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平大学

北平大学

北平大学,即国立北平大学,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组合体,建制包括女子文理、法商、医、农、工5个学院18个系以及2个专修科。五个学院的校址分散各处,名义上虽然统一,但实际上各行其是,各院均有相当独立性,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北平大学的诞生与大学区制度息息相关。1928年,为配合北平大学区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撤销中华大学的名称,改为北平大学,由李石担任校长。北平大学除了具有学校的职能外,还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至西安市。1937年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城固县。抗战胜利后,北平大学未能复校,大部分师生留在西北地区,成为后来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建校基础。

历史沿革

1927年,北洋政府因为连年军阀征战,国库空虚,且因为各大学科系重复设置,资源重复浪费,下令将北京九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年尾国民政府北伐完毕,南京教育部计划采取法国拿破仑时代之大学院制(拿破仑时代全法国只有一所帝国大学,该帝国大学除负责大学教育外,还身兼教育部功能,管理各级学校),将全国分为数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先在北平,江苏,浙江,广州试办,在北平,除先前北京九所国立大学外,天津的北洋大学,保定市的河北大学亦在合并之列,预定组成国立中华大学,旋因北京大学抗议,改为组成国立北平大学。

在文化古城时期,北京地名改为“北平市”,而且成立了一个“北平大学”。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北平大学”没有了,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了解北平大学的人已经不多,青年朋友看书遇到这些旧事时,又常常把“北平大学”和北京大学混淆起来,这是不对的。因而介绍文化古城时期大学概况,在谈完北大、清华大学、师大之后,接下来就应当把北平大学介绍一下。

要弄清北平大学,首先应该明确两个问题,即一要明白北平大学是一个组合体,而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合体,原不是一个学校,也不在一个地方,是一个时期,隶属于一个校名的几个学院。二要明白当时的历史条件,学校制度。即大学体制,每个能称作“大学”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三个学院,而每个学院,又必须有三个以上的学系。而“大学文凭”与“学院文凭”,对于一个毕业生说来,不只是名义上好听不好听,而且在正式薪金待遇规定上,也大不一样。因而把几个学院组合起来,共同戴一顶“大学”的桂冠,而且又是“国立”的,这对学生、教员、校长说来,也都是各有利弊的。对学生说来,利多些;对各校校长说来,就不免还有不便之处。

北平大学是那几个学院的组合体呢?即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法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这五个学院,各有各的校址,各有各的历史。简述之,即工学院创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北洋政府初期叫“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后期叫“北京工业大学”,校址在西北城祖家街端王府夹道,清末由农工商部直辖,民国后改隶教育部。医学院创建于民国元年十月,最早叫“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九二四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一九二七年改名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校址在和平门外后孙公园。农学院创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一月,初名京师大学农科,后来改名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后来又改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校址在阜成门外罗道庄。法商学院是由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来改名北京法政大学,以及其它学校法科、商科等合并组织起来的。历史悠久的也创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校址在国会街。女子文理学院原来是女子大学,校址在朝内大街北小街。另外后来北平大学在李阁老胡同还有本部,也有不少学生。因此可以看出所谓“北平大学”是庞然大物的多元复合体,但其组织又是松散的,矛盾也是很多的,在它由成立到结束的不到十年中,闹过许多学潮、新闻。要约略介绍其经过,还得要从历史背景的演变说起。先引一小段文献。一九三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刘半农先生写的《五年以来》一文中道:

“那时国立九校还没有合并,北平市有九个国立大学校校长。私立大学也比现在多到一倍。却因国立大学的经费积欠至数年之多,私立大学本无固定经费,以致北平的大学教育,整个儿的陷于不景气的状态之中,讲堂老是空着,即使有教员上课,听讲者也不过二三子而已。牌示处的教员请假条,却没一天不挤的水泄不通。现在的北平各大学。虽然还没有整顿到理想的境界,比到从前,已经大不相同了。”

