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峁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5年1月22日通报,在距离中原地区史前最大古城神木石古城遗址南方约20公里处,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处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聚落“ ”,其时代、建筑形制和器物类型等特征跟石峁古城具有明显关联,诚如聚邑成都般地构成了石峁古城的“卫星城”。
地理位置
寨峁梁遗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在中国史前最大古城——神木石峁遗址正南方向20公里处,与石峁遗址同属秃尾河流域,位于秃尾河一级支流开光川(又名开荒川)南岸的椭圆形山峁上。遗址所在山峁底部出露基岩,上部黄土堆积较厚,除南侧与其他山梁相接外,余三面均临深崖,现存的石砌城墙即位于遗址南侧,意在隔断相通以保卫居址。
出土文物
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2014年7月以来在寨峁梁遗址清理的遗迹现象主要有房址66座、圆坑10座、方坑3座,出土遗物较多,包括陶、石、骨等标本200余件。总体上看,寨峁梁遗址与石峁遗址的时代相近,早期比石峁遗址稍早一二百年左右,其巨大石头城墙的构筑让人不由想到石峁的巨型城防,可见其时的石峁古城虽为大型聚落中心,但其周边存在许多如寨峁梁遗址般的小型聚落如“众星捧月”一样分布在黄河边的陕北高原。
经近半年考古发掘,专家发现与石峁遗址韩家圪旦地点房址相似,寨峁梁遗址的房址多为前后连接的相套结构,主(后)室亦为圆角方形的全窑洞式房址,前室一般为方形半窑洞式结构。不同的是,寨峁梁房址主室均铺设有白灰地面,并涂抹白灰墙裙,保存最好者的组合,其主室白灰地面和墙裙均保存较好,穹窿式窑顶亦有一定保留;而且与前室相连的门道部分非常完整,为用草拌泥涂筑的窄小门洞,宽约0.5米、高约0.7米。同时,考古还发现了一些圆坑、方坑遗迹,其一般都位于房址内部或附近,专家推断应为所属房址的储藏坑。
主要价值
专家认为寨峁梁遗址应系石峁遗址下属的一般聚落,或为村落级别。如果以石峁城址作为黄土高原北部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寨峁梁遗址等“卫星城”和石峁城址的未来对比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中国文明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黄土高原史前区域历史和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认知。
考古进展
2015年11月10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我省考古工作者在陕北地区的考古工作又有了重要进展,经过2年的发掘和研究,我省专家在据石峁遗址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地方又发掘出一座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龙山时代小型石城聚落——寨峁梁遗址。
4000多年前的城墙防御性质功能显著
寨峁梁遗址位于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与村庄隔开光川相望,西南相距约800米。开光川又名“开荒川”,相传北周开光县城在此,故名。开光川为秃尾河一级支流,西北到东南流向,于神木市乔岔滩镇凉水井村附近汇入秃尾河。开光川两侧均为梁峁,寨峁梁遗址即处在开光川下游西南侧的一座椭圆形山峁上,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该山峁底部出露砂质基岩,其上黄土堆积丰厚,南北狭长,除东南侧马鞍部与其他山峁相连外,东、西、北三侧均临深沟,山坡陡直。
2014年至2015年,为配合神(木)佳(县)米(脂)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榆阳区文管办对工程涉及的寨峁梁遗址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抢救性发掘,最近这座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龙山时代小型石城聚落在4000多年后又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表示,寨峁梁遗址发掘的遗迹主要包括:南城墙、109座(组)房址和14个灰坑(窖穴)。经勘测发现城墙由砂岩石块垒砌而成,主要发现于遗址南侧山体马鞍部和西侧山坡处,现存断续长度约200米,大致呈“L”形,将遗址西南部围绕,调查发现遗址东北部现为黄土陡坡,此处城墙可能在水土流失过程中塌毁。2014年清理了长约40米一段,基本呈东西方向,位于南侧山体马鞍部最高处,南侧山坡下即为寨峁梁遗址连通其他山峁的唯一道路,防御性质功能显著。这段城墙残高0.8米、宽约1米,以石块平砌而成,石块不见明显的加工痕迹,绝大多数石块可见自然断面,能大致看出石块间的错缝规律,间敷草拌泥。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城墙外侧还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护坡墙,与城墙基本平行。
