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怡霖

怡霖

怡霖,原名陈婷筠、出生70年代,祖籍浙江省,定居厦门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书法家、福建省书协会员、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省委统战部信息联络员、省青联委员、无党派人士。

著有散文集《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追梦霞满天》、2012年初版《人约黄昏后》、2013年再版《人约黄昏后》、《怡霖作品选集》。

出版著作

1\u003e《岁月追风人》散文集 2009 中国文化出版社

2\u003e《月上柳梢头》散文集 2010 中国文联出版社

3\u003e《追梦霞满天》散文集 2011 厦门大学出版社

4\u003e《人约黄昏后》散文集 2012 厦门大学出版社

5\u003e《眉眼盈盈处》诗 集 2014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品获奖

散文集《人约黄昏后》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散文集《人约黄昏后》福建省第28届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10届“陈明玉文学奖”

散文集《追梦霞满天》获福建省文学奖

散文《苍穹之王》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

散文《刺桐之魅》荣获福建省逢时杯奖

散文《一把钥匙的重量》荣获福建省百花奖

书法作品获“第三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三等奖

书法楹联获福建省委宣传部“同书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书法大赛铜奖

书法楹联获“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诗词联赋书法展览”二等奖

书法作品获“第四届海峡杯书画展”二等奖

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海丝书法大展赛作品展”

书法作品获“美丽苏区·诗画邵武市福建省书画大赛一等奖

媒体报道

青年女作家怡霖新作《追梦霞满天》新书发布会/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办

10月26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女作家怡霖的新作《追梦霞满天》将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第七届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以及福建省作家协会、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作家协会、漳州市作家协会的领导将出席首发式。

这部作品是怡霖的第三部散文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怡霖是文坛上新涌现出来的一位散文家,系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她写作方式独特,是一位用手机进行创作的作家。《追梦霞满天》洋溢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她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开掘出诗意与哲理,并饱含着出自心灵深处的淳朴而炽热的真情,她的散文有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首发式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宋文艳主持,厦门大学出版社原总编、特聘编审陈福郎介绍本书的特色。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冬青、厦门市委统战部处长郭庭海、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西北将在首发式上发表讲话。

2012年09月10日文艺报/白描: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坚守的生活领地和感情领地。这个圣洁的领地孕育了无限的血缘和对于生命的热切幻想,有暗河与血管相通,有脐带与泥土相连,带着母体的热度,又承继了祖辈的遗传密码。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区域,喜悦、痛楚、甜蜜、苦涩、激越、悸动、哭、笑、欢跃、呐喊……人类这些极端感知和浓烈情绪时时汇集于这个共鸣区,它是生命的载体,又是生命的内容,更是生命的灵魂和精神的所在地。

怡霖的散文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广袤的情感区域,从情绪色彩来说应该归入暖色调,她给人以温馨、柔软,给人以缅怀、追溯,让人能够感受她的温度,又能够触摸她的隐痛。她在这种暖色的情感中寻觅、游走,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和救赎。她以她的文字记忆和重温她的没有终点的情感长征。在她的散文中,外公、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女儿、提着竹篮的阿姨、“腌制的蘘荷”、“灶中的锅巴”、“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一张越剧唱片”、“女儿手中的蚕宝宝”等,都构成了坚实的情感支撑,打上了她的胎记,谁也无法将他们分解,更无法漠视。甚至其文章的标题,例如《米香时分》《那年豆花香》《圣洁的柔软》……都在传达一种情感浓的信号,就像一杯珍藏多年的美酒,未及唇边,早已让她的醇香微醺了。乡音和母语、亲情和乡情重合叠加,交汇成一曲绵长的情感天籁。这些都是真实的、真切的,没有泡打粉,没有添加剂,原始而拙朴地呈现。这是一条无法更改的情感河流,有注定的发源地,有必然的流域,有虔诚的走向。

