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箴
赵法箴,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专家。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在对虾属工厂化全人工育苗及其高产技术和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对虾苗,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赵法箴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新对虾属“黄海1号”,填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以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赵法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个人简介
赵法箴兼任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顾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兼“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水产科学界第一位摘取这项中国最高学术权威桂冠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80年代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属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创立了高效、稳定可以有计划大批量生产苗种的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人物简历
1954年8月-1958年8月山东大学水产系(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养殖专业学习与毕业。
1958年8月-1978年12月 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8年12月-1982年12月 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3年1月-1988年9月 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7年9月-1988年6月 中新对虾养殖有限公司(新西兰)副研究员,技术经理。
1988年12月 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养殖研究室主任,名誉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5年5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职经历
赵法箴,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毕业后即分配至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名誉所长,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常委等职。
研究经历
为了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赵法箴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参与了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属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工作,1959年作为实习生的赵法箴参与了著名海洋学家朱树屏领导的对虾人工育苗课题,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虾苗;通过研究,基本弄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的主要条件,总结出对虾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种、水、饵、管”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虾各幼体阶段所需饵料的基本种类等技术难点,为以后我国对虾人工大量育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赵法箴主持了“渤海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课题,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和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认真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发育形态与习性,为以后的教学和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他与同事合作完成了对虾属幼体发育生态研究,对以后的对虾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赵法箴与对虾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60年代中期,作为对虾养殖研究组组长,赵法箴带领研究组的其他同志先后在山东省日照石臼街道办事处、即墨区、文登区、崂山区等地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对虾小面积人工养殖技术难关,之后,又突破了“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和“中型水面对虾高产养殖技术”难关。并确立了一套对虾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措施。他在1967-1978年承担的“对虾属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研究”,总结出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掌握好育苗水质是提高对虾出苗率的两个重要环节,而满足幼体饵料是提高出苗率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对虾人工育苗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泥池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育出虾苗1万余尾,在孵化箱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能育出虾苗11万~13万尾,土池育苗平均每次能够育出虾苗20万尾以上,并确立了一套室外大面积育苗法。并经过改进研究,确立了一套清淤除害、合理放养、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精养高产措施。在1.2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属400余千克,在13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250千克,四个2亩池平均亩产488.5千克,最高亩产达551千克,突破千斤大关。居当时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先后荣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推广奖。。
从不满足、不断探索是赵法箴工作的特点。由于以往我国的对虾养殖,基本上是依靠从大海中捕捞自然苗,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仅靠捕捞自然苗已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之需,而且有损于天然资源。作为我国对虾属养殖业的先驱之一,他深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若不及时解决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他深感重任在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要冲破难关,闯出一条工厂化育苗的新途径。于是,在1979年底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他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详细论证和阐述了开展对虾工厂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1980年,赵法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对虾属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国家攻关项目。他主持起草项目计划,安排落实实施方案,组织各方协调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这道难关。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该项成果的贡献与技术关键是:(1)解决了亲虾培育技术,使育苗用亲虾来源得到了保证。(2)掌握了人工创造良好育苗水质条件的理论依据和控制方法,为对虾幼体的顺利发育提供了条件。(3)筛选出适宜对虾幼体各发育阶段的动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饵料,为幼体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4)提出了适合对虾属工厂化育苗的应用设备,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该项成果随后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并使之很快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使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据不完全统计,仅1982-1992年,全国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该项成果的获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不仅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移植、增殖放流事业的发展。该项成果1982年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又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