这一小段文字,概括地说明了文化古城时期前一阶段学校情况的变化。先说“那时”两字,是指什么呢?是指北洋政府的最后阶段,在武力上,皖系失败,直系疲敝,奉系较强,奉系军阀张作霖得势的时期,张学良为奉军第三军团长,张宗昌为奉第二军团长,直系王怀庆为京师卫戍总司令,处决京报主笔邵飘萍、递捕世界日报主笔成舍我刘半农编副刊,为此也离家躲了起来……总之,这个“那时”是文化事业奄奄一息,十分恐怖的时期。那时的所谓“国立九校”,就是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工业大学、农业大学、法政大学、医科大学、女子大学、艺术专科学校。这九所学校都由教育部拨款,因而谓之“国立”。其时尚有以“庚款”为经费的“清华”、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交通部办的交通大学、财政部办的税务专门学校,这些学校各有专款,只叫“公立”或“部办”,而不叫“国立”了。“清华”也直到后来,才加“国立”二字。

张作霖一九二七年六月,自称安国军大元帅,从北沟治顺成王府设立大元帅府,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就职。俨然国家元首自居,因为他是想要作“大总统”的,先仿照孙中山先生的先例,称为“大元帅”。潘馥张宗昌孙传芳推荐下组阁,任内阁总理,外交王荫泰、内务沈瑞麟、财政阎泽溥、教育刘哲……这时张作霖下了一条特殊命令,让刘哲执行,就是合并“国立九校”为京师大学校,以刘哲兼任校长,以胡仁源张贻惠、毛邦伟、孙柳溪林修竹等为各院院长。宣布了一系列的禁令:禁止使用白话文、禁止学生集会请愿、教员缺课要扣发薪金、处罚学生可用戒尺打手心等等……北京学界一时笼罩在武装力量压迫的阴云之下,著名学人纷纷离京南下,或出国考察,林语堂鲁迅等人,早在一九二六年夏、秋间已先后离京,胡适也已出国,顾颉刚一九二七年也已到了广州中山大学,四月八日写给胡适的信道:

“从仰之处知道先生将于四月底到上海,此信到时,想来先生已归国了。我以十年来追随的资格,挚劝先生一句话:万勿回北京去。现在的北京内阁,先生的熟人甚多,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他们为张作霖办事,明白是反革命。先生一到北京去,他们未必不拉拢,民众是不懂宽容的,或将因他们而累及先生。”

顾姓信中,可见当时北京学界的情况。张作霖作大元帅时,也正是北洋政府穷途末日,财政极端困难时期。他手下大将长腿将军张宗昌霸占山东省、直隶(河北省)两省,一九二七年不到一年,用去五千多万银元军饷,都是用公债、地亩捐、直、鲁军用票从农村敲诈来的,只供他挥霍,而兵士们照样欠饷。张作霖的内阁只有八十万行政费,他的总理兼财政总长把财政部的人员裁撤的只剩下二十人,成为笑话奇谈,在行政费这样紧的情况下,“国立九校”不合并没有钱,合并了还是没有钱,经费名义上有,但无钱发,只是“欠”着,这就是刘半农信中所说的“国立大学经费积欠至数年之多”的实际情况。

经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北洋政府后期,因军阀连年混战,官僚贪污,钱都被打仗和贪污弄光了,教育经费,长期拖欠,丝毫没有保证。北伐胜利,军阀垮台,张作霖大元帅作不成了,匆匆离开北京,回东北老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南京派阎锡山军队接管京、津,宣布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在此新旧交替之际,北京各学校经费更无人来管。直到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间,才把经费来源具体落实,即李石曾宋子文谈判商定:由天津海关和长芦盐务署按月拔三十万元,经北平各大学作为固定经费,这样直到“七七”事变,北平几所国立大学的经费,得到较长时期的保证,但这是与北平大学的建立,有直接关系的。其远、近原因有如下述:

在北伐军在长江流域节节胜利时,中国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即筹划如何在军事胜利之后,取得北方教育大权,便与张静江、吴稚晖等仿效法国大学区的办法,在中国建立大学院、大学区。李石曾名煜瀛,“石曾”是字。是清代爱新觉罗·载淳老师李鸿藻的第五个儿子,清末留学法国,加入了同盟会。在法国办过“勤工俭学会”、“里昂中法大学”等,在政治上、教育界,以及兴办各种事业上,均有一定声望。北伐时,已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于一九二七年六月间,先设立了“大学院”,以蔡元培为院长,请了一些只发干薪,不必上课、上班的教授,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鲁迅日记》一九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记云:“下午收大学院泉三百,本月分薪水。”

同年六月,李石曾易培基提出建议,改北京大学为“中华大学”,分设文、理、法、工、农、农六学院,北上接国立九校。后因北京大学师生坚决反对,通电抗争。李石曾又建议因北京已改称北平市,便应改北京大学为北平大学。后又确定全国划四个大学区,北平、江苏省浙江省广州市四区。以北平、天津市河北省、热河为“北平大学区”范围。大学本部总管全局,管理各高校,各校合并统一称为“北平大学”,下设学院,其计划合并之学校及新名称如下:

北京大学文学院、保定河北大学文科合并为“北平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大齐

北京大学理学院改为“北平大学理学院”,院长王星拱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法政大学、河北大学法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法学院”,院长谢瀛洲

北京工业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院长俞同奎

天津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院长石树德;

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农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崔步瀛

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医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徐诵明

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黎熙,后改张贻惠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徐旭生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

另北京俄文专科学校改为“俄文专修馆”,北京大学预科改为“北平大学文理预科”,还有国学研究所,分别由段憩棠、刘半农(半农)、沈兼士主持。

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在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校长李石曾,副校长李书华,先是萧子升代理秘书长,后来由成舍我任秘书长,以上这些人选,不少都是留学法国的。

以上是最早“北平大学”的组织机构和人选。但这并未成为事实,因遭到强烈反对,不久就同“大学区”的实施失败一样,被迫取消了。后来“平大”即本文前面所说的各个学院了。

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护校成功,脱离“北平大学”自去恢复各自的老传统,这些情况,在前面已作过介绍,不再赘述。剩下其它一些学院,仍用“北平大学”的名称,但因各自原是独立的,自有其历史及人事基础,勉强合并在北平大学的名义下,是困难重重、矛盾百出的。其中有几件闹的比较严重的事,分别略作介绍。

一是女子文理学院和法学院争校舍案:

一九二五年五月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因反对校长杨荫榆,闹的不可开交。以章士钊为总长的教育部下令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将改设女子大学,布告云:

“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业经令行停办,派员接收到案,本部现将该校改设女子大学,筹备处正在积极进行……”

在女子大学开办的同时,另一方面有教授和学生联合抗争,组织校务维持会,仍然继续女子师范大学的名称,一度在宗帽胡同租房子临时上课,后又回到石驸马大街原址,这时章士钊等人已下台。但女子大学一方面,又不肯让步,一些学生反抗女师大,两次呈请警察厅驱逐女师大,发表宣言要索回校址。这样在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之间,北京就有两所女子高等学校:一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一是北京女子大学。到了“北平大学”时代,女子师范大学后来并入师范大学去了。女子大学就成了问题了。经过请愿交涉,也是一次风潮,最后取得不拆校、不并校,保持原组织的胜利。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在“女子学院”一文中记这一段史实道:

