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风之
蒋风之(1908年4月27日-1986年1月26日),男,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二胡演奏者,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1923年,在苏州农业学校期间参加“同乐会”,演奏江南丝竹和民间小调。1929年,考入北平艺术学院,师从刘天华。1930年,在国立北平大学参加演出。1931年参加为九一八事变募捐演出。1933年,从北平大学毕业;同年,在日本举行音乐会;同年,与周少梅合作举办国乐音乐会;同年,在百代唱片录制《汉宫秋月》。1934年,在青岛市举行国乐演奏会;同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举办音乐会。1935年,参加刘天华遗作演奏会;同年,在北京举办演奏会。1936年,创作二胡独奏《长夜》。1945年,在北京亚斯礼堂参加庆祝抗战胜利演出。1946年,与管平湖、周希文在北京青年礼堂举办音乐会。
1949年,受周恩来邀请在北京饭店演出;同年,参加第一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1953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演出。1954年,在上海、南京、广州市、武汉、西安市、沈阳市、北京等地进行巡演。1957年,参加了纪念刘天华逝世二十五周年演出。1960年,参加招待比利时王后演出。1962年,台湾联谊演出;同年,到中南海演出。1964年,担任器乐系主任。1977年,参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音乐会演出。1978年,赴沈阳、西安讲学演出。1979年,与美国小提琴演奏者耶胡迪·梅纽因交流演出。1986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1915年至1923年,在家乡读书期间向村里帮工学习演奏竹笛和二胡。1923年9月,考入苏州农业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组织的“同乐会”,演奏江南丝竹和民间小调。1924年,结识刘天华的学生储师竹,并得到《病中吟》《月夜》两首乐曲的曲谱。
1927年8月,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11月,考入国立音乐学院,成为该院第一届学生,主科琵琶专业,师从平湖派琵琶演奏者朱箐,副修钢琴,还向刘天华的学生吴伯超学习二胡。1929年9月,考入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主修小提琴,兼修二胡,副修琵琶与钢琴。对传统的二胡进行了改革,使原来的龙头形改为月牙形,改原来的圆琴筒改为哑式,他创造的“蒋氏二胡”和“蒋派二胡艺术”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产物。
1930年4月,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举行的第四次演奏会上,分别演奏了钢琴四手联弹、小提琴齐奏与二胡独奏四个节目。
1931年,经刘天华推荐,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国乐导师教授二胡;同年,参加为九一八事变事件募捐音乐会演出。
1933年7月,从中央美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同年,与丁铛合作在日本开音乐会,介绍二胡艺术;8月,与周少梅合作举办国乐音乐会;9月,正式到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1月,在EMI集团录制《汉宫秋月》 。
1934年3月,在青岛市举办个人国乐演奏会;9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举办独奏音乐会。1935年5月,参加刘天华遗作演奏会演出;6月,在北京举办独奏音乐会;8月,被京华美术专科学院聘为副教授。
1936年1月,创作二胡独奏曲《长夜》。1937年8月,被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以及京华美术专科学院分别聘为教授;同年,在燕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开设二胡学习班。
1938年4月,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聘为教授。1945年,与管平湖、王君瑾在国子监组织民俗音乐传习所;同年,在北京亚斯礼堂参加庆祝抗日胜利音乐会演出。
1946年4月,到解放区张家口市“联合国大会”音乐系执教;同年,与古琴演奏者管平湖、古筝演奏者周希文在北京青年礼堂举办音乐会;9月,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院任教。
1948年,在天津河北师范大学任教。1949年,受到周恩来邀请,在北京饭店与各界知名人士欢聚;同年,参加第一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
1950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同时任教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同年,录制了《汉宫秋月》《良宵》,这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张二胡唱片。