随着对虾属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功,赵法箴又转向了“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的研究之中,他与同事们一道,仅用一二年时间,攻克了中型水面对虾养殖技术关。并荣获原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饵料数量、质量的多少与好坏,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是大量投喂鲜活饵料,不仅污染水质,而且破坏大量的幼鱼、幼虾和贝类资源。因此,急需解决人工配合饵料的问题。赵法箴与他的同事们,先后开展了“对虾属人工复合饵料”、“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并先后荣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在近年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渤海对虾“黄海1号”,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赵法箴在为发展我国的海洋水产事业的道路上度过了青春年华,换来了鬓发斑白。他用坚实的脚步在祖国的海疆踩出了一条清晰绚丽的足迹。他不谋索取,不求名利,只求奉献。他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变科技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愿望。”他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把大半生精力献给我国的对虾属养殖事业。在他从事对虾养殖和实验生态研究的三十余年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沿海渔村,他走到那里,就把技术和知识带到那里,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人物故事
从最初解决对虾能否养殖,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掀起国内第一次“海洋水产动物养殖浪潮”,几十个春秋寒暑,他一直在养殖池子边上边实验边生产。
赵法箴获得2012年度青岛科技最高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身穿西装、领带,坐在办公室里的赵法箴很正式地对待这次采访。黄海水产研究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赵院士平时基本不接受采访。的确,网络上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的相关报道也很少。低调,似乎是赵法箴给人的固有印象。
几十年的科研,赵法箴一直在和对虾属打交道。谈起他的工作经历时,一会儿在日照市,一会儿在即墨区,一会去了文登区……他说,自己一直在养殖池子边上边实验边生产。从最初解决对虾能不能养,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大规模工业化养殖,这些科研课题的产生,均来自于养殖池边。所以,赵法箴最常说的话是:搞科研一定要与生产实际结合。
阴差阳错干上水产养殖
按理说,中专就读于烟台水产学校的赵法箴,似乎天生就是干水产养殖的命。但他的经历并非如此。如果不是一次次“意外”,赵院士要么是一名水产品加工工人,要么就在边疆地区当一名老师。
“我们中专毕业的时候,大学已经招生完毕,本来我们就是等着分配工作。”赵法箴说,自己很“不幸”一直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全班只剩下十几人,“我们当时急得直找校长。”
祸兮福之所依。当年适逢山东大学水产系扩招,招生老师来到赵法箴所在的学校。虽然招收的不是他所学的水产加工,而是水产养殖,但赵法箴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通过考试,他成了山东大学水产系的学生,并因此来到了青岛市。
从山大水产系毕业时,赵法箴的去向是青海省或新疆,“因为当时西北没有学这个专业的,很多同学都去了,有的现在还在那里。”赵法箴的行李打包完毕,就等着出发了,结果分配去向改了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从此,赵法箴的人生最终与水产养殖捆绑在了一起。
着手培育人工对虾苗
进入黄海所后,赵法箴去了动物养殖室,一开始,他的研究目标就放在了渤海对虾上。
“中国对虾属营养价值高,口味好,是世界上最有经济价值的对虾种类之一。”赵法箴说,当时,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新对虾属能不能养?
在河北省当时水产部的实验场,还是实习生的赵法箴参加了著名海洋学家朱树屏领导的“对下人工育苗”课题,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一年的时间,他们人工培育出了虾苗,虽然产量不高,但这证明了中国对虾可以人工养殖。通过科学研究,他们基本弄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他还有幸参与了朱树屏先生领导的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以后的我国对虾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他们又连续攻克了虾苗养殖、越冬等难题,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横亘在赵法箴和同事们面前:人工育苗成活率太低,大面积养殖无法推开。
1967年,对赵法箴来说是印象深刻的一年。已是对虾属养殖组组长的他和同事来到日照养殖基地,琢磨着怎么破解人工育苗的难题。
当时,海水养殖没有人工饲料,虾苗的喂养全靠捕捞海里的浮游生物。通过长期仔细观察,研究组发现,浮游生物中蟹子幼体的存在,是影响虾苗存活的关键因素。“同样是幼体,蟹子身体比虾要强壮,在一个池子中,蟹子会吃掉幼虾。”赵法箴和同事加大捕捞网的网眼密度,清除蟹子幼体,虾苗成活率果然大幅度提升。
解决了人工养殖的最大难题,对虾养殖得以迅速推广。赵法箴说,他们因此成了当时山东省“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为推广对虾属养殖,研究组8个人东奔西跑,忙得不可开交。
两年攻克工厂化养殖关
“文革”中,赵法箴既有安心搞科研被当成正面典型的甜蜜,也有被学生差点打成反革命的辛酸。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从没有离开过养殖池。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兴起,虾苗供应仅靠人工养殖无法满足,养殖户基本上还是依靠从大海中捕捞自然苗。“这种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太大,不能持续。”赵法箴深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若不及时解决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赵法箴将工作重点放到了虾苗大规模养殖上。在1979年底召开的全国对虾属养殖工作会议上,他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
1980年,他联合青岛市的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山东海洋渔业所等单位,对“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最直接的成果是,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仅 1982—1992年,全国养殖对虾属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这是我国掀起的第一次海洋水产动物养殖浪潮。搞科研要与生产相结合
赵法箴说,自己所有的科研课题与项目都来自生产实践。“我的科研,都是与生产紧密联系。因为我们都是边实验边生产,生产中的问题马上通过实验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成果出来后,推广得非常迅速。”
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尤其是以应用型研究为方向的科研人员,一定要与生产相联系,“搞科研不和生产联系,怎么能知道技术在生产中遇到哪些问题?”
