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鲁迅文学院

鲁迅文学院

鲁迅文学院鲁迅文学院(简称鲁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0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简称文研所),丁玲是文研所的首倡者和创办者。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也是迄今唯一一所国家培养作家的学校。该院是一所招收全国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培训机构,是中国作家协会直属事业单位。

文研所创建初期,丁玲为主任,张天翼为副主任。1953年11月,文研所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简称文讲所),改由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领导。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丁玲被定为“丁、陈反党集团”首要分子,文研(讲)所也随之解体。1980年1月,文研(讲)所恢复,重新开始招收学员。1985年更名为鲁迅文学院,开启了新的作家培养模式。

截至2023年3月,在中国作协领导下,鲁迅文学院已成功举办四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使得一大批作家、评论家、编辑、编剧、翻译家在这里充电加油后成绩斐然,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是从鲁迅文学院开始走上了中国文坛。6月20日,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结业典礼在北京举行。

历史沿革

创办背景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随着北平市的解放,大批华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北平,许多长期在国统区艰苦奋斗的文学艺术家也陆续来到北平,再加上原来在北平坚持文艺工作的同志,这就形成了中国新文艺大军第一批的大会合。3月22日,在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和华北文协联合举办的“招待在平文艺界茶会”上,郭沫若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以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界的组织。全体与会人员表示赞成,随即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负责进行召开全国文代大会的一切准备工作。5月4日,《文艺报》发刊,作为大会筹备刊物,共出13期,后于9月25日正式创刊。筹备期间,在《文艺报》主办的“新文协的任务、组织、纲领及其他”研讨会上,茅盾谈到,苏联作家协会有文艺研究院,凡青年作家有较好成绩,可以到院深造,培养青年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1949年6月,丁玲从东北地区北平市参加文代会筹备工作,毛泽东在香山会见她,丁玲希望有机会做点帮助青年作家的工作,毛泽东让丁玲着手去做。丁玲到北平后,刘少奇找丁玲谈话,希望有一所培养自己的作家的学校。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开幕,7月6日,周恩来作《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会议期间,周恩来邀集部分青年作家谈话,青年作家提出参加学习的要求,周恩来当即答应考虑他们的要求。会议期间,丁玲第一个作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专题发言,其中提出要有组织有领导发动创作:

1950年4月,全国文联党组向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以下简称文化部)提出,根据文化部1950年工作计划及全国文联第四届扩大常委会今年工作任务的决议,要开始筹办文学研究院。

文研所与文讲所

1950年7月,文化部批复《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草案》,文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当时全国文协创作部由赵树理、田间负责,宗旨是在创作方面能帮助著作者的创作,部内有康濯马烽、胡丹佛、陈淼四人专门从事创作。其中,田间、康濯、马烽、陈等都被抽调到文学研究所负责筹备工作,制订计划,购买房子,向各地调集学员。

经政务院批准,文学研究所购得鼓楼东大街103号房子76间,开办经费由文化部教育司拨给,总计1800匹布,折合小米44.1万斤。图书资料也全部由文化部出钱购置。从10月起,学员们陆续报到。在正式开学前,先进行了临时学习,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程度较低的摘读了《大众哲学》),学习古今中外名篇23篇,进行政治与文学讲座12次,组织一次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以及几次专题座谈会。1950年12月,文化部颁发丁玲、张天翼任命通知书及文学研究所关防。1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签发命令,宣布“正式成立中央文学研究所”。

1951年1月8日,文学研究所第一期一班(研究员班)在鼓楼东大街103号举行开学典礼,录取学员52人。

1953年3月,第一期第一班学员结业。4月,中国文协党组致胡乔木并中宣部称,中国文协党组讨论了文学研究所提出的《第二期教学工作方案》,基本上同意这一方案。7月29日,全国文协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关于中央文学研究所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工作计划》,其远景还是苏联的高尔基文学研究院。

在1953年9月底至10月初的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全国文协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的章程,并选出了领导机构——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和主席团。11月,文研所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简称文讲所),改由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领导。1957年10月,文学讲习所停办。从文学研究所至文学讲习所,开办的四期五班共招收学员286人,结业学员279人。