在《情花》《情潭》中,这种暖色调不只停留在温暖上,而是变成了炽烈的火焰,她在舞蹈,她在燃烧,她在涅。“在时光的隧道中,我的骨头醒着,为的是聆听你的脚步;我的身体醒着,为的是等待你的亲近;我的思想醒着,为的是迎接你灵犀的飞渡。”“请在黑夜里等我,我会是你的火焰。请在黎明时等我,我会是你的晓星。”伫立在她波涛汹涌的感情岸边,感受她灵魂的战栗、血管的搏动,以及神经末梢的温度。你就像《起舞》中的那群女人,“外婆、母亲与我”,因为越剧,“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低泣拭泪”。你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了怡霖散文中情感长河里的涉水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只属于他自己的河流,你走进了这条河流,你无法拒绝对这种身份的认同。

但怡霖不是一个泛情者。她的暖色调并非粉饰情感,也不是小资式的矫情,而是在于她对苦难的超越。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作为作家的怡霖,秉承了母亲的隐忍和善良,秉承了健康和乐观的心态,给人的始终都是阳光和微笑。“有一回,娘亲口告诉我,她多想一辈子仅唤一个人为娘。”即便这样,可在寒夜,母亲坚持“用她的体温烘暖我的冰冷”。也许正是母亲的这种温暖,让怡霖有了焕发不尽的热度和光亮,这也构成了她情感抒写的独特魅力。

怡霖散文的暖意还表现在她对人性的剖析和批判。在《狼人》《灵猴》等篇章中,她揭示了动物和人类的相似性,挖掘两者在人性上的共同点,诸如智慧、凶残、勇敢、阴暗、团结、自私……给人以自我审视,给人以善意的批评及警醒。在《苍穹之王》中,她记录了一个鹰孩的故事,“有一天,雌鹰告诉他:‘你属于人类,我们脚下这片被沙漠埋没着的大地就是你的故乡,风口处有一个大洞,如果你能堵住那个大洞,你的村民就会摆脱苦难获救。’鹰孩就朝那个风口飞去,并最终到达那里,用自己的翅膀堵住了那个巨大的黑洞。”这个故事蕴含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和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怡霖将她暖意融融的情感抒写提升到了一个深远的高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怡霖的文字是她人生中一次不止于生命的精神突围,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

怡霖是个勤奋的作家,短短几年时间出了数部散文集。从《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到《追梦霞满天》,再到《人约黄昏后》,怡霖走过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写作之路。怡霖是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作为她的师长,我期望也有理由相信她将走得更快、更远。

情感天籁

怡霖散文之“焰”(序)/张胜友

福建省女作家怡霖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期间,将她的两部散文集《岁月追风人》和《月上柳梢头》赠予我;时隔不久,又寄来另一部书稿《追梦霞满天》,嘱我作序。乡情难却,我恭敬不如从命。

闽地阳光充沛,雨水丰盈,这种自然天赐滋养了闽人心田,性情开朗,心地阳光,反映到文学上便是每个字里行间都散播着亘久的热度。它的繁茂和广袤一如草原上的风捎过山峦的温馨。读怡霖的散文,这种感觉便时时袭来,缘于她的散文有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任何虔诚的文字都是有“焰”的,带着自身的热度,带着内在的穿透力。这种“焰”是多元的,或浓烈,或奔放,或明媚,或淡定。每个人的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焰”。怡霖的散文之“焰”是丁正耕式的,是古炉式的,会温暖人,会感染人,但不会灼伤人。她有时会喷出情感之“焰”,会融化人,但不会焚毁人。她的散文之“焰”又是朴素的,真挚的,不雕琢不刻意,不故作不矫情。没有虚张声势,更不处心积虑。这种“焰”是洁净的,健康的,乐观的。是跳跃的,充满活力的,又是无偿的,无私的。你捧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冬夜里捧着一只内燃的手炉,她的热力通过你的掌心,你的血管,燃遍你的周身。

生活是人生的大书。反之,散文便是一个人的生活简史,或曰一个人的心灵简史。怡霖的散文取材于身边的生活。她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她的散文密码,阅读她的散文就像在阅读她的生活,她内心的热情,善行,都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安放的位置,并且发着光。这种内心的光亮构成了她的散文之“焰”,她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一种生活态度的方式在读者中传诵。阅读她的文字,你会感觉这种“焰”无处不在,它不是巧遇的,也不是有意安排的,而是自然的行走。其中有爱,有关怀,有悲悯。《我们有阳光》、《胸中藏烈火》、《善行随风》、《最近的幸福》……等等篇什,都是生动的佐证。“你想让雅威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如同送给我一鼎火炉,将我冰冷的心融化……”“心中燃着一团火,世上就没有灰暗。”“善良才是真正的圣人。”“不要吝啬你的舌尖,许多时候,一句平平的赞语往往比泛泛的表白更真切动人。不要吝啬你的双眸,许多时候,一个盈盈的凝望往往比虚空的誓言更给人鼓舞振奋。不要吝啬你的怀抱,一个紧紧的拥抱,没有任何东西抵得上爱人温暖宽厚的胸膛。”……这样的句子俯拾即得,纵且距她千里,可她的散文之“焰”始终烛照着你,你阅读她的散文就走不出她“焰”的半径了。