“因为女子学院乃是后来改定的名称,它的前身实在即是章士钊任可澄在女师大的废墟上办起来的那个女子大学。……北京旧有的学校也经过了一番改组……大学各学院长乃由李石曾派下的中国国民党新贵来担任。经利彬做了理学院长,张凤举做了文学院长,但是他们却不能一帆风顺地到任,因为政府取消了北京大学的名义,北大出身的都很反对,而且有些人在国民党政府里颇有势力,所以这种气势是不可轻视的。因此北京男女师大及以农工各专科已经次第开学,北大的文理两院拒绝新院长去接收,一直僵持着,院长不能到院倒已罢了,中间却有第三者也吃了亏,这便是预备着归并到北大文理两院里去的旧女子大学学生了。因为当时有历史的关系,既然不能把她们并在女师大,只得将她们分为文理两组,并合到北大里边去,北大不能开学,所以她们也连带的搁了浅。新院长聘定刘半农为国文系主任,温源宁为英文系主任(余从略),预备先办文学分院,给她们上课,校址设在西城根的众议院旧址。但是刘半农辞不肯就,张凤举和我商量,叫我代理半农的主任职务,安排功课,我就答应了。随后半农给我打电话来,说女子大学是我们所一向反对的。怎样给他们去当主任?责备我不应该去;我当即答复他,为什么去不得?我还劝他自己去,可是他还是不同意,但是没得话说了。后来他究竟去做了女子学院的院长,可是并不固执原来的意见了。这个机关起头叫作文理分院,里边两个院主任,分治其事,随后在保存北京大学后,作为北平大学女子学院,又改为女子文理学院,但那时我却不在那里了。

“文理学院的开设是在众议院旧址,那就是后来法学院的第一院,可能是一时借用的,可是法学院一再要求归还,因为难找到适宜地方,迁延下来到第二年春天,那即是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也就是五四年的十年了。法学院终于打了进来,武力接收了校址,教员们也连带的被拘了小半天,给我有写一篇愉快的散文的机会?而学校却因祸得福,将破烂的众议院换得了一座华丽的九爷府,本是前清的旧王府,后为杨宇霆所得,中华女子学院由杨家以廉价租来的,至今岿然在朝阳门大街的北边,是科学院的一所办公地址。担任过女子学院院长的有经利彬刘半农沈尹默,那是以北平大学校长兼任的,最后是许寿裳,随后这学校即就没有了。”

当时法政大学武力接收女子学院占用的众议院,似乎收复失地一样,是十分热闹的一件新闻,周氏有一篇“在女子学院被囚记”专记此事,写的十分有趣,无冲淡风而有辛辣味,是苦雨斋另一种风格的文字,在此未便多引了。当时被拘的教员除周氏外,尚有沈士远、陈达、俞平伯、沈步洲、杨伯琴、胡濬济、王仁辅、爱新觉罗·溥侗,以及唐赵丽莲、郝高资二女士,这些人因被无理拘留,还特地去质问过北平大学副校长李书华,但无论怎样逼,也没有一句负责的话,如同泥塑木雕的菩萨,客人种种责难,主人还是毕恭毕敬的陪着,到深夜而无倦容,涵养功夫是十分了不起的……年代久远,早成历史,当时被拘的人,均凋谢尽,鲁殿灵光,只剩下一位俞平伯老先生了。

其二在女子文理学院被武力接收校址事件而外,尚有“俄文专修馆”一次波澜,这原是外交部办的一个学校,并入平大,开始仍叫原名,学生反对,要求升为学院,且反对李石曾派来的段憩棠接收,也闹罢课,天天派代表请愿,闹到深夜,最终获得解决,改称为“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后来也没有了,至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之际,只有“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了”。

另外的一些纠纷,也不必一一细述了。当时除“军阀”之外,还有“学阀”的名称,即凭借教育界的势力,掌握一些学校,操纵一些教员、学生,形成力量,兴风作浪,你争我斗,北平大学是几个不同学校的组合体,所以大小争斗的事件更多,一九三二年六月间钱玄同写给胡适的一封信,有几句道:

“说也好笑:今午在一个地方吃饭,有人卒然问曰:北京大学闹学潮了吗?怎么忽然登《晨报》停止招生呢?我闻而大惊,索《晨报》阅之,果见大学广告,因有某君先入之言,竟对于那么大的一个‘平’字熟视而若无睹,以至急急忙忙地打电话问你,岂不可笑!实在也因为这两天我心乱急了,愤慨极了。常常想:平大要轰沈尹默,干师大底事;师大要易寅村等人做校长,又干平大底事!师大要易与平大驱沈,又干北大底事!而他们竟联合战线的那样闹,实在可恨之至……我只希望北大永保其不牵入此无聊之学潮中……”

