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垌
壶垌位于化州市那务镇北部,距镇中心9.7公里,距市区60公里,地处陵江与播扬江交汇处,东接陵江,西邻林坑村,南毗泉村,北近大旺垌村,居斋公岭支脉南面,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是传统圩集,又是壶垌村“两委”所在地,被定位为那务镇域副中心,历来是化州北部水陆交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以壶垌冼太宫闻名乡邑。
村庄概述
近几年来,壶垌村在那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全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掀起了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大力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文明建设,巩固特色文化,形成具有特色农业、商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广东省种养文明示范村等荣誉。
形成特色经济。该村高度重视农业、商业经济发展,修建机耕路、修复水渠,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进新品种,加强农技培训,扶持“蚕桑、水稻、养猪、养鱼”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种植水稻350亩,种桑800亩,年产稻谷28万公斤,种桑养蚕纯收入400万元,该村邓塘村民小组被省誉为“蚕桑基地”。拥有大型养猪场30多所,年均养猪8000多头,产值1600万元,纯收利润300多万;拥有鱼塘300多亩,年产值1000余万,纯收利润300多万。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起了农贸市场,形成十多条街道,拥有100多间商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均在该村设立营业点,该村还创办了酒厂、木业加工厂、手套厂、皮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商业繁荣可与城镇媲美。
完善基础设施。该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实施“四化”建设,即硬底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完成硬化村道25公里,硬底化率达到百分百;新装路灯100多盏。投入30多万元,实施“三通”工程,即通水、通电、通渠、通三网(电话、电视、宽带),修建排污渠3500多米,铺设自来水管道8000多米,改造村中电网10000多米,户户实三网接入。实施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该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兴建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包括广福庙1座,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室1间、儿童乐园1个、老人活动室1间、配备多功能文化室一间,图书阅览室1间,极大地满足了全体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强化文明建设。该村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诸如每年都举办了春节篮球邀请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拓宽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定期开展村民读书活动、象棋比赛、老年人歌舞比赛,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群需要。该村“两委”干部积极引导村民参加城乡医险、社保,连续多年该村参保率一直保持百分百,使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贫困户的社会求助,提高全村低保、五保户的生活补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家庭困难学生实施“助学”帮扶,对优秀学生落实“奖学金”制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百分百;积极做好残疾人的供给保障工作,为村中的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建立“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远离赌博、远离封建迷信、远离愚昧无知,形成了健康、文明、和谐的村庄风气。
创建宜居环境。为了确保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该村设立垃圾中转站,各自然村均建立收集点,同时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实行“门前三包”制度,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成立环卫队聘请多名环卫工人,配备环卫车,实行当天的垃圾当日处理,实现村庄环境的整洁卫生。该村还建立治安执勤点,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工作。将“一村(居)一律师”工作与信访维稳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在矛盾纠纷发生初期咨询或邀请驻村律师介入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得社会矛盾化解能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形成特色文化。特色年例,每年正月十九,该村村圩街道张灯结彩,各户盛筵宴请亲朋好友。该村年例活动内容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特色舞狮,该村舞狮队在表演舞狮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该村精武团狮队曾多次受茂名市文化局邀请到各地去巡回演出。
地名来历
圩集因在似壶状的田垌而得名。
历史沿革
解放前
壶垌历史悠久,明洪武年间,化州市设四乡十七里,壶垌归属陵罗乡。
万历年间,壶垌冼太宫建成。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壶垌开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州设四乡二十七都,壶垌属陵罗乡进二都。
咸丰三年七月(185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谢八率领义军进攻壶垌,后被击败。
咸丰五年三月(1855年),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壶垌,遭官兵袭击,余其玺败退。
同治元年正月(1862年),陈金釭起义军攻破壶垌堡,占领了壶垌;七月,官军对驻守在壶垌的大洪义军发起猛烈进攻,后大败;翌年春,义军撤离。
同治六年(1867年),壶垌累功坡人李鸿文中举人。
光绪二年(1876年),李凤文(李鸿文之弟)中举人。
民国初期,茂名县人方容轩在壶垌圩开办了协德号分店(俗称壶垌协德公司)。
民国十年(1921年),县署裁撤警察事务所,改为公安局,下设区署,第七区署设于壶垌圩。
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壶垌黄彰英入读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壶垌莫宴琦入读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同年7月,黄彰英参加北伐,后在江西南昌阵亡。
同年(1926年)秋,莫宴琦阵亡于北伐战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中共化县县委机关转移至播扬镇江佩,途经壶垌。
同年(1928年),北伐结束,国民政府重新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化州市划分7个区,第七区公所驻于壶垌圩。
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第七区署改为壶垌公安分局。同年,修筑合江县—壶垌段的化宝路线,抗战时被破坏,不能通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区公所创办民众阅书报处,以开启民智、扩大民众视野。
