通过现象以显示本体,从而使人产生真正悟解的法门。

[案]有为之法,即有为法,同“无为法”相对。为,造作的意思,法,指一切事物。佛教称由因缘造作而生的有生的有灭的一切事物为“有为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念念,金师子章光显钞说:“念念者,一刹那也。”

[案]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意思是最短暂的时间。佛教著作中有说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如法藏华严经探玄记说:“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有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如仁王护国般若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有说刹那是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这个佛教名词现已成为常用口语。三际,即三世。

[案]九世,是说现象界的任何事物都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每一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各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为九世。束,约束。法门,佛说的教义是法,这种法是众生进入佛境的通道,犹如进屋的门,称为法门。即束为一段法门,是说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约束。

[案]一念,即一刹那,指极短暂的时间。融通无碍,同为一念,是说九世各各不同,又相互联系,相继成立,圆融相通,无障无碍,同在一念之中,即“不离于当念”。

[案]十世,此指九世加一念。法藏说:“即此一叶(指莲华叶)既具遍一切处,亦复该一切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十世隔法异成门,是说一念中有九世,九世又同为一念,事为十世,十世相互有别,又相由成立。也就是说,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

[总释]这一门是从时间上讲事事无碍的道理。金狮子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时时刻刻在生灭过程中,在极短短暂的刹那间都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每一际又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为九世,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的约束。法藏在华严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中说:“融念劫者……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既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虽是九世,各各不同,但又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为十世。这样,十世时移世异是相隔,而每一事物又能遍十世,同时成就,虽异而成,称为十世隔法异成门。

[案]心,指真心。法藏在五教章中说:“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有自性清净心转也”真心,即自性清净心,约相当于绝对的精神本体。回转,是转变、变化的意思。由心回转,由真心转变生成。

[案]善成,完善圆满的成就。唯心回转成门,是说一切都随“真心”转变生成,佛教一切法门唯是“真心”所起。

[总释]这一门是讲,金(喻本体)与狮子(哈现象),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随真心回转生起,这样,理(本体)和事(现象)都各有成立,一切都是真心的变现。后来法藏把这一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说“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种现象生起,是为主,其他现象也必然伴随着生起,这样就形成了互为主伴的关系,因而任何一种现象也都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括六相第八[一]师子是总相[二],五根差别是别相[三],共从一缘起是同相[四],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五];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六],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七]。

校释[一][迁注]法无定相,举一即多。

[类解]云华(即智俨)十玄,根于观门。刚藏(一)

[注:“刚”,疑系“康”字之讹。刚藏,疑为康法藏之误。]六相,源乎在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

[案]括,包括、包容。六相,指事物的六种相状,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括六相,是讲一切事物都包容有六种相状,也就是从哲学上论述部分和整体各种关系。

[二]此句[迁注]“师子”上有“谓”字。

此句[勘文、[显钞]“师子”上有“言一”二字。

[类解]一即具多为总相。

[案]总相,指狮子的全体,即事物的整体。

[三][类解]多即非一名别相。

[案]五根,指眼、耳、鼻、舌、身。别相,不同的五根各为狮子的一部分,唯指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四]此句[迁注]无“从”字。

此句[勘文]、[显钞]“共从”作“共成”。

[类解]多类自同成于总。

[案]同相、眼、耳等到时缘起而形成狮子,也就是组成为整体的各部分的共同性。

[五]此句[迁注]作“眼耳各不相到是为异相”,[勘文]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显钞]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案:以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本为胜。

[类解]各(一)[注:(一)“各”原作“名”据华严五教改。]体别异现于同。

[案]不相滥,不相同。异相,眼、耳等各不相同,也就是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差别。

[六]此句[迁注]作“诸根合会是成相”,

[勘文]作“诸根合会复有师子是成相”,[显钞]作“诸根会得有师子是成相。”

[类解]一多缘起理妙成。

[案]成相,是说眼、耳等诸根和合而成狮子,即各部分共同组成为整体。

[七]此句[迁注]“诸根”作“诸缘”。案:“诸缘”应为“诸根”。

[案]坏相,是说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则无狮子相。也就是各部分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共同组成为整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