除了“焰”光照人,怡霖的散文又是唯美的。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捷去发现美,挖掘美。在《追梦霞满天》这部书稿中,她别出心裁设置了“花事”一辑,抒写了近二十种花卉,每一篇都是精短的美文,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轻盈纯洁的杨华,有质朴无华的竹花、会飞翔的杜鹃花属,还有素雅坚贞的菊、无需粉黛的芙蓉,以及红艳绝伦的刺桐。她运用工笔描摹、勾画、着色,一朵朵寻常的花瞬间焕发了不同寻常的美。她笔下的花卉不只美,而且是有个性的,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各有各的娇嗔,各有各的风情。怡霖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谈到,“物皆著我之色彩”,显然,这些花卉必定漂染了作者生命的颜色,才如此鲜艳夺目。这是写实的花卉,也有写虚的,她写了《心花》、《情花》和《水花》,她内心的丰盈和热烈,洒脱和豁达,也可见一斑。这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怡霖有一双嗜美的眼睛,她对美的感知,内心之美的映衬、倒影,都潜藏在这诸多的美文之中了。

《在通往圣殿的路上》则表露无遗,怡霖对于文学是赤诚的,且始终抱持一颗朝圣之心。从精神的高度说,文学是所有作家的圣殿。唯怡霖的创作是怪异的,据闻她这几十万字均成于手机荧屏上,她的创作不在书斋,而是在流动的旅途上,暄杂的街头、安静的山村、奔跑的火车……哪儿都是她创作的现场,其中的艰辛与快意可想而知。正是她的坚韧和执着,才换得如许丰厚的收获。关于文学创作想说的话还很多,却又往往多说无益。还是回到怡霖的散文之“焰”吧,这有待于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感悟,去升华。对于怡霖未来的创作,我们寄以深深的祝福!

是为序。(张胜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

追梦霞满天——读怡霖的散文和散文诗/胡平

2011年秋我去厦门市开会,刚好赶上怡霖的第三部散文集《追梦霞满天》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首发式,我应厦大出版社之邀出席了这个仪式,也开始熟悉怡霖的作品。怡霖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她的写作方式,她的作品都是在在手机上摁出来的,摁得飞快,不分场合,占用的都是忙里偷闲的时间,令人钦佩不已。后来才知道,她被媒体称为“手机创作第一人”,是“我手写我心”的一个楷模。她是上过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的,算我的学生,我为有这么一个学生感到高兴。

读她的作品,了解到她出身很苦,自小丧父,放过牛种过地。她16岁进城闯荡,北京大卖场上卖过鞋,以后经商,靠本事逐渐摆脱困境,成为“新阶层人士”的一个代表,发表不少作品。她重返北京时,去找过当年一起站柜台的女伴,女伴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她居然成了作家,觉得不可思议。当然,当年她自己也没有这种奢望,最初只是觉得生活艰难,把百感交集记了下来。后来偶然遇到一位何主编,主编觉得她写得有特点,把她的稿子用了,在杂志上印成铅字,此后的事情便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她已成为福建省著名的女散文家和诗人。她能成就到这一步,是因为后来她发现自己酷爱文字,而酷爱文字是因为有太多的人生感触要表达。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人安静坐在电脑前才能开始写作,有人随时随地需要用手机储存激情。

苦难经历对于作家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苦难都可以在他的文字里化为艺术,得到升华;苦难经历对于作家又是一切,因为有过苦难才识得人生。怡霖是从小就懂人生的,她的根在浙江省一块曾为世外桃源的土地上,她最动人的作品,都与那块土地有关。这些创作多从家庭际遇与亲情关系入手,以平民视角描绘江南的乡村图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她对过去时期农民遭遇的一切做了细腻的刻画,那是些发黄的照片,没有虚饰与遮蔽,却呈现诗情与新意。