复苏

1978年5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恢复工作。1979年10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祝辞”中特别指出:中国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为文艺人才的涌现和成长创造有利和必要条件。周扬在本次大会上所作的《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文艺新人。无论是邓小平的“祝辞”,还是周扬的报告,都把文学新人培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提上议程,会后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开办专门的文学学校。由此,文讲所的恢复也就迅速提上日程。

1979年11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出新的领导机构:茅盾任主席,巴金、丁玲等人为副主席。11月中旬,张光年被任命为中国作协临时党组书记,李季、冯牧、张僖任副书记。此时,文学讲习所也在积极筹备恢复办学,并召开了第一次恢复工作筹备会,成员有徐刚、古鉴兹、王剑青。同年12月6日,古鉴兹受筹备组委托向中国作协写了一份恢复文讲所的报告,经李季、张僖签字后,上报给了中宣部。

1980年1月8日,中宣部正式批准恢复文讲所。按照作协党组的意见,文讲所的恢复边筹备边办班,首先要办小说创作短训班。3月上旬,文讲所制定了《文学讲习所第一期(总第五期)教学计划》,确立办学目的方针为:培养文学新生力量,壮大文学队伍,繁荣文学创作。

随着第一期学员入学,文讲所教学进入正轨,文讲所起草了文件《关于文学讲习所工作改革意见的报告》,并于1983年1月9日上报作协党组、书记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1985年建成鲁迅文学院的计划,并对建院编制和机构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鲁迅文学院时期

1984年11月12日,中宣部正式批复“文学讲习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12月10日,鲁迅文学院向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分会发出1985年进修班招生通知和招生简章,并向各地分会通报了鲁院的改建和新的招生情况:文学讲习所改为鲁迅文学院后,将列入国家高教体制,在招生、考试、学制、教学等方面都将按教育部的要求向正规化发展。

1985年3月1日,鲁迅文学院第一届进修班开学。从此,进修班、函授班、研究生班、高研班等等次第花开,从八里庄到芍药居,建成了固定的校舍、结束了流浪的局面。

1986年2月25日,鲁院写了《关于申请鲁迅文学院备案的报告》。虽没实现,但这一努力促使鲁院在体制上寻求“变通”,其中最重要的“变通”是与多所大学联合办学:1988年,分别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各录取学员48人、30人;1989年,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汉语言文学”大专班,录取学员45人。此种办学模式在进入90年代后中止。

1998年,鲁院首次举办文学创作研究班,这个班虽然时间短,但规格和质量都很高,为新世纪高研班的举办提供了某些探索。

2001年,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在召开全国第五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筹备会议期间,正式提出在鲁院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设想。2002年7月底,鲁院通过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发出了招生通知。9月,鲁院开始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简称高研班),鲁院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2年9月,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开学。截至2020年,已举办38届高研班,将近2000名优秀中青年作家在这里得到了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

进入21世纪,除了全力办好高研班外,鲁院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从2010年、2013年起,鲁院先后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网络文学作家培训和少数民族作家培训,并列入年度常规教学培训工作。根据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中国作协深化改革方案》,2012年10月,鲁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1988级“文艺学·文学创作”专业研究生班文学硕士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2017年起,鲁院开始举办国际写作计划,积极开展国际文学交流。2019年,鲁院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由56个民族作家组成的多民族作家高研班。

2020年12月,鲁迅文学院正式启动“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培养计划,并举办了第一届入选学员作品研讨会。该次研讨会上,宣布了第二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孙睿、吕铮、王昆、马亿。

2022年2月25日,鲁迅文学院举办2022年第一期读书会。2023年6月20日,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结业典礼在北京举行。8月28日上午,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培训班开学典礼在芍药居校区举行。9月12日,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暨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2023级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

教育变革

更名初期

教学方针

更名初期,鲁院在旧有的培训模式中寻求新的突破,使之不断适应新形势对作家培养提出的要求,试图从过去的单一化培训逐渐向正规化转变。从制定招生计划起,即强调和突出了文化与知识综合水平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理念在笔试和面试中加以贯彻和突出。在制定教学计划上,其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继承文讲所历年培训作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元素,注意吸收普通高校文学系的系统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使之与学员的文学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授课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史、文艺理论(包括名著选读、作品分析、作家研究、语法修辞等);作家谈创作;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和其他方面知识性讲座等。其中第八期还极为少有地增设了英语选修课。