从钱、胡信中,亦可见当时北平大学之混乱情况了。这种情况到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之后,相对稳定一些了。当时在国立各大学中,平大比较好考一些,在一九三五年时,其在校人数据资料记载,是这样的:

李阁老胡同北平大学本部学生一千六百余名,和平门外后孙公园医学院一百二十多人,阜外农学院二百二十多人,国会街法商学院五百一十多名,端王府夹道工学院二百八十多人,女子文理学院人数不详。

北平大学几年中还是培养了不少学生的。“七七”之后,内迁到西北,抗战胜利,未能复校。工、农、医三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国会街法商学院作为北京大学先修班,文化古城和“北平大学”均已成为历史名称了。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设置

北平大学几个学院,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学校,为了清楚,现把各院简史略后,作为本文附录:

法商学院

清末将大仆寺街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民国元年,合并法政、法律、财政三校为北京法政大学邵章首任校长。民国十二年,改组为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江庸任校长。十四年拨顺城街虎坊桥参、众两议院旧址为校舍,大仆寺街原址设预科。民国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学,收编该校学生为俄文政法系。民国十七年,北平大学成立,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谢瀛洲任院长,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民国二十三年合并商学院,改组为法商学院,白鹏飞任院长。

工学院

校址在北沟沿祖家街端王府。光绪二十九年筹建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于神机营分所建校舍,绍英为监督,分机械、电气、矿学、化学四科,学生先补习二年,再转入正科三年毕业。民国元,年,改为高等工业学校,校长洪(钅容),分机械、电气、化学三科,后又增机织科。民国十二年改组为工业大学,十三年开学,俞同奎任校长。民国十七年,北平大学成立,改为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先为马君武,后为张贻惠

医学院

最早为前清医学实业馆,地址在虎坊桥西北,正门在后孙公园,民国以后,汤乐和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后门在八角琉璃井。有解剖实验室、化学实习室、病理组织实习室、内科检查室、助产练习所。民国十三年改为医科大学,洪式辟为院长。民国十七年后改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徐诵明为院长。民国十八年拨背阴胡同审计院旧址筹办附属医院,是当时北平市仅次于协和的一所设备较为完善的医院。徐任平大校长后,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继任。

农学院

前清宣统元年,学部奏拨望海楼附近罗庄官地一段,办农科大学,民国元年,校舍落成。民国三年,改为农业专门学校。分农科、林科,有图书馆、林场。农科分农业经济学、农业化学、植产学、牧学四门,林科分林政学、造林学、利用学三门。民国十一年,购南口三岔峪等处土地一千一百亩,筹建第二林场。民国十二年改组为农科大学,制定组织大纲,设农艺、森林、畜牧、园艺、生物、病虫、农业、化学等系。溥仪未出宫前,把这里赏了陈宝琛,陈宝琛在此请过客,作过诗。一下子成了农学院院址。伪满溥仪又委托他的代理人要求收回。为此还闹过交涉。民国十九年农学院增加预算。时许璇任院长。后刘运筹继任。

女子文理学院

女子文理学院就是原来的北京女子大学,最初校址在石驸马大街原女高师旧址,后租朝内大街孚王府,俗称“孚王府”为院址。民国二十年改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二年后确定办学规模五系二专修科。五系:哲学系、教育系、经济系、数理系、化学系。两专修科:音乐、体育。

学校历史

北平大学几个学院,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学校。北平大学预定组织方式为:

北京大学文学院,保定河北大学文科合并为『北平大学文学院』

北京大学理学院改为『北平大学理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法政大学,保定河北大学法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法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

天津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北京农业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农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农学院』

北京医科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医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不过北京大学师生持续反对,经过一两年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保定河北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先后退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另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改为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河北大学医科改为河北省立医学院、天津工业专门学校改为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改为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国立北平大学至此剩下医、农、工、法、女子文理五个学院,北京大学则拥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抗战时国立北平市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三校内迁合办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伪政权在北平开设伪北京大学(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及伪北平大学(有医、农、工三个学院),后伪政权将伪北京大学及伪北平大学合并为伪北京大学(有文、理、法、医、农、工六个学院),胜利后伪北京大学被改组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