福建省文艺百花奖的《一把沉重的钥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原生态地描写了她放牛的经历。少年回忆,色彩依然斑斓。那是一把牛栏的钥匙,它的沉重来自责任,那时她大概只有五、六岁,生产队为照顾她家困难,把放牛的责任交给了她。作品开头一段就写道:“我小心地将它放在灶台的灶孔里面,那是平时专放火柴盒的地方”——仅此一句,就深深吸引住读者,情景和情态的真切充溢张力。文学描写的魅力,常来自情境陌生感和丝丝入扣的生活逻辑的契合,它却需要作家来到过生活现场。此作中,孩子和黄牛的关系,母亲和黄牛的关系,孩子和母亲的关系,都是现场的回忆,被书写得温馨动人。牛是倔犟的,见到田里的麦子便大吃大嚼,孩子拉不动,急得哇哇大哭;牛又是通人性的,知道适时亲热地舔孩子的手臂;母亲也是疼牛的,及时采来树叶驱赶栏里的蚊子。其实,在作品里,母女俩是弱势群体,肉牛也是弱势群体,三个弱势群体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情景感人至深。怡霖的另一篇重要作品《父劫》,记叙了父亲之死招惹的官司,家庭遭遇的一场劫难。在变故中,祖母与母亲遭人诽谤,被装在两只篾筐里带走关押,使六岁的孩子魂飞魄散。这件事没有发展为《窦娥冤》,是因为公社陈书记为人正直,秉公处理,使全家人得以昭雪。怡霖特别写到,若干年后,她带着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几经周折寻到恩人,当面致谢,而陈书记已是之年。怡霖这些关于苦难的叙事,和那些“代言”的苦难叙事不同,不是受到历史理性或批判意识的指引的想象,不是满足于构成一组组冷酷的生存困境表象,而是努力呈现生活的本相、生活的色彩繁复的图景,因而真正赢得了读者。她的大量抒写家乡的篇章,带着亲历的体温,怀着真诚与柔情,讲述着生活在底层与边缘的人们的命运,他们宿命般的困境和可怜的希冀,也写他们的朴实、善良、坚韧和乐观,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的美丽。70后作家的写作大都不是从公共经验和公共记忆出发,也不习惯为作品建构社会性主题,他们更个人、更个体、更个性,但不会改写生命的本真状态,怡霖的创作就是如此,而实际上她的作品折射出民族的境遇和记忆,。

与不少女作家相似,怡霖对爱情的书写情有独钟,她的爱情作品离开了底层经验,驰骋于感情世界,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她喜欢以散文诗的体裁、以炽烈与唯美的文字讴歌纯真的爱情,寄托出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她的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的《情花》以及《情潭》等作,在开阔的时空里,纷至沓来的意象中,纵情笔墨缠绵恣肆地对爱情作了浴火重生式的礼赞,文字绮丽而不失婉约,典雅而不失明快。这些作品尽洗乡村篇章中淡淡的忧郁,带着一泻千里的情感,“追梦霞满天”。在一个随意复制爱情的年代,她的作品唤起了人们温馨的记忆。

从2009年开始,怡霖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了四部散文集。《人约黄昏后》出版后的翌年又被出版社再版发行,可见她是有读者群的。她是一个真正出自底层的作家,人生的凄风苦雨没有将她击倒,反将她磨得更加坚强、乐观、自信,迎来风雨后的绚丽彩虹。我认为,她的幸运,在于十几岁上赶上了改革开放,使一个灰姑娘由放牛娃出息为作家和企业家。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人的解放的时代,她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听说怡霖同时痴迷书法,勤学苦练,在此寄盼她学有所成。胡 平(曾任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自说自话

写作——它可以让我随心所欲地表达/怡霖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人都想把心中的话倾诉出来,于是就有了文学。而在所有的文学范本里,散文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因此被广大读者所喜欢。我喜欢散文,因为它可以让我随心所欲地表达。

