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角蝰

角蝰

角(学名:Cerastes cerastes)为蝰科角蝰属的一种蛇类,广泛分布于中东北非的沙漠地带,分布国家包括以色列马里尼日尔等地。角蝰喜凉爽环境,通常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多栖息在石质沙漠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角蝰是肉食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壁虎、鸟类和蜥蜴,多依靠信息素形式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

角蝰平均体长为30-60厘米,雌性体型比雄性大。头部有些扁平、宽阔,呈三角形,眼睛长在头部一侧,眉脊突出,双眼位置有一对竖立的刺状角鳞。身上覆盖着约25-35排带龙骨状的鳞片,体色以棕黄色和灰色为主,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角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非常成功的捕食者,起到了限制啮齿类动物数量的作用。有些耍蛇人因为角蝰独特的角而将其作为表演的道具,在一些旅游胜地甚至还能发现有大量角蝰出售。此外,角蝰的毒液含有大量的酶,可生产抗蛇毒血清。但值得注意的是,角蝰是一种毒蛇,在受到威胁时会攻击人类,被角蝰咬伤后应及时治疗。

演化

角蝰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时期,其通过多种方式进化以适应沙漠环境。关于角蝰演化过程中长出角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沙子堆积在角蝰眼睛上方时,角可以保护眼睛免受沙子伤害。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角的存在,捕食者更难将它们识别为蛇,因为角蝰的头部轮廓看上去明显与寻常的蛇类不同。

形态特征

体型

角蝰是北非沙漠中最独特的蛇类之一,与该地区的大多数蛇类相比,角蝰体长较短,平均为30-60厘米,纪录中最长的角蝰有85厘米长,幼蛇体长通常在12-15厘米之间。雌性角蝰体型比雄性大。

物种特点

角蝰身上覆盖着约25-35排带龙骨状的鳞片,其形态特点是双眼位置有一对竖立的刺状角鳞,看上去就像长着“犄角”一般,且有一条黑线从角鳞延伸至角蝰的背部,这一特征是角蝰与角蝰属其他物种的最显著区别。

躯体

头部有些扁平、宽阔,呈三角形,眼睛长在头部一侧,眉脊突出,颈部较细。

体色

体色以棕黄色和灰色为主,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背后有一块与身长相等,呈长方形的黑纹,腹部呈白色,尾巴末端为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角蝰广泛分布于中东北非的沙漠地带,其经常在撒哈拉沙漠中活动,分布国家包括以色列马里尼日尔苏丹乍得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等地。

栖息环境

小气候与角蝰的分布区域有很大关系,角蝰喜凉爽环境,其适宜生长温度以年平均气温20°C及以下为宜,因此其通常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角蝰多栖息在石质沙漠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尤其喜欢沙漠、岩石山丘、峡谷、山谷等地,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在雨季之外都非常干燥。极少数情况下,角蝰会出现在岩石路面和砾石平原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角蝰是肉食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铅山壁虎、鸟类和蜥蜴,包括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安德森氏狭趾虎(Stenodactylus petrii)、非洲跳鼠(Jaculus jaculus)、西黄鹡鸰(Motacilla flava)和柳莺(Phylloscopus collybita)等动物。角蝰多在夜间觅食,其经常埋伏在沙子下面,只露出角和眼睛,随时准备从沙子中冲出,然后以惊人的速度袭击猎物。

防御行为

角蝰只有少数天敌,包括蜜獾巨蜥属以及各种野猫。角蝰的体色使其可以完美的融入环境中,这有利于其防御天敌和觅食。角蝰还会钻洞躲藏,这不仅可以帮助其在白天保持身体凉爽和捕猎,还有助于躲避潜在的捕食者。此外,在受到威胁时,角蝰会将身体卷曲成U型,并通过摩擦龙骨状的鳞片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声音,以此来警告对方。如果被天敌追赶,角蝰会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沙漠中。

交流行为

角蝰属的所有成员在捕食时,大多会将自己掩藏在沙子中,然后出其不意的进行掠食性攻击。因此,角蝰属的大多数交流和感知行为都结合了环境刺激,以加强对猎物的定位和捕获。此外,视觉能力对角蝰属成员攻击的准确性也很重要,但嗅觉的强弱不会影响角蝰属的捕食能力,该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角蝰在与其他同类交流时,主要依靠信息素形式的化学信号。尤其是在交配季节,这种信息素可以用来寻找交配对象。此外,角蝰还能利用振动刺激和器官感知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热量,以此确定猎物的位置。角蝰用于感知的器官位于鼻孔后方,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探测到恒温动物。