“现在有些科研人员,为了成果而成果,成果出来后就放在那里,也不去推广转化,这有问题。”赵法箴说,他一直告诉自己的科研团队,不能离开生产一线。
赵法箴很关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建设,青岛市打造蓝色硅谷,对我们海洋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说明海洋科技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也会有更大的舞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人物贡献
几十年来,他结合科研,进行了大量专业技术理论的研究,发表了30余篇论文和学术报告,撰写和主编了《对虾养殖》、《人工养殖对虾》、《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等专著。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等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属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赵法箴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并先后当选为青岛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岁月难再,时不待我,而今年逾古稀的赵法箴仍在超负荷、快节奏的工作着,他主持的农业部“对虾属综合养殖防病技术”,承担的“八五”国家攻关应急项目“对虾养殖暴发性流行病生态防病技术”等研究项目均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农业部的奖励。
赵法箴谦虚谨慎,为人厚道,善于共事,在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曾多次说过:“科学研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大家做的,而荣誉却给了我个人。是党和人民精心培育了我,面对荣誉,我只能用更加奋发工作,尽心用知识成果来报效祖国”。对于今后,他说:“发展我国海洋水产事业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要抓紧在有生之年,为培养年轻一代科研人才多作贡献”。
主要论著
1 赵法箴。对虾属幼体发育形态。海洋水产研究资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5
2 赵法箴。对虾养殖方法。动物的利用与防治.1968
3 赵法箴。人工养殖对虾。全国农林科学实验资料.1972
4 赵法箴。提高对虾育苗率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学技术选编.1972
5 赵法箴.1976年对虾人工混合饵料试验总结。海洋水产研究丛刊.1977 (24)
6 赵法箴.1976年人工养殖对虾试验。海洋水产研究丛刊.1977(24)
7 赵法箴。对虾属精养高产试验总结。全国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材料汇编.1978
8 赵法箴。对虾育苗和养殖技术要点。全国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材料汇编.1978
9 赵法箴。养殖对虾的饵料研究Ⅰ.基础饵料及投喂生物饵料的初步试验。全国海水养殖增殖发展途径学术会议论文报告汇编.1980
10 赵法箴。人工养殖对虾。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1 赵法箴。对虾幼体蜕皮的观察。全国对虾养殖会议材料.1979
12 赵法箴。对虾属工厂化育苗研究总结。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鉴定材料.1981
13 赵法箴。累代养殖中国对虾育苗效果的观察。海洋科学.1992(6)
14 赵法箴。渤海对虾虾池浮游生物与对虾养殖的关系。海洋科学.1993 (6)
15 赵法箴。虾池应用增氧机的使用方法及效果。海洋科学.1994(5)
16 赵法箴。新对虾属养殖与增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7 赵法箴。中国对虾虾池几种动物的摄食能力和选择性研究。海洋科学.1995(3)
18 赵法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原因与对策。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997
参考资料
赵法箴.黄海水产研究所.2024-08-26