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Viperidae)是一个分布于全世界的毒蛇科。是约200种毒蛇的统称,分为两个类群,即蝰亚科(Viperinae)和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某些权威人士认为,蝰蛇的这两个类群应是各自独立的科。蝰蛇体长短至Viperaursini的不足30厘米,长至巨蝮(Lachesismuta)的3米以上。中国的白头蝰,属于爬行纲蛇目蝰科,是中国27种毒蛇之一,为蝰科中的原始类群,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动物,有的地方叫白头蛇,属中等蛇类,全长约1米。

动物种类

蝰蛇蝰亚科)和蛇(蝮亚科)是这一科的代表。它们体粗尾细,长着三角形的头。毒液中含有血毒素,有些种类另含神经毒素。毒牙较长,能深深刺入猎物体内高效地 注入毒液。毒牙与上腭之间有关节,可在口中放倒。

物种对比

角蝰

爬行纲有鳞目蝰蛇科角蝰属的生物。

具毒性,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地带,它们有着明显的特征,其双眼位置有一对竖立的刺状角鳞,因此容易辨认。不过也曾发现过没有角鳞的角蝰。

特征

角蝰的长度平均有30-60厘米,纪录中最长的角蝰有85厘米长。雌性角蝰的身型较雄性庞大。角蝰的重要特征是它那对各自长在双眼眶上的刺状角鳞,不过也有没有长角或者角鳞较细小的角蝰存在着。角蝰是同种异形(一性两形)的生物,雄性角蝰的头部与双眼普遍比雌性为大。

角蝰的体色分布主要以黄色为主,另外也有浅灰色、粉红色、及浅棕色等多种读颜色构成纹理。多变及偏浅的颜色可以让它易于藏匿,不为猎食者所发现。另外,从解剖学上看,它的背后有一块与身长相等,呈长方形的黑纹。腹部呈白色,尾巴末端则是黑色的。

分布

角蝰与一般非洲蛇一样,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区的干燥沙漠地带,如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毛里塔尼亚马里等地,亦会向东发展出没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尼日尔利比亚乍得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它们的活动范围,还从西奈半岛伸延至以色列境内的内盖夫北部。在阿拉伯半岛里的也门沙特阿拉伯西南部地区,可以发现角蝰跟另一种角蝰属蛇类Cerastes gaperettii杂居于同一区域的情况。

习性与繁殖

角蝰以蛇类独有的蛇行(sidewinding)形式进行移动,不过由于它们多在沙砾间行走,因此它们并不是以滑行的方式移动,而是以身体的重量向地面施压,产生移动的力量。所以,研究者通常可以借着残留在沙地上蛇印,以判断角蝰腹部的鳞甲数量。角蝰性格沉稳,但当面对威胁的时候,它们会把身体蜷曲成“C”状,并磨擦身体以向敌人作出警示。由于它们的鳞甲相当坚硬,因此能磨擦出强力的响声,就像锯鳞蝰蛇一样。它们也拥有急的咬击能力。

动物学家在观察被捕获的角蝰时发现,它们多数于四月进行交配,而且会躲藏于沙石之中。角蝰是卵生的,每次大约能生产8至23枚蛇卵。角蝰会把蛇卵藏在岩石之下,又或放置在其它动物所掘出的洞穴之中。经过50至80天的孵育过程后,幼蛇便会出生。

毒性

角蝰拥有强力的毒性,其毒性与锯鳞蛇性质十分相似。人体中毒后的表征大致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晕眩、昏厥肌肉痉挛等。强烈的磷脂酶A2会释出毒素令心脏中毒及肌肉中毒。角蝰的蛇毒能导致毒性最强的出血性中毒,其毒性就LD50的标准而言,以点滴静脉注射方式计算有0.4毫克/公斤,进入皮下组织的份量则为3.0毫克/公斤。正常人体只要摄取了40-50毫克的角蝰蛇毒就足以致命。

参考资料

以蛇为名的尖端武器大盘点.人民网.2024-01-18

云南巍山新发现蝰科动物白头蝰.云南网.2024-01-18

蛇亚目.生物志.2024-02-04

角蝰 (学名:Cerastes cerastes).豆瓣.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