在师资的组织安排上,鉴于鲁院对师资要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所以依然采用主要依靠社会资源的做法。即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授课。对教师的总体要求是:这些教师应该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人士,或是近年来新涌现出的某些研究领域中的前沿人物,其中大部分应已经经过文讲所授课效果检验。以作家谈创作的课程为例,当时就汇集了一大批著名作家担任授课教师和辅导老师,如丁玲、光未然秦兆阳、王蒙、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李準、姚雪垠、徐怀中、柯岩等。

进修班

以上参考

联合办学

该时期,鲁院还和多所大学联合办学,其中,1988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录取学员48人;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文艺学·文学评论”研究生班,录取学员30人;1989年,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汉语言文学”大专班,录取学员45人。

1988年9月21日,鲁院与北师大合办的“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预备班开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哲学、文化学与文学、历代文学批评、20世纪世界文学思潮流派、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创作论、美学、文体学、作家作品研究等。为适应国际文化文学交流,研究生班特别开设了英语课。其专业课程分两个学年。第一学年课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专题研究、西方文论专题、文学文化专题、文艺鉴赏初论、英语、创作美学、民俗学、写作。第二学年课程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史记》研究、中国三十年代小说研究、中心文化比较、西方当代文艺思潮、创作实践研究等。

“文艺学·文学评论”研究生班课程设置与“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不同。具体为:文学批评学基础(学位课);文学评论写作实践(学位课);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专题课);现代意识与现代文学研究(专题课);多学科系列讲座等。

1990年-2001年

进入1990年代以后,鲁院延续1980年代的思路,进修班依然为这一时期鲁院的主要办学形式。鲁院连续举办了三期进修班,即第七期进修班、地矿文学进修班和第八期进修班。其中第七期进修班和地矿文学进修班是同步进行的,同时在一个大教室上课。唐因、马烽、张韧、任洪渊王一川汪曾祺、林斤澜、叶朗吴小如等专家学者先后来院讲课。

1998年上半年,为了发现更多的文学新人,鲁还尝试举办了三期短期的创作研修班(每期培训时间十天左右)。1990年代末期,办进修班和函授班收取的学费可以说已经成为鲁院的重要经济支柱。鲁院一方面在1999年提出了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口号,将经济目标落实到部门;另一方面就是举办了意义深远的创作研究班。

从1991年下半年至2001年,在十年的时间里,鲁院共举办了23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进修班成为了这一时期鲁院的主要办学形式。

进修班

以上参考

新增课程

除了进修班、创作研究班延长班以外,为了解决学员学历问题,1993年鲁院再次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达成协议,共同招收在职委培“文艺学·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学员大多来自创作研究班延长班。

这一时期,鲁院办学除了进修班以外,还举办了创作专业班。比如1996年和1997年,鲁院就分别举办了96级文学创作专业班(一年制)和97级影视文学创作专业班(半年制)。

创作研究班于1998年8月17日在中国作协机关开学。这是1990年代后期举办的,时间虽短但是规格很高的一个特殊班。1998年9月,鲁院又招收了98级(秋季)文学创作专业班和98级影视文学创作专业班。99级(春季)文学创作专业班和98级影视文学创作专业班结业,紧接着,99级(秋季)文学创作专业班、99级影视文学创作专业班和2000级(春季)作家班创作班开学。

以上参考

办学特色

课程特点

1990年代后期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了明确的板块建构思路

提出了马列文论、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史、创作心理学、文体鉴赏学、大文化、研讨会等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相对完整,相对系统,强调科学性。由于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有限,所以在具体课时的设置上,特别强调有所侧重,明确了择其精要的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了大文化课的概念

1990年代随着市场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观念得到强化和突出,文学更多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文化生态的大气候,一方面表现为民间大众文化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相应的,表现在文学上,又呈现出多元化、多向度、互相渗透、风格多样的状态。此时,作家学者化的呼声甚高,体现了时代对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鲁院更名初期的大文化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90年代后期,大文化课的内容逐渐增加,涉及到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等各个方面。到了1996年,大文化课正式写入教学课程,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影与人生”“音乐欣赏”“绘画漫议”“朗诵艺术”“京剧的唱、念、作、打”“流行歌曲与社会心理”等。

