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NEG理论)是由保罗·克鲁曼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将运输成本纳入分析框架,强调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的影响。克鲁格曼认为,新经济地理理论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的最新经济理论前沿。

历史与发展

1991年,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首次提出新经济地理理论,并在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深化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严格假设,忽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关键因素,导致空间问题长期未受到重视。随着相关分析工具的发展,空间问题得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理论内容

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研究“报酬递增规律”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保罗·克鲁曼认为,产业分布的不均匀性源于“报酬递增”,并在现实中广泛应用。他通过“核心-外围”模型分析了国家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揭示了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的相互影响。他还进一步讨论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效应和技术的“外溢”效应。此外,新经济地理理论面临网络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如金融与软件等产业的区位特征发生变化。

核心原理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核心是核心—外围模型,其中包括三种基本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这些效应共同构成了模型的基本机制。产业的集聚或分散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可通过贸易成本的高低来衡量。贸易自由度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关系可以用“战斧图解”来概括。

含义启示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中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区域政策应考虑政策的锁定效应、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及预期对厂商选址决策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增长并非单向收敛过程,而是可能出现“核心—外围”模式的强化或扩散。

相关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兴古典区域理论均关注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但两者在分析方法和具体原因上有显著区别。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模型为核心,强调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但在解释聚集的具体原因上较新兴古典区域理论有所欠缺。后者则以内生贸易为出发点,将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起来,结合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决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

参考资料

新新经济地理.ppt.淘豆网.2024-10-24

新经济地理学.豆丁网.2024-10-24

第二讲:新经济地理学.豆丁网.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