伪北京大学理学院改组为第一分班

伪北京大学文学院改组为第二分班

北京大学法学院改组为第三分班

伪北京大学农学院改组为第四分班

北京大学工学院改组为第五分班

北京大学医学部改组为第六分班

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是伪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分班是伪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1946北京大学复校,接收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一、二、三、四、六分班,第五分班改为国立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国立北洋大学北平部亦并入国立北京大学。

另外1949以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演变为北京师范大学、河北省立农学院演变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演变为河北医科大学(迁石家庄市)、河北省立工学院演变为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立法商学院于1938年被废。

历史渊源

西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的关系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平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市,合并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校设6学院23系;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迁校陕南城固县,4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年7月,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和农学院与他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业大学。联大教育学院则改称为师范学院。1939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西北大学,同时,将联大原有的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学院12个系,即北平大学原来的女子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原联大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的不少骨干教师亦长期留在西北大学工作,并形成30年代至70年代西北大学学科骨干和师资队伍的主体。实际上,在北平大学不复存在之后,今西北大学即成为继承其主体的唯一大学。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在京时,云集了一大批全国著名学者,如李达、崔敬伯、陈豹隐、沈志远、许德珩、程希孟、章友江、侯外庐等。平大法商学院相继成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的法商学院,先后下设有法律系、政治经济系(在西北大学时分为政治、经济两系)、商学系等。在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时期,由校常委、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兼任临大法商学院院长(鲁迅挚友许寿裳教授、教育部督学张北海曾一度任院长)。其中,法律系主任为黄觉非教授,教授有王治焘、赵愚如、王、李子珍;政治经济学系主任为尹文敬教授,教授有章友江、吴正华、李绍鹏(兼)、沈志远;商学系主任为寸树声教授,教授有李绍鹏等。1939年9月改为西北大学后的法商学院,由刘鸿渐、卢峻赖琏(校长兼)、曹国卿等教授相继任院长。这一时期法商学院学生人数居全校三学院之首,约占全校半数。1941年期间,西北大学共出版21种著作,其中法商学院就有15种,占71%以上。西北大学法商学院在1941年有25名教授,在1943年有21名教授,在1945年有20名教授,在1947年有24名教授(另有6名兼任教授)。据不完全统计,由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毕业或原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以后长期在西北大学工作的先后有40余位,其中王凤仪徐诵明李蒸马师儒侯外庐还曾主持校政。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崔敬伯汪奠基沈志远、侯外庐等先后成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中央研究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在北平时,是北平大学仅有的文学和理学学院,原设有文史系、哲学教育系、经济学系、数理系、化学系、音乐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只有经济学系与法商学院有重复。1937年迁陕后,女子文理学院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下设国文系、历史系、外国语文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和地理学系,原有的教育系、体育专修科归教育学院,经济学系归法商学院,音乐专修科被取消。原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教授任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1938年任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原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马师儒曹靖华戴君仁汪奠基包志立傅种孙、杨永芳、谢似颜、季陶达江绍原等也相继在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任教。其中,马师儒教授于1939年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又于1948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显然,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为西北大学的理科和人文科学概论奠定了基础,加之留陕或赴陕的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批理科教师,像赵进义刘亦珩、刘书琴、魏庚人张贻惠蔡钟瀛、杨立奎、谭文炳、虞宏正、刘拓、赵学海、殷祖英、黄国璋、郑励俭、傅角今、郁士元、刘汝强、陈兆等,共同构成了西北大学理科师资的主体。

北平大学几个学院,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学校。

参考资料

(长河撷英)“白区抗大”的财经星火.交大西迁博物馆.2024-03-08

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的分合.澎湃新闻.2024-03-08

怀念我的母校——北平大学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校报电子版《天津工业大学报》.北平大学.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