紧跟时代、贴近现实、适时调整

首先,政治理论课由过去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史”“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与政治”调整为以学习“马列文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三代领导人论文艺”为主。

其次,增加了文学发展态势的课程。19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发展态势受到关注,鲁院在这个时期适时地安排了这一方面的课程,课程安排上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从而使学员对当前文学现状和流变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方面的主要课程有“九十年代文学的六大模式”“九十年代新诗态势”“九十年 代 文 学 生 态 环 境 ” “ 九 十 年 代 小 说 的 三 种 流向”等。

再次,开设了文本分析的文学课程。199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追求市场效应中,小说的经典性受到挑战,鲁院教学部在开设文学名著赏析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小说经典细读课。其中包括“张爱玲作品细读”“茅盾作品细读”“论鲁迅的《野草》”“汪曾祺作品细读”“丰子恺作品细读”等。此外,增加了文学语言方面的课程,如“《红楼梦》语言细读”(王彬)、“诗歌语言”(任洪渊)、“文学语言的若干问题”(童庆炳)。增加了叙事学的课程,如“中国叙事之文化”(杨义)、“小说中的伪时间”“小说中的动力元”(王彬)等。

最后,适时精简课程。时间虽短,但规格很高的创作研究班课程设置就适时精简为了三个方面:邓小平理论课、时政课、文学专业课。其中,邓小平理论课和时政课占2/3,改变了以往办学以文学课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模式。前两部分的讲授者分别是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理论研究室、国家经贸委、中国银行、外交部等各自领域的专家。讲授的内容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内容、邓小平理论精髓三讲)、国企改革、国际形势、科技发展、亚洲金融危机、版权、证券等方方面面。

举办学员作品研讨会

作品研讨是更名初期的鲁院重要的教学活动,鲁院和学员都非常重视。这个教学活动贯穿于始终,研讨会甚至成为了每个班的必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研讨会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讨论,教师事先阅读每个学员交来的作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讨论。小组内的讨论,一般会涉及到每个学员的作品,但每个小组都会有各自的重点。第二个层次是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全班的创作情况,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全班性的公开研讨。

师资力量

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办学

为了有效利用校外师资,开拓社会方面的教师队伍,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批准,此一时期,鲁院聘请了客座教授。此外,也特别注意聘请对当代世界文学新潮流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有新观点、新视角的高校教师来院授课。这些著名的作家、学者是此一时期鲁院重要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青年作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鲁院还一直注意聘用学术界、高校中正在崭露头角的一批年青的文学研究者,如陈晓明、曹文轩等人来院授课。注重课程在专题方面的深入,而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鲁院的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习与创作相结合,要求学员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课程安排疏密合理,从而给学员以很大的自由度,有充分的时间用来看书、交流和写作。辅导教师与学员的讨论,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听课、创作与读书,启发与冲击,或潜移默化,或开诚布公,为学员的学习生活建立了一个互相交流的自主学习平台。

根据学员需求聘请辅导老师

鲁院更名初期,辅导教师以各大型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为主。因为文学写作者来京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京城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或者认识刊物、出版社的编辑,开启文学作品发表的各种通道,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此后,学员平时的文学创作辅导改为以鲁院教师为主,以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为辅。

历任教师

教师总览

以上参考

部分知名教师

组织架构

管理架构

以上参考

历届管理

以上参考

校园环境

鲁迅文学院八里庄校区古朴安宁,小巧玲珑,只有两栋主楼,一栋是学员住宿及培训处,一栋是食堂、图书馆兼办公楼。我们主要是待在主楼。安排的也是一人一间,屋内有《文艺报》编选的书和复古的学院书包,还配备了电脑方便作家们创作。

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院子里有一幢不高的楼,就鲁迅文学院的芍药居校区。

合作交流

202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近日签署协议,合作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