活动特点

一般情况下,角蝰会将身体埋入沙子中,只露出眼睛和鼻孔。其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在沙子、洞穴或岩石下。在栖息地的细沙上活动时,角蝰会通过侧绕或侧向滑动的方式行进,就像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拉沙漠的侧绕响尾蛇一样。侧绕可以使角蝰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腹部和地面间的最小接触,这不仅有助于其在沙漠中的快速移动,还可防止身体过热。据《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Reptiles and Amphibians)记载,角蝰在侧行过程中像是滚动的弹簧,与实际的行进方向会形成一定角度,看起来是朝一个方向前进,实际上是朝另一个方向前进。此外,角蝰还会在1-2月冬眠,但如果冬季气候较为温暖,其冬眠会被打断。三月下旬,角蝰活动增加。

生长繁殖

截止2023年3月,有关角蝰繁殖周期与交配系统的资料尚不充分。据观察,角蝰一般在四月的前几周交配,交配地点多为沙下。在两个圈养个体的案例中,交配持续了4天。此外,角蝰会通过使用信息素来定位和吸引异性。

交配完成后,雌蛇会在啮齿动物废弃的洞穴或岩壁下产卵,一次产卵8-23枚。蛇卵后经过50-80天的孵化,幼蛇出生。在母体产下的蛇卵中,由于耗氧量的增加,使幼蛇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呼吸速率出现指数级的增长模式,直至孵化后呼吸速率恢复正常。新孵出的幼蛇约两年后性成熟,寿命可达10-15年,人工饲养的角蝰可存活长达18年。

主要价值

角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非常成功的捕食者,起到了限制啮齿类动物数量的作用,这些啮齿类动物破坏了牲畜和当地居民的食物来源。非洲某些地区的人认为角蝰没有特别的危险,可以容忍其存在。但有些地区的人则害怕角蝰,认为其有超能力,可以飞行。有些耍蛇人因为角蝰独特的角而将其作为表演的道具,在一些旅游胜地甚至还能发现有大量角蝰出售。此外,角蝰的毒液含有大量的酶,这些酶可提供很多爬行纲和哺乳动物生化过程相关的信息,可生产许多非洲蛇类的抗蛇毒血清。

物种危害

角蝰是一种毒蛇,在受到威胁时会攻击人类。其毒液具有细胞毒性,可破坏细胞壁和细胞结构,但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大多数毒蛇相比,毒性并不大。角蝰毒液虽然通常不会致命,但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据英国《牛津医学杂志》(Oxford Journal of Medicine)报道,角蝰毒液的毒素超过13种,会导致大面积局部肿胀、急性疼痛、大出血、恶心、腹痛、出汗、疲惫、肾衰竭和心脏不规则等症状。美国作家彼得·大卫·弗雷泽(Peter David Fraser)称,角蝰毒素还会造成精神障碍、严重头痛、面部肌肉麻痹等症状。

角蝰虽然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分布广泛,但在其栖息地中很少发生咬伤事件,因此有关角蝰伤人的统计数据很少。被角蝰咬伤后,应立即用抬高患处,并使用止痛剂和抗生素治疗。对于更严重的咬伤,需要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

延伸文化

角蝰头上独特的犄角和猫一样的眼睛,让生活在非洲北部和中东沙漠地带的人们产生了很多联想。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角蝰在埃及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神秘的角色,如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古城就发现了角蝰的木乃伊。据传,公元前31年,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因罗马人即将征服她的土地而绝望,用毒蛇自杀,而角蝰可能就是造成其致命伤的蛇种,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著作《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中就有相关的描述。

物种对比

据《牛津医学杂志》报道,角蝰有两个同属相近种,分别为阿拉伯角蝰(Cerastes gasperettii)和撒哈拉角蝰(Cerastes vipera),具体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Cerastes cerastes (Linnaeus, 1758).ITIS.2024-03-29

Arabian Horned Viper Cerastes gasperettii.IUCN.2024-08-11

Cerastes ceraste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3-29

Desert Horned Viper.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3-29

Horned Viper Cerastes cerastes.a-z-animals.2024-03-29

The Desert Horned Viper.desertusa.2024-03-29

Desert horned viper.britannica.2024-03-29

cerastes-gasperettii.animalia.2024-04-01

Sahara Sand Viper.animalia.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