不过,老实说,其实我是不太懂文学的,我只知道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包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下来而已。没有想到的是,当其中有些文章发表出来后,竟然有人对我说,读了我的散文后很受感动。听了这话,我真的很高兴,也很意外,特别是当我知道,有不少读者给编辑致电,表达内心情感的共鸣,还希望编辑继续编发类似的文章,编辑还告诉我说,有些读者是流着泪水,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的。我真的也被感动了,我没有想到文学的力量还这么大。

我承认,我自己也是用泪水写完其中一些文章的。换句话说,文中的许多文字都是我用血和泪写出来的,里面既有我的辛酸苦辣,也有我难言的情愫,今天我把它们写出来,其实等于剖析了我的人生,包括把许多隐私也告诉给广大读者。或许,这就是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之所以能够感动人的地方,也因此,我稍微懂得了什么叫文学?文学的力量又在哪里?原来文章真诚是最重要的。

当然,散文也并非全写“我自己”,也要写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也就是说,文章中有我,但我是我,我非我,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只是借“我”来叙事和表达而已。事实上,我们身边有许多“真人真事”很让人感动,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去注意,有没有把它写下来的欲望和冲动,如果有,就找到了表达的窗口;如果有,就说明我们是有心人。有人说,作家贵在发现,所说就是此理。

是的,写作对于我来说,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事实上,我写文章从不强迫自己,也从没有人强迫我写,完全是自愿的,因此写作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这是我感到快乐的地方,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当一个人要重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时,尤其是当那种原本不愿被自己重新提起的事情被抒写出来时,心灵是震颤的。由此及彼,我想到了其它事情,包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我知道了他(她)们心中的幸福和快乐,也体会到他(她)们内心的寂寞和痛苦,同时也知道了他(她)们其实也想倾诉,只是表达不出来或不愿表达而已。或许,这就是文学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书法——【学古不泥真黑色】/怡霖

大作家晁补之说:“学书在法,妙在其人,法可人人而传”。说得就是学习书法在于书写的方法上,而其精妙的地方则在于书写的人,方法可在人们之间流传。

诚然,人各所擅,各有所悟。思想与表达是很个体的东西,别人无法截取与复制。窃以为,书法与文学就像同胞,流淌一样的血液,却又具独立性,文学主要在于揭示人性深层次东西,启人心智,开人愚蒙。书法作品主于承古,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元素,进行创作。陶冶情操,养心修性,实现审美目的。

习书未开笔前,便事先请教了几位书法名家,他们建议我先临汉隶经典拓本,亦即礼器碑曹全碑、西狭颂和杨淮表记等等。

诸友得知我立志习书,惊诧之余,却是相继赠与笔砚宣纸印章,厚望之深。谚语说:“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这样就别无选择,必须想方设法翻墙。

幸运自己习书启始就用上好宣纸,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落笔每一寸每一滴都尤如无数双目光盯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动力,逼迫自己以最佳的状态发挥最满意的书体。

书法的深度远远超出我想象,篆、隶、楷、行、草等多样,更有字体的变化多端。圆方大小,短长背向湿干,侧偏捻弹抢空,书写快慢密疏同样决定书体的美感。留白,结构,甚至落款的间距,印章闲章讲究的位置以及力度。

倘若说习书前只是为了在人前写字不至于丢颜,而拿起毛笔后,惊讶自己顿生钟情、痴迷!每临帖之前,漱浴梳妆,穿戴齐整,打开越剧选段,娇巧的唱腔环绕耳畔。对帖临摹,充盈而欣悦,激奋而快乐!犹与古人默默交融,似同前人窃窃私语。尽量避开应酬,宁窝陋室,与纸墨相缠。

书法应由技术技理上先下功夫,无条件附从古人的经典碑帖,在强化训练中不断吸收古人的法乳。由表及里,由里及外,由技进道,而在进道过程中,则需仰仗文学、哲学、美学等等综合修养逐步入道。营造意境,铸造心象,唯有心象的东西,才能产生书法魅力!通过心象的轨迹,才能不断传达创作中的思考、判断、追寻和情感!

人生草稿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书途我还是刚刚步入起跑线,誓将心怀虔诚,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作家陈婷筠《人约黄昏后》获冰心散文奖.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6-04

暖色调的情感天籁.中国作家网.2014-06-03

怡霖散文之“焰”.中国作家网.2014-06-03

追梦霞满天(胡平).中国作家网.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