学院成就

截至2013年1月,鲁院共举办了18期高研班。其中第4、10、12、16期为少数民族文学高研班,第2期为文学期刊主编班,第5期为文学评论家班,其余12期皆为中青年作家班。高研班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当时国内文坛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他们中不少人得过各种全国性的文学奖,如“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骏马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等。他们绝大部分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少人是一级作家,或者拥有高级职称,很多人有硕士和博士学历,有的在本地区的文学界或者文化界还担任着领导职务。如第一届作家班的关仁山和谈歌,是河北文坛著名的领军人物“三驾马车”中的两位,柳建伟是军旅作家中的佼佼者。第二届主编班80%以上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辑室主任等职务,几乎囊括了全中国各省市主要文学期刊的负责人。

这样多的刊物负责人集中在一起进行艺术的和业务的学习,为中国出版界自建国以来绝无仅有的盛事。第三届作家班的邱华栋曾获得上海文学奖、《山花》杂志文学奖、老舍长篇小说提名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等。鲍十是著名导演张艺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和编剧。第四届少数民族作家班的学员来自8个民族,其中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者9人,获得各种省级文学奖者16人,占全班人数的一半。第五届则集中了众多的大学教授,比如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刘川鄂湖北大学硕士生导师,等等。

高研班学员在鲁院学习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并有相当作品获得国内重要奖项。以2005年的获奖情况为例,高研班学员柳建伟的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入围的学员有孙慧芬、红柯麦家雪漠、懿等人。学员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和娜夜的《娜夜诗选》获“鲁迅文学奖”。关仁山的长篇小说《高天厚土》、萨娜的中篇小说《你脸上有把刀》、杨打铁的中篇小说《碎麦草》、张宏杰的散文集《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周建新的报告文学《飞天骄子——杨利伟》和维吾尔族学员狄力木拉提·泰米尔的翻译等获得“骏马奖”。

从1980年恢复办学,数以万计的中青年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在鲁院得到了文学的滋养和丰润,不少人成为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诸如蒋子龙莫言叶辛、王安忆、高洪波、乌热尔图邓刚赵本夫朱苏进乔良余华刘震云、迟子建、周大新毕淑敏于坚陆天明、张平、周梅森何申范小青邱华栋秦文君叶广芩王映霞烽、谈歌、关仁山、徐坤、马丽华、柳建伟、孙惠芬、红柯、刘亮程、石舒清、次仁罗布、万玛才旦、阿拉提·阿斯木、温亚军、马金莲等等。在中国文学四大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儿童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国图书奖等重要奖项获得者中,有很多都在鲁院深造过。

杰出校友

鲁迅文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的以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诸如马烽、唐达成邓友梅徐光耀陈登科玛拉沁夫蒋子龙、叶辛、王安忆、张抗抗、高洪波邓刚刘兆林赵本夫朱苏进、乔良、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周大新、何建明、陆天明、张平、周梅森何申范小青秦文君、叶广芩、王旭烽、谈歌、关仁山徐坤、马丽华、柳建伟、孙惠芬、红柯、衣向东、石舒清、温亚军、邱华栋、刘亮程等。

在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奖项的获奖者中,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的学员占有显著的比重。截止到2006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有:古华、柳建伟、王安忆、王旭峰、张平;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有:陈桂棣、陈世旭、迟子建、邓一光、何申、何建明、红柯、李鸣声、李松涛、娜夜、石舒清、孙惠芬、王安忆、王树增、温亚军、夏天敏、邢军纪、徐剑、徐坤、叶广岑、张抗抗;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有:白冰、邓友梅、黄尧、蒋子龙、聂震宁、秦文君、谈歌、王宏甲、张凤珠、张建行、周大新;获得国家优秀新书奖的有:胡昭、李小雨、流沙河梅绍静张志民;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有:高洪波、柳建伟、周梅森、张平;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有:邓刚、邓友梅、蒋子龙、刘兆林、莫言、王安忆、张抗抗、周梅森、朱苏进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有:陈世旭、范小青、古华、孔捷生、吕雷玛拉沁夫、赵本夫、周大新等;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有:何建明、黄尧、王宏甲等;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有:高凯、韩青辰林彦、秦文君、汤素兰等;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的有:关仁山、胡昭、敖德斯尔、玛拉沁夫、鬼子等56人;获得庄重文文学奖的有:刁斗、何申、关仁山、邱华栋、乌热尔图、徐坤、刘震云马丽华、扎西达娃、余华等。