发现上百处房址均为一室一厅
除了城墙外,数量丰富、保存较好、排列有序的房址是寨峁梁遗址两年度发掘的最主要收获,共计清理房址109座(组),这些房址基本都是因地而建,房屋建造时朝向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避风开门的因素。房址基本沿等高线绕寨峁梁山体东、北、西三侧呈圆弧状排列,高低错落,大致可分为上下四至五排,成组分布规律明显,门道均开向山坡低处,呈现出“凝聚而不向心”的平面布局。
考古专家从保存较好处发现,寨峁梁房址为前后相接的直线联套式结构,相当于现在的一室一厅。前室一般为将生土垂直下挖的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地面上有柱洞,说明原前室顶部当时有覆顶存在,专家们还在生土壁上发现了壁灶的痕迹。后室均为掏挖于生土中的窑洞,平面呈凸字形,据保存较好的几座房址判断,其顶部应为穹隆式。掏挖好的生土窑壁面多平敷草拌泥,整个窑洞内壁光滑齐整,地面及墙壁下部又涂抹白灰面,显得整洁美观。白灰面均用细腻的棕黑色黏泥贴附于草拌泥敷底的墙壁上。后室地面正中多见火烧形成的灶面。另外,在部分房址后室墙壁下还发现一些用石板砌成的地面灶。
据孙周勇介绍,此次房址中的另一重要发现,是从前室进入后室的“门洞”。在寨峁梁遗址保存最好的窑洞中,专家在前室和后室间发现了一个高约0.7米、宽约0.8米的门洞,门洞是在生土墙壁上再以厚实的草拌泥涂筑而成,白灰面墙裙延扩至门洞外缘,门洞下还发现一道浅槽,专家推测这可能与门槛相关。从不足一米高的门洞判断,当时的先民通过门洞时应该也是躬身通过,这对专家研究当时人的起居方式有很大帮助。
此次还发现了14座灰坑,多见圆形筒状或袋状坑,均位于房址内,打破地面,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屋内的储藏窖穴。同时还发现2座长方形坑,都在房址外围附近,其中的一座里面出土了非常丰富的陶片和碎骨,为寨峁梁遗址单个遗迹出土标本之最多者,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与房址关系密切的屋外储藏窖穴。
孙周勇说,在寨峁梁遗址,专家们共修复陶器及陶、骨、石等小件器物数量300余件。陶器中灰陶占绝对优势,有少量灰皮红褐陶、红陶及个别白衣软陶泥;陶质以夹砂者多,泥质次之;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大宗,素面抹光次之,还有少量方格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常见的器形有双鬲、单把鬲、折腹盆、喇叭形器盖等。
陶器小件类型较少,主要有纺轮、打制陶刀和陶环。而骨器则主要有骨锥、骨针、骨,还有一些卜骨。石器种类最为丰富,包括圆饼形器盖、石环、石刀、石斧、石、石凿、石楔、石锤、石锄、石球、砺石等,同时还有一些细石器及石片、石核出土,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能熟练使用石质的生产工具。
参考目前的考古资料研究,专家们认为寨峁梁遗址应为距今4500年至4300年的河套平原地区龙山时期遗存。孙周勇说:“结合发掘情况综合分析,寨峁梁遗址为迄今北方地区保存较好、揭露最为完整的史前早期石头城聚落,各类遗迹间层位关系明确、内在关系密切,为探讨龙山早期的聚落布局、家庭规模、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寨峁梁遗址和石峁遗址同属秃尾河流域,直线距离约20公里,从秃尾河流域史前石城调查材料来看,寨峁梁遗址在该流域石峁聚落中应属一般等级,或为村落级别,本次发掘更加明确了这一认识。专家们认为,若以石峁城址作为黄土高原北部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则寨峁梁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对比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该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