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果山绿豆
异果山绿豆(学名:Desmodium heterocarpum),属于豆科的一种。
形态特征
异果山绿豆是一种半灌木或小灌木,高度可达1-3米。其嫩枝上有疏长柔毛。叶子由三片组成,其中顶生的小叶呈椭圆形至宽倒卵形,长度在2.5-6厘米之间,宽度在1.3-2.5厘米之间,表面光滑无毛,背面则覆盖着白色的长柔毛。侧生的小叶相对较小。叶柄长2厘米,带有柔毛。托叶形状为披针形,大约7毫米长。花朵形成腋生的复总状花序,花序轴上覆盖着淡黄色的展开型长柔毛。花萼呈宽钟状,萼齿为宽披针形,可能比萼筒短或者相等。花瓣呈现紫色,长度约为5毫米。果实为荚果,长度在12-25毫米之间,宽度约为3毫米,包含4-9个荚节,表面附有小钩状毛,腹缝线笔直,背缝线呈波浪状。
分布范围
异果山绿豆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台湾、浙江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同时,这种植物也广泛分布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以及非洲、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生活习性
异果山绿豆的种子在温度达到15℃及以上时能够顺利发芽。出苗后30-35天,植株开始分枝并形成根瘤。6月至8月是其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冬季大多数枝条会半落叶,此时生长点进入“休眠”状态。第二年的春季,枝条开始萌芽长叶,8月初至中旬出现花蕾,随后进入长达70-90天的花期,10月中旬种子逐渐成熟并掉落。每公顷土地可以收获900-1800千克的种子。如果在春季播种,则当年即可正常开花结实;但如果在6月之后播种,多数植株当年无法开花。开花顺序是从下往上,每一朵花从开放到种子成熟需要21-24天的时间。种子的千粒重为2.2克,每公斤种子数量在45-50万粒之间。硬粒率超过50%。异果山绿豆偏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在阳光充足的山坡、平原、疏林灌木丛边缘、旱田地埂及路边较为常见。它的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地下超过2米,侧根带有根瘤,分布直径可达1.5米之外。相对于其他豆科如柱花草(Slylosanlhesgraciflis)、圆叶舞草(Desnidiumgy–roides),异果山绿豆更耐旱、耐贫瘠,且适应能力强。在湿润环境中,枝叶繁茂,根部生长量减少,侧根发达;而在干燥、坚硬的土地上,主根变粗变长。然而,当土壤积水时,根系容易腐烂。作为一种优秀的多年生植物,异果山绿豆没有特殊的病害,即使生长十多年,其长势依然良好,再生能力也不减弱,枝叶茂密,覆盖效果佳。除了作为饲料使用外,种植在旱地田园的地埂周围及易受侵蚀的区域附近,既能起到绿肥的作用,又能保护水土,提升土壤肥力。
饲料价值
异果山绿豆的枝叶繁茂,既可以青刈也可以制成干草,同时也适合放牧。由于其无异味,口感较好,因此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新鲜的枝叶受到牛、羊、兔和草鱼等多种动物的喜爱,尤其是黄牛特别喜欢食用。异果山绿豆的再生能力强,每年可以收割四次鲜草,每公顷产量可达60-75吨,干草产量为18-25.5吨。其化学成分、必需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数据详见相关表格。需要注意的是,异果山绿豆的鲜叶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的含量约为茎的两倍以上,但在盛花期过后会有显著下降。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饲草品质,建议在盛花期之前进行刈割。异果山绿豆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鲜草产量高,种子产量大,易于栽培和扩大种植,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饲料兼用植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繁殖方法
异果山绿豆可以通过种子直接播种,也可以采用扦插或育苗后再移植的方法进行繁殖。全年均可繁殖,但以2月至4月为最佳时间。由于其种子外壳坚硬,播种前最好先将种皮擦破,或将种子浸泡在浓硫酸中20-30分钟后洗净晾干再播,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发芽率,至少增加30%。同时,应加入适量的根瘤菌种,有助于促进结瘤固氮。异果山绿豆的种子很小,初期生长缓慢,因此需要精细整地,并尽可能施入土杂肥和过磷酸钙(150-250千克/公顷)作为基肥。为了避免土壤过度湿润导致根系腐烂,可以制作宽1.5米、留有0.4米排水沟的畦床。播种时采用条播法,行距为0.4米,每亩用量为1500-2250克,覆土深度不应超过2厘米。苗齐后,应及时结合除草工作,每公顷确定苗数为6-9万株。如果是为了采集种子,种植密度应适当降低。异果山绿豆的幼苗容易遭受蟋蟀科、蜗牛(东风螺)的啃食,根状茎和嫩枝也可能被耗子、金虫等昆虫侵害,开花期间还可能会吸引花芫菁科对其造成伤害,因此应注意防治这些害虫。
用途
异果山绿豆的全株可用于医药领域,具有清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症状。
参考资料
假地豆.个人图书馆.2024-09-06
野生豆科牧草——异果山绿豆.知网阅读.2024-09-06
假地豆.大众本草.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