1953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演出。195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蒋风之、周广仁、张权、楼乾贵独奏、独唱音乐会;同年,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在上海、南京、广州市、武汉、西安市、沈阳市、北京等地进行巡演。
195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民族音乐专题节目撰写了“漫谈二胡”,后编辑成书,在节目录制期间,电台为蒋风之录制了《病中吟》《闲居吟》《空山鸟语》《四合如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作品,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空山鸟语》;同年,参加全国民俗音乐巡回演出,演奏的《汉宫秋月》受到欢迎。
1956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月夜》《三宝佛》《熏风曲》;同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1957年,调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执教;同年,参加了纪念刘天华逝世二十五周年演出;同年,参与编写出版了《民族器乐讲座》 。
1958年,出版了《蒋风之二胡曲八首》。195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汉宫秋月》《玉簪花》《熏风曲》 。
1960年,参加招待比利时王后演出;同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悲歌》《鸥鹭忘机》《苦中乐》 。1962年,参加政协组织的台湾联谊演出;同年,受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1963年5月,担任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评委。1964年9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蒋风之担任器乐系主任。1977年5月,参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音乐会,演奏了《二泉映月》 。
1978年10月,赴沈阳市讲学、演出;11月,赴西安市讲学、演出;同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流波曲》 。
1979年8月,赴西宁市讲学、演出,在西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良宵》《二泉音乐》《熏风曲》《汉宫秋月》《花欢乐》《流波曲》;同年,与来访的美国小提琴演奏者耶胡迪·梅纽因进行交流演出。
1980年,赴武汉讲学、演出。1981年,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1982年6月,被聘为北京二胡研究会顾问;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蒋风之师生广播音乐会。1984年3月,赴江西省讲学、电台录音。
1985年11月,出席北京二胡邀请赛开幕式。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86年1月26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其他作品
编创作品
重要演出
创作特点
风格特征
蒋风之的演奏风格典雅、深、手法细腻且富于变化,他演奏的二胡曲,可以使人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创作所注重的声韵相和、虚实相生的意境表现。在他的演奏中,有意识地将中国艺术表现中的旋律加花手法、声韵变化以及虚实处理在二胡这件乐器上充分发挥,这是蒋风之二胡艺术的特色。
曲目范围
蒋风之演奏的《汉宫秋月》采用传统的放慢加花手法,在旋律上进行扩充,在节奏上放慢展开,并巧妙地运用二胡细腻多变的弓法、指法,同时还吸收了古琴、琵琶的吟、推拉弦等效果,使音乐连绵不断、起伏有致、委婉如诉,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宫女幽怨、悲哀的内心思绪。
蒋风之演奏的《月夜》,侧重于左手揉法的变化以及上、下滑音等左手技法的实际应用,右手运弓流动酣畅,旋律抒情甜美;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刚柔相济,以刚为主,运弓平稳、深沉、有力,左手配合揉弦手法的不同处理,使乐曲的情绪时而高亢激愤,时而低回倾诉,表达了乐曲的情感;在演奏《病中吟》时,四个乐段在力度、速度都有明显的变化。
主要成就
民族音乐界,特别是二胡界都知道蒋风之,他的名字如同他的名曲《汉宫秋月》一样,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人物评价
蒋风之演奏的《汉宫秋月》,古朴的韵致、所表现旋律变化的千姿百态、技法的单音动势异彩纷呈、音色变化的细腻繁复、线性力度张力和自由律动,构成了长于复杂情感的表现特征。(《蒋风之二胡艺术研究文集》张慧元评)
要谈形成派,我们谁也谈不上,只有蒋先生能够称得上形成“蒋派二胡” 。(二胡演奏者陆修棠评)
蒋风之在刘天华几个亲传弟子中既继承了刘天华的艺术思想,又发展了刘天华的艺术思想,并率先被二胡届公认为“蒋派”,这充分地证明了蒋风之思维成果的突破性及价值性。(音乐学者傅建生评)
个人作品
发表专辑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蒋风之简介.中国音乐学院.2022-02-09
民族音乐事业探索者——蒋风之先生.搜狐网.202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