地位影响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郭沫若称之为“一个伟大事件”。《人民日报》指出,成立文学研究所的目的是:“选调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经过一定时期的专门学习研究,提高其政治与业务的水平,培养实践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组织、编辑、教育、理论批评等方面的干部,为即将到来的文化建设高潮准备文学方面的条件,以便配合国家建设的总任务。”鲁院成立70年来,虽然名称变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方式、办学思路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初心:为中国当代文学培养文学新人。(中国作家协会

鲁院在建院初期培养了大量的文学新人,在社会主义文学建设中起到了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鲁院的发展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研所到文讲所再到鲁迅文学院,某种意义上说是新中国文学史的一个侧面的缩影。这所学校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重要部分。因此,考察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生态,鲁迅文学院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齐鲁学刊《鲁迅文学院与新时期的文学生态》)

参加鲁院进修班的中青年作家,在年龄、创作经历、创作成绩等方面都有相近之处,这与这个时期一代中青年作家的精神经历和文化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毕四海、余华、迟子建、洪峰、周大新、毕淑敏、于坚等为第一至第五届进修班学员。他们均是那一时期中青年文学队伍的佼佼者,是那一时期文学舞台上令人注目的角色。他们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文化背景,离不开作家的天分和勤奋,也离不开鲁院的进修培育。进修班对作家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对鲁院本身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鲁院作为特殊的文学教育组织,在1980年代的文艺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鲁院一至五期学员,以其整体的创作成就,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繁荣生态,反映出那一个时期作家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体现了那一时期文学的总体成就,构筑了鲁院在当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促使鲁院向正规学院的办学方向不断迈进。(齐鲁学刊《鲁迅文学院与新时期的文学生态》)

鲁院举办高研班,是中宣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立足于新世纪国家文学战略,团结广大中青年作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确保文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以鲁院为依托,集中国内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为他们举办一种既带有学习性质,又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班,帮助和推动他们的文学创作,同时让他们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政治意义。(齐鲁学刊《鲁迅文学院与新时期的文学生态》)

鲁迅文学院在拨乱反正时期的恢复,反映出当时改革开放的文学生态和良好的时代氛围,其在新时期由“所”升“院”,是文学生态良性发展的结果;新世纪以来,鲁迅文学院举办的高研班使其文学新人培养上升为国家行为,培养文学新人的体制化文学模式得以建立。鲁迅文学院的办学实践,对新时期文学生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是世纪转型进程中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齐鲁学刊《鲁迅文学院与新时期的文学生态》)

参考资料

..2023-12-23

鲁迅文学院:与中国当代文学共成长.中国作家网.2023-12-23

鲁迅文学院简介.中国作家网.2023-12-19

临沭籍作家郇恒发赴鲁迅文学院参加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百家号.2023-12-23

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结业.百家号.2023-12-23

从中央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这里有属于当代作家的共同记忆 .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3

青年写作不能脱离“大时代”——文学界研讨新时代文学和青年作家的使命担当.百家号.2023-12-23

鲁迅文学院举办2022年首期读书会.中国作家网.2023-12-23

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培训班举行开学典礼.中国作家网.2023-12-23

做人民的学生 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中国作家网.2023-12-23

..2023-12-22

茅盾.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12-23

丁玲.中国作家网.2023-12-23

《汪曾祺别集》,“别”在哪里.光明网.2023-12-23

郭沫若生平介绍.中国作家网.2023-12-23

老舍.中国作家网.2023-12-23

巴金.中国作家网.2023-12-23

曹禺.中国作家网.2023-12-23

艾青.中国作家网.2023-12-23

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网.2023-12-19

鲁迅文学院历届主要负责人任职简表.中国作家网.2023-12-22

张 觅| 鲁院草木.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3

北京正午.中国作家网.2023-12-23

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网.2023-12-19

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作 未来3年招培45名文学创作硕士.今日头条-光明网.2022-07-09

余华 Hua Yu.豆瓣读书.2023-12-23

莫言.中国作家网.2023-12-23

刘震云.中国作家网.2023-12-23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