同年,县政府推行合作事业,筹建耕牛、保险、灌溉、农产品运销和消费合作社。
民国二十六年间(1937年),壶垌已通电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府开通县城至壶垌的邮路。
民国三十年(1941年),壶垌高车乡绅李特之创立陵秀中学,学校初建于那务圩东面,后再迁移,现址位于圩西侧。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实施新县制,调整县以下行政区划,全县设2区,1镇,39乡,486保,6586甲,原第七区改为壶垌乡,属甲等乡,直辖于第二区。
民国三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四年间,裁撤区署,改为派出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将张炎来壶垌视察,发动民众抗日,并前往陵秀中学作抗日演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李特之创建壶垌中学。
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群众欢腾,爆竹声震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中共化县党组织领导建立新江区人民政府,区府设在壶垌圩头的黄氏宗祠,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并存。
同年秋,壶垌小学由黄氏宗祠迁至大旺垌黄氏厚庵祠。
同年,革命烈士王怀勋来壶垌开展革命活动。
同年,据统计,壶垌共有中国国民党员56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0日,中国青年党广东省化县党部成立,壶垌黄人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下旬,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壶垌乡长同意接受和平解放,向中共化北游击队投诚,移交乡政权,周边村庄纷纷归附。
解放后
1949年11月,原布防于高州南塘镇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进驻壶垌,是月,壶垌乡人民政府成立,设乡长。
1950年3月-1953年,壶垌黄氏宗祠被征作化县第七区府驻地。
1950年4月,中共化县第七区委员会成立,进驻于壶垌黄氏宗祠。
1951年1月,开展土改试点工作。同年春,成立农民协会。
1952年12月,全面开展土改。
同年,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化县人民法院在壶垌设立第七区土改法庭,于1953年5月撤销,1955年设审判站,是年底撤销。
1957年3月,县撤区并乡,原13区被撤销,区辖162个小乡并为59个大乡,中共壶垌总支部成立。
同年5月21日,壶垌乡发生龙卷风,毁坏房屋827间,压死1人。
同年6月,全县59个乡再合并为30个乡,各乡成立党委会。
1958年2月,传统圩日被废止,实行“十天两圩”的统一圩日,但废而不止,民众趁圩仍按以往圩日。
同年5月,全县30个乡合并为14个乡,壶垌划归那务乡管辖。
同年9月,县进行联乡并社转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壶垌改制为生产大队。
1959年春,化州县那务至宝圩镇路段30.7公里公路建成,连接化州—那务线,称化宝线,途径壶垌。
1961年9月,化州县划分13个区,壶垌从那务公社分出,另成立壶垌公社,直属于那务区,下辖10个生产大队。
1962年,修筑壶垌—水井垌公路,全长7公里,沙土路面。
1963年1月,撤销13区建制,壶垌公社合并于那务公社,改制为壶垌生产大队。
1966年8月,开展“破四旧”运动,庙宇被拆,神像遭焚。
1968年,壶垌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9年9月,壶垌水轮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1974年6月,化州市实行逢五逢十的统一圩日,但周边村民仍然按传统圩日趁圩。
1975年,壶垌桥建成。
1976年10月,壶垌广大干部群众隆重集会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欢腾一片,鞭炮脱销、白酒卖光,喜庆空前。
1979年3月,壶垌圩恢复传统的每旬3圩、邻圩交叉的集市圩期。
同年春,壶垌大队革委会恢复为大队管理委员会。
是年,壶垌圩建成区面积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0人,市场1个,商铺50多家,住宅建筑面积0.79万平方米。
1980年,壶垌学校招收学前班。
1981年,壶垌中小学校分离。
1983年10月,那务公社改制为那务区,壶垌撤生产大队设乡,原大队管委会改为乡人民政府(属一级政权),乡以下自然村改制为村委会。
1984年下半年,各村委会组建村农工商经济合作社。
1987年3月,那务撤区建镇,壶垌乡政府更名为壶垌村民委员会,下辖村委会改为村民小组。
1989年春,撤村民委员会,设壶垌管理区办事处,作为镇政府的派出机关,村民小组一律改为村委会。
1992年,组建壶垌村经济联合社。
1999年春,全市农村管理区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废管理区建制,重设村民委员会,由村民民主直选村官,下辖村委会复称村民小组。
2012年,重设壶垌村经济联合社。
村中名人
李鸿文:累功坡人,清同治丁卯年举人,曾任化州石龙书院院长。
李应:字玉山,累功坡人,秀才出身,历任蒙城县知县、安徽提督学政,晋授荣禄大夫,赏戴花二品顶戴。
李凤文:清光绪丙子年举人,李鸿文、李应珏胞弟。
李特之:高车人,开明绅士,创办了那务中学和壶垌中学,是那务现代教育奠基人。
李安华:累功坡人,原中国航天部五院511所党委书记。
李倩:累功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安华之女。
李艺:累功坡人,中国航天机械高级工程师,李安华之子。
陈孙艺:壶垌圩人,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黄庞成:壶垌圩边人,北京政法大学毕业,茂名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黄美贤:壶垌圩边人,陕西交通大学毕业,茂名银监分局监管科科长。
杨权:官田人,中山大学毕业,化州市自来水公司经理。
黄万有:坡氹人,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坝中心常务副主任。
黄太安:坡氹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越战争,被授予“荣誉军人”称号,荣立三等功两次,曾任化州市那务镇人民法庭庭长。
陈运勇:章义人,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斯红:女,壶垌圩人,留学瑞典,获硕士学位。
陈孙荣:壶垌圩人,化州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施英:壶垌圩人,深圳市南山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耀强:壶垌圩人,暨南大学毕业,《深圳青年报》创办发起人之一。
施耀幸:壶垌圩人,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原茂名石化第三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子茂:邓塘人,茂名市名中医、当代作家、文学家。
莫薇花:女,壶垌圩人,《茂名日报》总编辑助理、政文部主任。
革命英烈
黄彰英:化县第七区旺隆坡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第四期政治科大队副大队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后在江西南昌阵亡。
莫宴琦:字卓玮,化县第七区壶垌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生,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阵亡于北伐战场。
归国华侨
壶垌圩有归国华侨李新芳家庭,其父早年下南洋务工,与印度尼西亚女子结婚,并融入当地社会,八个子女都是在印尼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内亲属的劝说下,李新芳全家回国定居。
宗教信仰
壶垌村委会的高车陈氏、章义埌陈氏等少数居民信奉天主教,厅堂悬挂十字架,诵读圣经,没有拜神祭祖的习惯。
参考资料
那务镇壶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化州市政府官网.2021-06-28
茂名市侨联领导分赴各区、县开展“进侨门、暖侨心”走访活动.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